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告別語言--Good-bye to Langue

再见语言/告别语言(台)/告别言语(港)

5.9 / 4,685人    70分鐘

導演: 尚盧高達
編劇: 尚盧高達
演員: Heloise Godet Jessica Erickson Zoe Bruneau Kamel Abdeli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鹽lynn

2014-12-27 02:49:44

自由的靈魂


84歲高齡的戈達爾自編自導的最新一部自定義的劇情片,整片70分鐘,氣質玄妙,正如其所說:「我現在已經老了,人越老想得越深,水面上的事情我已經抓不住了,我在水底思想。」

當然,在這樣一部的尖端前沿實驗作品面前,你與其試圖去尋找它的意義、定義和確鑿的指向,還不如放空,單純面對一種直接觀感的體驗。畢竟一方面,此片完完全全的游離於既定的一切影像公式、視聽經驗之外;另一方面,數字時代的艷麗、凌亂、茫然、刺目和流離失所,又在聲畫中盡情嘲諷和詩意的呈現。

用虛幻的意向去指代實在的事物,或者相反,虛實交錯,另一個層面來說,與其說是再見語言,更像說是再見人類。如一段畫外音所說:「你放棄了一切,再走一步,放棄自由本身,一切就回歸了。」 如此自由的靈魂當然超越了一切。也應當保持永恆的敏感和尖銳。電影語言,語言,規矩,人類常識,行為,於他而言已沒有意義,就是這麼任性。

正如並不用刻意去解讀一種裝置藝術,甚至無需評判,如果你無法強烈融入共鳴的觀感,只不過說明你和創作者不是一個向度的思維模式,並無更多比較、預設和結論。《再見語言》中,斷裂畫面,鏡頭時而鮮亮、時而亂,刺眼、無關聯、極致的錯位、無意義語言,一段詩性的漂流,一段鏡頭的顛倒亂晃,一段躁點和屏閃,顏色千變萬化,或一段黑白,毫無規律,只剩節奏,情緒,和理性的幕後編碼。

影片的旁白繼承了戈達爾70年代的存在主義和左派政論風格,所謂「不是拍一部政治電影,而是帶著政治性地去拍電影」。即使已經觸摸一種表象下的本質,說出理念同時,也並未能夠徹底告別話語。突如其來蹦出來的音軌,說極權主義、計劃經濟、國家機器,資本主義、和平年代的剝削,說馬基雅維利,索忍尼辛,俾斯麥和希特勒,說核能,轉基因生物,奈米技術,廣告宣傳,恐怖主義,說我們的和平和發動戰爭並無區別。說世界是一個巨大的謊言。並說去美國,獲得一些廉價的垃圾。而手持iphone的人,說你查google去,說我們被這隻怪物抓在手心。

影像層面,是各種片段的組接,如我們日常拿著iphone或其他移動設備隨時可以來一段的視訊拍攝,類似於朋友圈的即時短視訊。肆無忌憚地把電影語言的規則打個支離破碎。又一一表現了科技、數位、網路、移動設備對肉體和精神的刺激體驗。而最醒目和寧和的片段總是關乎一隻狗,其以最自在的姿態,不斷的穿插在鏡頭內外——在雪地裡打滾,草地裡奔跑,順著河水漂流而下,彷彿達到了另一個自由的彼岸。

比一般的作者電影更為徹頭徹尾的作者化,也更為的自由縱橫,無所顧忌。這一切,依舊是戈大師的終生特質,而其對時代及媒體近況的反諷,更是延續了近幾年《電影史》、《社會主義》老辣的表達。其對電影語言無休止的創新、捨棄和摧枯拉朽的改造,同時,也是集成了他一貫對觀眾刺激、折磨和從不在乎的態度。他甚至還常對觀眾說:「你們人來的太多了。是什麼風把你們吹來的?你們在幹什麼?」

顯而易見,時至今日,經由大眾傳媒無休止的洗腦,重塑觀影經驗已經不可能了。正如人類在習得語言和經驗之後,已沒有可能再獲得真正自由的靈魂。在不可遏制的以好萊塢為主的電影敘事語言一邊倒情況下,再接受戈達爾這種另類表達的土壤也逐漸消弭,終將消失殆盡。而片中卻彷彿宣言一般的說著:「我們必需要走到最後,在那之前我們必需要活著」。可能值得欣慰的是,實驗精神不老,一個時代或許還並不算徹底結束。


完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