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天鵝--Black Swan

黑天鹅/夺命黑天鹅/霸王别鹅(豆友译名)

8 / 838,351人    108分鐘

導演: 戴倫亞洛諾夫斯基
演員: 娜塔莉波曼 蜜拉庫妮絲 薇諾娜瑞德 文森卡索 芭芭拉荷西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相思成災2017

2014-12-27 06:53:08

黑天鵝


電腦當機多次,莫名的當機,至於為什麼會當機我不想太深究,總之每次遇到當機都會煩躁不安,擔心硬無緣無故的崩潰而裡面的所有文檔不復存在,心想這麼多年所存在的照片文檔電影諸多下載的。。。
所以是時候開始整理電腦了,防止它真的崩潰時不知所措。電影文件夾是第一個要去整理的文件夾,為什麼它是第一個被整理的對象無非是我現在無事可幹想看一看有什麼好電影。居然僅發現一部《黑天鵝》。
其實10年《黑天鵝》就存在,亦有人推薦,但是我一直沒看,我覺得一定會看不懂,直到今天,我看完了,還是覺得沒看懂,或者說是可能我看懂的跟導演要表達的東東不完全一樣。一些看似優秀的影評跟導演所要表現的思想往往有百里千裡的差距,所以一部優秀的片子並不妨礙一些思想貧瘠的人去觀看並寫下些不知所云的感慨——這篇影片也就是這樣一篇影評。優秀的文藝片(《黑天鵝》定性為驚悚片),都是通過一些朦朧不清的情節來反映某種意識形態或者是潛意識、某種哲理、性、心理學,並且與所處時代毫無同步性,《黑天鵝》就是這樣一部片子,它晚上映20年或者早上映20年應該並沒有太大的差異。當然,什麼時候上映這都是導演的安排,他覺得是時候上映那就什麼時候上映吧,還好他選對了年份2010,因為這一年,《黑天鵝》或者了無數榮譽,如果放在2011年?這個不好說。
《黑天鵝》應該是心理學、意識有關的一部電影,影片一開頭就給予了強烈的心理暗示,女主人公妮娜跳舞時焦慮的神情給予了觀眾強烈的心理暗示——這覺不是一部輕鬆的片子,觀眾也會如此的焦慮不安。
在電腦上看電影就有個好處,看完了可以回頭再看,看漏了的可以倒過來再看,所以,大抵上寫影評的那幫人應該是在自己家裡看第二遍後寫的,因為在影院裡卿卿我我必定會錯過絕大多數的細節,而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細節才有了一般影片與優秀影片之間的差距。地鐵上的鏡頭,妮娜看見了一個穿黑衣服的人,我開始以為是她母親,因為她母親對她無微不至的關心很容易感染到觀眾的腦海里,正是這種心理暗示,所以我猜想她母親十有八九會跟出來;後來我發現我錯了,這是基於文化基於觀念上的一種錯誤,因為美國不是上海,只有上海的女孩子到了30歲還會跟著一個媽媽;寫一篇觀後時,會回過頭認真的看了下,妮娜到底是看見了誰——應該是她自己,她在想像她的另一面——「黑」,當然她並沒有理解這種「黑」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一身黑色的著裝是她能想到的全部,這就是妮娜思想轉變的開始,她開始意識去思考她「黑」的一面。
既然講到了意識的轉變,那索性把這一主線以我的認識呈現出來,當然,我的敘述絕非導演的本意,因為如果是按照我這種意識水平,是不可能獲得奧斯卡金球獎的,甚至不會被提名。
黑天鵝是淫邪,是不懦弱,不掩飾,熱情豪放,是與白天鵝完全相反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可能原本就存在於每個人(妮娜)的心裡,或者每個人都有這種不壓抑(黑天鵝的性格暫統稱為不壓抑,應該有英語的一個詞語可以表現這個狀態,翻譯成中文是放蕩不羈的意思)的原始本性。通過一次偶然的機會,妮娜發現了隱藏在自己心裡的這種原始慾望。通過莉莉提供的某種迷幻藥,妮娜突破了壓抑在自己身上的種種思想包袱。這裡應該是全片的高潮,不管對於何種觀眾而言,本片進行到了68分鐘時,應該是進入了高潮。導演不遺餘力的色情描述,及其複雜的面部表情來充分反映妮娜在慾望與壓抑(Lust, constrain)下的思想鬥爭,此時,原始的慾望衝動(Lust)應該是佔據了上風,暫時打敗了壓抑(constrain)。
