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一步之遙--Gone With The Bullets

一步之遥/随子弹去/GoneWithTheBullets

5.8 / 1,860人    140分鐘 | 120分鐘 (International Release)

導演: 姜文
編劇: 姜文 郭俊立
演員: 姜文 葛優 周韻 文章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荷風

2014-12-27 23:12:00

一部不太難懂的電影為什麼讓70%的人看不懂


       《一步》的故事比《太陽升起》好懂10倍,六七姐弟的撕逼戲碼也比《子彈飛》的姜周鬥法簡單明了不止一半,對於那海量的讚賞姜文過去導演履歷、「一直認為他是中國最好導演」、在他的前作中都能看出好的人而言,絕不可能看不懂《一步》的故事和人物。

       姜文和他的《一步》非常誠心要讓觀眾看懂,而一部份所謂「粉絲」和起鬨的媒體、打著「深度理解」幌子去解讀和寫文的人用「文字獄」手腕一直死命攔著觀眾,不讓看懂,不希望《一步》那麼簡單就被大多數人看懂,也不打算讓姜文的誠心遂願。他們中的不少還拋出「智商問題」、叫囂「看不懂就對了」猛打被姜文稱為「最懂我的知心大哥、知心大姐」的觀眾的臉。
 
       回到電影本身,故事單執行緒推進,人物不算多,雖然運用大量誇張的表現手法,但故事線至始至終清晰擺在那,人物行動的動機都通過畫外音或對白直接說了出來,根本不會如《太陽升起》那樣不說動機就做古怪行為並帶動敘事,也不會如《子彈飛》人物話都只說半截總是盡在不言中。在故事上,姜文這次想與觀眾共鳴的心就差沒直接挖出來讓人看了!

       社交媒體上,不少批評電影「難看」、「混亂」的觀眾卻能用兩三句話簡潔而正確地把整個故事概括出來,能做到這一點,可見故事本身是多麼好懂。所以姜文這次想做一個與民同樂的諧星徐熙娣(不論最終做沒做好),卻硬生生被那些「粉絲」和媒體的「解讀」污衊成了無時無刻無處不笑裡藏刀、心懷叵測的心機婊。

       在豆瓣,有人把「五六」加起來等於11,「十一」就是國慶,就隱喻我黨;「五七」加起來等於12,1912民國建立,因此隱喻國黨。就這類還常被無數姜粉和不明真相的群眾頂成最熱影評。這要是文革再臨,光那篇影評就是標準大字報,足以讓姜文本人掉腦袋!而一個姐弟道不同不相為謀的簡單故事被扭曲為國共黨爭,又如何能讓腦洞沒打開的正常觀眾順著這些奇思妙想去看懂一個故事。

       故事不難,出乎很多觀眾意料的其實是表現手法。但這些手法中國觀眾都那麼土沒見過嗎?徹底無法接納和理解,需要「解讀們」去手把手、一個畫面一個畫面的教人怎麼看「姜氏電影」?其實《一步》中大量使用的荒誕、誇張、戲仿乃至惡搞的表現手法,在中國誰用得最多?周星馳!中國人民20年前就可以對周氏電影完全看懂、喜聞樂見,怎麼可能現在還完全接受不了那些表現手法而要人去教呢。

       同樣手法,周有周的風格,姜有姜的特色,但本質上還是有很多共通。以《大話西遊》和《一步》對比,《大》故事線複雜,前世今生、時空穿越,還常常一人分飾兩角,觀眾都能看懂,更何況《一》。《大》在敘事之外插入很多荒誕、誇張、搞笑的段落、台詞,或為取悅觀眾或真想表達些自身觀點,《一》同樣。有人去解釋荒誕的歌舞、做戲段落後,舒淇、周韻為何突然「莫名其妙」愛上姜文,那朱茵前一秒還只是把周星馳當身邊一條狗要殺掉,一段假兮兮的「曾經,一萬年」台詞立即讓她愛周到死心塌地,前者轉折能有後者大,後者邏輯性能比前者強?「一萬年」逆轉,觀眾都能感動成影史經典,《一》中專門用大段落去烘托姜文形象才拋出愛情,也讓人物直接用台詞解釋了為什麼會愛上,觀眾如果真心想去理解,怎麼可能理解不了。

