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一步之遙--Gone With The Bullets

一步之遥/随子弹去/GoneWithTheBullets

5.8 / 1,860人    140分鐘 | 120分鐘 (International Release)

導演: 姜文
編劇: 姜文 郭俊立
演員: 姜文 葛優 周韻 文章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翔子

2014-12-25 21:38:59

不懂?就是這麼任性!——評《一步之遙》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平安夜一個人去看的《一步之遙》,之前就聽無數人說看不「懂」,越不「懂」,就越有看的慾望,說白了這是獵奇心理,爭議的張力催高票房,姜文是個營銷大師!
「to be or not to be。這麼著或者那麼著……」,開幕的黑屏上,姜文用極富白蘭度的口氣上演的那出土洋結合、文白夾雜和武七那段不知所云的關於義大利女人的台詞,還有映像極深的「鍋氣」?何謂鍋氣?開篇就給你一種游離錯置感,沒錯,姜文還是那個姜文,腔調沒變。
跟《陽光燦爛的日子》、《太陽照常升起》、《鬼子來了》、《讓子彈飛》一樣,這是一部回歸文氏風格的片子,誇張的詼諧、刻意為之的刻意、解構中任人建構的豐富感,看似無序凌亂實則宏觀敘事結構清晰簡練。不就是一出離奇死亡案的生發到結束的全過程?完顏英在馬走日手中死了,項飛田擔心「馬辦」真相曝光追殺「法辦」好友馬走日,武六相信馬走日捨命相救並私奔……其中還貫穿著陰謀和隱喻?那自然是觀影者的事了。
誰說電影就得是故事性主導的,全片除了這種讓國內大部份人不適應的先鋒式弔詭敘事外,其在色彩、配樂、台詞、演員演技方面都是不錯的。這是一個形式感極強,內涵極豐富的個人主義實驗場,一如以往地野蠻張揚了姜文的個人主義審美情趣。姜文在個人主義的導和演?衝破第五代導演沉重的歷史文化符號負重感,甚至衝破普羅大眾執著的觀影思維定勢。玩了藝術又賺了票房,國內僅此一人而已!
個人主義的導和演,何嘗不是個人主義的觀和評,草草看了時下最熱門的幾篇影評,角度不一,深淺不等,套用我碩士論文中的一個說法:解讀就是「根據自身的旨趣,甚至心情對文本進行特寫式的閱讀,著重、抽離、共鳴、漠視等等,通過讀者(觀影者)與文本的『共謀』完成文本向讀者的『表達』」。這只是在膚淺的「構造」意義上說,往深了說就要扯到海德格爾意義上人的「獨真」了,算了,這我就不裝逼了。
我們再回到全片那個開篇台詞中:「to be or not to be」,這句台詞隱含著本片一種「真相不彰」的基調,是或不是?全片玩了太多這樣的懸念,其中圍繞離奇死亡案最大的一個懸念便是完顏英是或不是死於馬走日之手?當然從情感上大多數觀影者相信馬走日的清白,然而,真相是或不是情感作用?或如武六對其老爹說的那樣「真相真的很重要嗎?」
「to be or not to be」這句莎翁名著中的台詞,還交待了姜文開篇的宣告: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同樣就會有一千個《一步之遙》。
下面說說我這個人的《一步之遙》,我最喜歡的當然不是對影片內容毫無節操的過度解讀,比如什麼馬走日象徵馬克思主義,然後又怎麼映射了馬克思主義是虛無主義,又扯什麼完顏英裸捐全部資產影射搞共產主義云云,我也是醉了。正如我前文所說作者抽離了,任何人有個性化地解讀方式,當然這是一種觀影的後體驗,若做隱喻式解讀,全片充滿「痛點」,這也是某觀影者說的「東北亂燉」的感覺吧,嗚哈哈。比如我隨便就能聯想到的:馬走日跟老佛爺關於剪鞭子的對話以及「主動剪」和「被動剪」這種看似「一步之遙」卻「失之千里」的隱喻,可以解讀為「主動政改」與「革命」的關係;比如「賽先生和德先生」兩條腿都被打斷隱喻科學與民主的雙重缺失;比如馬走日被引渡儀式上從一個陰謀引向了另一個更大的陰謀,關於引渡這個隱喻自己腦補吧。來看看陰謀是如何共謀的?形式是「假作真時真亦假」,通過《槍殺馬走日》的戲劇與真實的拼接,正如 「馬走日和嬰兒的臉在一起說明他慈祥,和光屁股的女人臉在一起說明他耍流氓,和完顏英的人頭在一起就說明他殺了人。」在一片輿論聲中槍殺,簡直就是共謀者期待的一場行為藝術!再來看看共謀的各方力量——槍桿子加筆桿子,軍閥武大帥和御用宣傳部長王天王,要把一個人置於死地,就先把他搞臭,「謊話說一千遍就是真理」,輿論操縱的高超,王天王幾百場演出,觀眾深信的真相,歷史何其相似!加之老上海巨星周璇《天涯歌女》的配樂和王志文滑稽的扮相,一種歷史和現實的詼諧激起一身雞皮疙瘩。類似的隱喻解讀還可以有很多很多,是否達及導演本意已無關緊要。
我最喜歡本片的還是那種帶有復古感的先鋒戲劇風格,戲劇?尼瑪不是在逗我吧,沒錯,細心的觀者一定注意到了,本片的編劇是廖一梅,孟京輝的妻子,《戀愛的犀牛》就是她編的,去過北京蜂巢劇場(孟京輝實驗話劇)的人,再來看這部片就不會違和了,我看本片自然就聯想到《空中花園謀殺案》這部劇,插一句,提到話劇,別總以為都是《雷雨》、《茶館》那種腔調,記得當時拉幾個從來不看話劇的朋友去蜂巢,看完後他們都像打了雞血似的意猶未盡,難道是他們看出了戲劇中的隱喻?哪有多少隱喻?形式美感最重要。正如此片,混合了這麼多的感性元素:快節奏台詞、詭譎到失真的色彩、漫天飛舞的大白腿、蕩漾著的荷爾蒙以及飛向月球的想像力最後還玩了把公路電影,還有那姜文式詼諧……等等給你帶來的不一樣的享受,享受它,足矣!
享受過後還能有些深思,那逼格就更高了,最後裝逼地引一句德國大導文德斯在《事物的狀態》裡的兩個人對話的台詞(沒差點睡著):
「01:48:10 你有的是故事01:48:14 只要不停的講故事 沒有了故事,你就死了01:48:19 沒故事就沒電影 沒有牆怎麼建大廈呢?這個也一樣的01:48:25 建造大廈是必需要造牆01:48:28 電影就需要故事情節01:48:31 需要牆壁明白嗎?01:48:35 為什麼非要牆呢01:48:38 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靜止關係 就能製作出電影01:48:47 你說的簡直就......人物和人物之間...01:48:51 你說的是事物本質01:48:54 去他娘的本質01:48:58 電影不僅僅是生活01:49:01 人們去電影院不是要去重復生活01:49:28 我製作過10部電影01:49:33 好幾部其實都是在講一個同樣的故事01:49:40 剛開始的時候很容易01:49:43 一個畫面拍完再另一個畫面就行了01:49:58 但是現在我在早上就會感到不安01:50:05 因為現在我太會講故事了......01:50:12 進入故事以後,卻沒有了生活,沒有了生命01:50:20 沒有了生命......01:50:38 世界被縮影在映像里了01:50:43 被機制化了01:50:51 死亡是每個故事的終結01:50:57 所有的故事都是關於死亡的......」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