電影訊息
一步之遙--Gone With The Bullets

一步之遥/随子弹去/GoneWithTheBullets

5.8 / 1,860人    140分鐘 | 120分鐘 (International Release)

導演: 姜文
編劇: 姜文 郭俊立
演員: 姜文 葛優 周韻 文章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lara寫意

2014-12-25 04:08:40

To be or not to be,我的答案是:To be


文/Clara寫意

《一步之遙》看完了,作為一個在過去的十四年里至少每週進一次電影院,當然,更兼看過無數盜版碟的影迷;作為一個無論作為影迷對於導演,還是女人對於男人,都對姜文懷有很大好感的人,還是想寫點什麼。

寫得很忐忑。不僅是因為上文提到的「好感」,更是因為姜導已經提前在影片裡告誡過:「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不要裝!不要裝!」

不裝。先回答那個「to be or not to be」的問題:到底好看,還是不好看?我的答案是——好看。

說出這個答案之前忐忑,說出來以後,反而不忐忑了。因為我沒裝。我說《一步之遙》好看,是憑感覺說的,不是憑理智說的。感覺和理智的區別在哪兒?後者就是第一次約會的男人送你回家,在門口強吻了你,你給了他一個耳光;前者就是你把他關在門外之後,靠在門上,摸著嘴唇微笑了。

但即使是憑感覺說出的好看,也有兩種感覺。一種是讀托爾斯泰的感覺,一種是讀金庸的感覺。前者是事先就懷著被洗禮的心情,去感受大師的力量;後者是抱著炸醬麵的大碗,不知不覺就從第一頁翻到最後一頁,俗稱「打耳光也不肯放」。《一步之遙》的好看是哪一種呢?我認為是介於兩者之間,都沾邊,但憑良心講,都沒有做到十足十。

先說屬於大師的。大師之所以為大師,首先在一個詞:意氣。電影說到底,是觀眾借導演的眼睛來看世界,這雙眼睛裡的世界,肯定得比我自個看到的更有意思,我才願意在一兩個小時的時間裡,放棄我自己的視野,去接受你的視野。姜文帶我們看民國時期的上海灘,意氣勃發,整個是一個「喝茫了」的狀態(這時才明白為什麼導演在推介會上總是強調讓人「喝好」)。瘋,瘋到了癲的程度;幽默,幽默到了瞎胡鬧的程度。可是,真的是瞎胡鬧嗎?你知道:「花務總理」,以及後來殺了她並被拍成電影的閻瑞生都是真人真事嗎?你當然更知道在那其後的數年裡,上海灘經歷過三個政府一個偽政府,特務頭頭到處殺人,黑幫頭頭到處散金,租界裡的性感指數飆升至今天的上海仍未能到達的程度。這就是亂世。亂世比小說更像小說,比電影更像電影。人的事鬧到一定的地步,它只能是幽默,不可能是別的。

再說大師的另一個要素:舒服。一個電影,但凡有一點點澀的、讓人膈應不舒服的東西出來,大師立刻破功現原形。這種例子在當代中國電影裡太多了,舉不勝舉。如果說上面的「意氣」是立題高低的問題,這兒「舒服」就是表達方式的問題。整個《一步之遙》的140分鐘裡,沒有任何讓我不舒服的地方。演員是天衣無縫的,歌舞是世界水準的,幽默是一氣呵成的,針砭時弊是痛快的,特別要說一下調情,是純姜文式的,就是在你以為他要搞砸了、以尷尬收場的時候,他硬是用很男人又很男孩的那一套給你兜回來了。好比被一個溜冰高手拉著手溜冰,一個旋轉跳躍,你以為就要摔了,就要摔了,結果穩穩著地。

如果僅僅是這些,還不足以讓一顆挑剔的老影迷的心感到滿意。讓人能夠吃出茴香豆味道的,是影片裡無處不在的大師手法,各種致敬。影片一開始:教父;兩段默片:卓別林;歌舞的段落讓人想起的是《出水芙蓉》時期的好萊塢;完顏英臨死之前的那一段是純蒙太奇式的,而馬走日屠夫的那一段是昆汀式的。。。。。。;甚至,在父女美聲二重唱的那一段,還能找到以周星星為代表的港派無厘頭的影子。。。。。。