經過這一夜,妮娜換了一身灰色的服裝,這是影片的細節之一,但是這種細節也過於明顯,導演將色彩的變化巧妙的融入到了影片之中;而觀眾對於這一悄然變化的心理狀態應該是受了影片背景樂的影響,所以,我們在感慨一篇好電影時,多半是在讚嘆其音樂與色彩予情節的配合。
影片所反映出的畫面,亦真亦幻,其實觀眾大可不必糾結於此,因為每個人都是予夢境予幻境予真實存在的。幻境或夢境的產生實際上是一種壓抑的表現。本片68分鐘時的描述反映了妮娜嚴重的性壓抑,所以她分不清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虛幻。
另一鏡頭,妮娜去看望貝絲時,帶了貝絲用的化妝品以及一把刀,以我的理解:第一層意思是,她想放下這種偷竊的負擔,因為在她腦海里永遠都有一種偷竊的負罪感,無法抹去,如今出演女主角的機會是偷竊而來的(影片在開始階段有所提及),妮娜始終隱藏在貝絲的暗處,就如同一個盜賊,不停的偷竊,終於有一天她得到了貝絲的一切,致使貝絲獲得了一個精神崩潰的下場;第二層意思,就在這把刀上,明晃晃銳利的刀,觀眾看了心都在發麻,強烈的潛意識裡出現了貝絲拿起刀捅入妮娜胸口的暗示,刀意味著復仇,刀意味著毀滅,妮娜想來贖罪,用這把刀來結束自己(當然,最終也是一把利器結束了自己,亦真亦幻,暫不討論),然而這把刀最終插向的是貝絲的臉,毀滅性的自殘使妮娜逃離了現場,後面居然站著個人(影片多次出現這樣的鏡頭,妮娜在回頭時,後面站著一個人);第三層意思,妮娜意識里走的就是這種毀滅之路,她似乎看見了自己的下場,在背後出黑刀的下場,偷竊,不知恥。
最終,妮娜獲得了演出上的成功,完成了其藝術存在的價值,但人格的兩面性使之不堪重負。影片最後出現了大量亦真亦幻的鏡頭,生死亦給觀眾留下了諸多遐想的空間。
影片多次出現這樣的鏡頭,妮娜在回頭時,後面站著一個人,妮娜似乎背後無時無刻都會有人出現,這一心理暗示源於其母親,因為妮娜始終沒有走出母親的控制,妮娜始終想衝破這種控制的束縛,卻始終處於束縛之中,所以妮娜始終會覺得背後始終站著一個人,不管是睡覺走路吃飯,抑或是touch herself or anyother Lust。在妮娜的意識里,除了Lust和constrain無休止的鬥爭,還有控制與反控制的鬥爭,所以存在於身上的壓抑是很複雜的,一會是人為的控制,一會是自身思想的束縛,不停的糾纏。。。
劇中另一條主線是妮娜與藝術總監托馬斯之間的關係,通常導演與演員都是曖昧不清的,演員與藝術總監也同樣存在這種曖昧關係(影片中沒有提到任何人的愛情),我們可以認為妮娜是一個想像力豐富的女孩子,或者認為導演是一個藝術表現力豐富的人,劇情只用一分鐘便足以表現清楚妮娜於托馬斯是何種關係:在妮娜的幻想里,莉莉在與托馬斯激情雲雨,在這種意識里,托馬斯的女演員的性可以喻為對其演出的肯定,所以,妮娜時常會出現這樣的幻想,在某個角落裡,托馬斯與莉莉正在行雲雨之事。所以,妮娜於總監,存在某種盼望,盼望著總監給予其象徵性的愛。
妮娜與莉莉,是劇中的友情線。現實生活中的友情也大抵是這種關係,由於夜深入靜,已有睡意,在此不作詳解。
一部優秀影片應該具備時代感,不侷限性。
所以,所有人應該儘早的擺脫壓抑在自己身上的沉重負擔,特別是大陸人,亟待思想的解放。
這部影片有過多的細節,在此不一一作評,畢竟是兩年前的片子,我看了今天這次,以後再看的機會幾乎為零,所以更多的儘快走出影片的心理影響,欣賞其他佳作,以便儘早完成對電腦的清理。
補:
1.影片裡出現的棍棒,我並不知道妮娜這隻棍棒的用意,難道是想跟母親幹一場?這種潛意識裡的衝動實在是可怕。或者喻欲擺脫控制的束縛。
2.妮娜會抓傷自己的背,我在百度里查了,沒有查到相關類似自殘的心理疾病資訊。
3.I'm the Swan Queen, You're the one who never left the corps。這句話有何寓意不知。
4.文章未交待所處的時代背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