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深夜前的五分鐘--Five Minutes to Tomorrow

深夜前的五分钟/深夜前的5分钟/凌晨前的五分钟

5.8 / 160人    Japan:129分鐘

導演: 行定勳
編劇: 本多孝好
演員: 劉詩詩 三浦春馬 張孝全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陳柏祥

2014-12-26 11:28:50

《深夜前的五分鐘》觀後感


        二合為一的愛情故事。
        
        讀了小說, 看了電影, 改動頗大, 原著日本男主角國籍保留了; 第二日籍男主角改成中國人(台灣演員張孝全); 女主角(中國演員劉詩詩)亦如是, 電影背景由日本改為中國, 人物及故事地點大幅更改, 改動不要緊, 能拍出原文精要就是了。
        
        手錶是量度時間的工具, 形狀或是典雅, 或是奇形百狀, 外觀怎樣變化, 錶殼內嵌的是標準時計顯示, 抑或是三組不同步的時間示屏, 用家看的現在是何時何刻, 量計對進來維修店查詢維修費的中年男人是已故父親留下的遺物, 故人不在, 錶彷如失去主人的亡靈, 不再交融, 不再跳動, 兒子交待值錢的就修, 不的話不修, 錶行老師傅說價值由貴客決定。
        
        失去方知珍貴, 是否要修理, 在乎兒子是否顧念舊情, 給予遺物一個重新上齒輪、落潤滑劑的定斷, 要是答應, 經師傅巧手調理, 秒針重新脈動, 父親有若靈魂託付生前算計時光的手錶, 感動兒子的愛惜。
        
        行定勳簡單直接的把小說從事廣告公司職員的男主角改為在中國定居, 學習鐘錶維修的技術員, 是好的改動, 小說記載以第一身的[我]是先前是廣告代理商, 後來跟了自立門戶上司, 經常外出為生意不佳的店舖定立改革方案, 務求提升營業額, 作者本多孝好加了上司野毛及一眾公司次要角色陪同主角經歷職場生涯; 改編電影大刀闊斧, 刪除了上司等書中人物, 以鐘錶店師傅取代, 白髮長者下班看詩集倦了躺在搖椅入眠; 弟子挑燈用心裝配零件, 師傅安心的讓徒弟夜晚工作, 老者早起炒弄小菜, 上碟後遲來的年輕人默契十足的端著早點, 一起共座用餐, 師徒情如父子, 相對小說僅是上司下屬疏離, 這部份筆者較喜歡電影版。
        
        若藍要求在游泳池結識的阿良一同選購妹妹的結婚禮物, 阿良選了鐘, 若藍說好, 原著選了香爐, 撇掉原文, 劇本設定了若藍是中國人, 她明白中國忌諱送鐘是大大的不吉利(送鐘同送終同音), 她竟然接受了這份大凶禮物, 沒有婉拒、指正, 她和妹妹是同卵雙胞胎, 孩童時交換衣服, 樣貌絲毫無異, 父母亦分不出, 有說同卵雙生思想共通, 二為一體, 十分密切, 雙方一人肉體, 以及心靈創傷, 另一方同樣身同感受, 姊姊明瞭妹妹如玫不會收取禮物, 妹妹在自我介紹後解釋了中國人忌諱, 儘管心有靈犀一點通, 若藍認為如玫搶了她的最愛 ― 別個女子罷了, 至親是撕心裂肺的痛, 愛一個人無罪, 去愛心靈感應互通的雙胞胎妹妹未婚夫是無奈、無言, 絞碎; 妹妹喝了洋酒, 稍為失儀, 放了音樂, 拉了阿良跳舞, 就是要姊姊知難而退, 她既然有了天倫, 當了演員, 一切看來美好, 酒後始吐真言, 她羨慕姊姊動靜皆宜, 做演員會比妹妹更好, 懂得游泳, 妹妹不會爭取可以得到的愛情, 姊姊可以同天倫共諧連理, 就是因為妹妹讓了愛情。若藍知曉如玫不可能接受贈禮, 還是選了不知者不罪以日常接觸相關的選擇禮物, 是抗衡妹妹的心理, 以及可以利用初相識男子, 捉弄妹妹, 要她曉得姊姊不是千依百順。
        
        天倫接了途人誤會是模特兒的若藍, 他吻了女子額頭, 天倫是愛若藍, 她眉頭一皺,沒有責備。 小說及改篇電影她都是愛天倫,原著她恨姊姊奪其所愛, 情願一死,亦要相愛。電影姊姊恨恨的牙根打顫: [要是自己消失該有多好!] 她不會陷入愛上不該愛的人窠臼: 男子擇了如玫, 放棄一方縱使比得到一方更愛天倫, 愛情不能像有時交換衣服鞋子、品味相同雙胞胎的共同享用。
        
        姊姊突然提出同妹妹往模里西斯旅行 小說地點是西班牙, 妹妹霞夢有感召, 姊姊紫亦有大概的夢, 霞執著要到夢裡見到的地方, 她們搭計程車往偏遠小鎮修道院。電影沒有說明要去原因, 只是心血來潮, 原著亦由妹妹在修道院偷了聖毋玫瑰經念珠改為影片不知是姊姊或是妹妹在聖所擅自取了十字架飾物, 十字架是耶穌基督為世人死的象徵, 神的兒子死後三天復活升天, 死去的是若藍, 還是如玟? 回來的是誰? 不要緊, 就交由阿良作主好了, 他認為是誰就是誰, 壞了的錶換了新零件可以再次運作, 是否原來的錶不再重要; 歸去來兮者是否以往相戀的若藍不打緊, 遭逢橫禍的芳魂入了有相同臉孔的生命, 一體注兩魂, 時間回歸正常, 五分鐘時差交換了共融, 沒有恨。

Patrick Chan寫於2014年12月25日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