當然,可能致敬一說,純屬是我在YY。因為姜導本人說過,他根本很少看其他導演的電影。那麼我將之理解為:武功到了至高境界,殊途同歸。無論姜導是從什麼途徑獲得這種見識的,他成功地將每一種手法都闡述得幾乎像以它們為看家本領的人闡述得一樣好,從而也履行了一個知識分子的職責:帶我們看了點真正有見識的好貨色。

在中國,港台不算,僅就內地而言,可以稱得上大師的導演,有那麼四五六個。即使在這些大師中間,姜文也是擁有獨特地位的。其他的幾個你不服我我不服你的時候,話裡話外總愛把姜導摘出來與自己比肩。那麼他與其他幾位大師相比,到底不同在哪兒呢?這就得說到姜大導演的兩大價值支柱:對人性的審美情趣,和對愛情的審美情趣。

先說一,姜文對人性的審美情趣是非常合我口味的,也是我認為將他和其他很多很多文人騷客區別開來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將人性放到「大」里去看,而不是用顯微鏡盯著看。你仔細想想,《太陽照常升起》裡自殺的黃秋生也好,《讓子彈飛》裡前腳革命後腳失戀的張麻子也好,《一步之遙》裡的馬走日也好,全片有一個獨處的場景鏡頭嗎?沒有。沒有唧唧歪歪,沒有顧影自憐,是不走心嗎?不走心能去死嗎?整個《一步之遙》最言情的時分,在於武六衝著對講機喊「我沒睡他,我愛他」,馬走日隨即面無表情地開始飆車的那一刻,也即是他決定為了這個女人去死的那一刻,相當於丫一下子吃了數不清的鳳梨罐頭的那一刻(對不住了某導演),這是用生命在悶騷,你感覺到了嗎?同樣說的都是人的那點兒事,但姜文的敘述方法從來不是向內的,而是向外的。拍一個亂世,同時讓你知道這亂世之中有那麼一個人;和拍一個人,讓你知道這個人身後有一個亂世,這兩者,哪一種更具美感?也許一個人有一個答案。對我來說,有些糾結,因為不肯輕易示人,因而分外高貴。

再說二,姜文對愛情的審美情趣。這種審美情趣,毋容置疑,是有跡可循的。姜文已經通過他的一部部電影向我們充分表明了:只有有能力弄死他的女人,才有資格做他的愛人。這種審美,估計是從資深御姐劉曉慶時期就固化下來了。怎麼說呢,很性感很夠味。這種更加勢均力敵,而不是粉拳捶胸的男女角方式的愛情,也將他和其他幾位比較「大」的導演區別了開來。

誇得有點狠了,那麼這部電影在我心中就是完美無缺的嘍?非也。上面不是說了嗎,《一步之遙》作為一部電影,姜文作為一個導演,無論是在往托爾斯泰,還是往金庸的路上,都還差著口氣。往托爾斯泰那邊說,姜導差的,是那一點兒悲天憫人的情懷,或者通俗一點說:差了點愛心。第一個境界是瞎愛,第二個境界是嘲弄,但你總得回到第三個境界來,那就是:還是愛。愛是一切最後的答案,這是扯淡,也是真理。

再說往金庸那邊,差了點什麼呢?故事。故事不是不好,是太精巧。戲劇衝突沒有嗎?不,太有了,太濃烈了,濃烈到像話劇,像是在實驗室裡造出來的,它不是一個生活中的東西,而大部份觀眾去電影院,還是希望看一個生活中的故事,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但不要脫離生活。如果姜導堪不破這一點,不想著拍點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而總想著要教育提高他們,那你和你所下力諷刺的那個體制,又有什麼本質區別呢?

以上兩點,註定了《一步之遙》雖然精彩,但不可能是大作,而只能是小品。

不完美也沒關係。像姜導這麼睿智的人,不可能以追求完美為人生目標。值得恭喜的是比《一步之遙》本身更好看的,是《一步之遙》中的姜夫人。姜夫人真是越來越美了。這些年在女演員里,已經很少有能夠同時在平面和膠片裡雙殺舒淇的,但是姜夫人她,做到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