       姜文在《一》中大量插入歌舞、戲劇、相聲、電影戲仿,各種奇異而華麗的場景,縱有恣意的個人喜好在,但同樣也有娛樂、取悅觀眾的意願在。選美大賽為什麼一支支舞跟故事毛關係都沒有卻都要跳完?很可能姜文認為這些大腿和華麗場景能給觀眾帶來「視覺奇觀」,讓觀眾多享受一下,就像《大》中,吳孟達們要去殺人為何要一遍遍跳草裙舞、燒丁丁一樣,周星馳只是在用他擅長的帶顏色的方式逗觀眾開心。幾乎沒有觀眾一定要去追問這類段落和故事、人物本身有什麼關係,覺得它們會帶來「混亂」,如果有人跳出來「解讀」草裙舞和丁丁有怎樣的渉指和寓言,背後有著如何深刻的社會批判或人生況味,那不是觀眾智商不足沒看到或沒看懂,是寫文章的人神經有病。

       當然,觀眾可以說姜文這次視效或者搞笑很多沒有撩撥動他們,但這種藝術表現沒有實現預期的身心愉悅效果,不會造成觀眾對故事或者整個電影都看不懂,只是讓他們看得不是很高興罷了!

     也當然,在那些荒誕戲謔、喧囂浮華的戲碼背後,姜文肯定有些自己的觀點、機巧,可以供有閒的人事後去解碼。但對於普通觀眾,沒解到這些完全沒關係,不會特別影響他們對電影故事的理解,也不會影響他們對電影表現手法的認識(可以不喜歡)而至看不懂。幾乎所有電影都有歷史、社會背景,很多都有故事原型或靈感來源,幾乎所有電影表現手法都有對以前的借鑑,有的甚至直接模仿或戲仿,90%的觀眾進影院前都不會了解編劇、導演這些背後的故事,看完電影后也不會知曉,但一點不妨礙他們看懂電影。

       那明明一個不算特別難懂的電影又為何讓那麼多人說「看不懂」,這就是一些「姜粉」和「解讀」們一粉勝十黑的功效了。電影首映,第一批衝進影院的,除了部份愛湊熱鬧的群眾,要第一時間看姜作的肯定是「粉」而不會是「黑」。看完出來,一部份不喜歡該片風格或敘事的「粉」表示失望,造成了影片第一波負面評論。

       隨後立即有另一幫「鐵粉」和一些不嫌亂的媒體衝出來表示「覺得不好看是因為你沒看懂」、「沒看懂就對了」。然後很多「解讀」流出,實話實說,很多寫得不錯,但在這些「解讀」之上普遍覆蓋了一層包裝就是對《一》這個電影「不喜歡」=「沒看懂」,到後來進一步衍生到=「智商低」=「沒文化」的地步。到了這田地,觀眾看過的沒看過的就都開始站隊。

       看過的,對藝術表現形式不是很喜歡,但也不喜歡被人說「智商低」啊,於是哪怕看明白了電影故事,也會把自己對形式的不滿表述成電影亂七八糟、混亂不堪,根本看不懂,「本年度最爛」,以力爭自己是被「沒看懂」,是電影本身的問題,不是自己「智商低」、「沒文化」。另一些看電影只看到華麗片段和一個簡單故事的觀眾,事後讀到那些充斥著歷史與影視知識、符號學與所指能指、批判與情懷,靠個人知識+百度,用苦思冥想和意淫共同編織起來的比電影還華麗還天馬行空的解讀、影評,當然會認為自己當時「沒看懂」。

       輿情對立到這個地步,後來的觀眾,很多都帶著看看到底有多難看多混亂,或者看看到底有多深刻多偉大的心走進影院。這時,觀眾們留出的真正去理解姜文、輕鬆而單純去看電影的空間已經不大了。去看笑話的,看到開頭的歌舞場面已無欣賞之心,而是用於去印證果然混亂不堪,摸不著頭腦,看不懂!去頂禮膜拜的,看到最後可能也沒有完全摸到之前所看「解讀」的那些深刻思路,感嘆自己沒看懂。

       就這樣,一部故事並不特別難懂的電影變成了觀眾普遍看不懂的電影。其實不少人應該是不喜歡或不習慣電影的表現形式,他也有權利不喜歡、給差評;而基本情節和人物感情只要他願意,他完全能懂。另外對於能承受這些形式的一小撮來說,還會覺得電影好看,比如我。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