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
2014-12-28 00:33:30
《一步之遙》影評:不是競選總統,「知識分子」!少些主觀,多些客觀。
仔細翻閱了一些《一步之遙》影評,利用評論裡一些對其好其壞的論證來對自己的認定進行反思,我發現一些被置於頂部的評論多帶有強烈的主觀情緒,並沒有邏輯的必然證明出它的好或壞,這樣的評論是不具說服力的,只是論戰雜多中的口水罷了。這讓我相信豆瓣評分數據的最終顯示由一些專業的、有學識、有修養並對電影有獨特見解的權威人士來給定。因為當依據其評分,在心裡產生的對作品的預期,總能在觀看作品後得到認同。這也是我在觀影前看豆瓣評分的原因,對於裡邊的網友的一些置頂的評論,平時我是不太在意的。因為它們對其好壞總是肆意的唱讚歌或吐舌謾罵,添加一些創作者並不具有的意圖,當然我們可以認為對於作品的解釋權不能完全歸於創作者,但將主觀的個人理解肆意發揮並賦予作品,這就與作品本身的意圖反其道而行了,因為個人肆意發揮的理解總是特殊性多於普遍性,這就造成影視作品和評論文本相分離,讀者並不能在電影中認識到有評論者給定的解讀,讀者更像是看一篇散文,這導致讀者對評論的最終評價仍是基於自己的主觀情緒,影評人並不能給讀者以深度的思考,這對影評人是沒有什麼成就可感的。國內影評在國際中不具影響力,也許這是原因之一,出現這種情況我想還是歸根於國民的修養,大家都知道,對於某一事物好壞的評價基於我們參與某一事物的行為的多少,在電影影評中這一點尤為重要,即:我們看的電影越多,對電影好壞的評價就越具說服力,因為我們總能在電影作品之間找到對比,不論對比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下面我們運用類比的方法解讀《一步之遙》這部影片。
在《一步之遙》中我們看到了一些致敬的橋段,比如:《教父》、《八部半》、《意志的勝利》……在一些其他的影片中同樣也有致敬的成份,比如《藝術家》向《佐羅的標記》、《一個明星的誕生》、《雨中曲》等影片的致敬,《蘭戈》向《獨行俠》《正午》《唐人街》《黃金三鏢客》等致敬,但將三個片子並置對比,我們發現一步之遙對致敬元素的運用在對結構和敘事主題呈現上不盡人意,影片導演最重要的職責是對影片整體的把控,即整體中的各個成份必須服務於影片敘事和主題,在《藝術家》《蘭戈》中我們發現致敬的成份並不是簡單的形式羅列,而是對劇情的發展呈現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這些致敬橋段能得以恰到好處的運用,除去這些致敬元素,我們很難尋到更好的表現。初學藝術的人大都知道,對作品某一元素安排的巧妙與否,最好的方法是將元素去掉或移位,看是否對作品感受產生影響,而在《一步之遙》中這些元素無疑是可以去掉的,因為這些元素相反成為了影片的負累,使影片的結構、主題變得散亂、晦澀難懂,這種晦澀難懂並不是為表達寓意而過於簡練造成的,而是元素與影片本身的關係疏離引起的。我在這裡運用關係疏離並不運用無厘頭是因為這些元素有無厘頭形式卻沒有無厘頭的效果。
無厘頭即:故意將一些毫無聯繫的事物現象等進行莫名其妙組合串聯或歪曲,以達到搞笑或諷刺目的的方式。我們在整部影片中很多地方可以發現「無厘頭」的劇情存在,在觀影過程中最令人映像深刻的是最後的追逐戰中,武六她媽突然架出一挺加特林機關槍段落,無疑這個無厘頭是很有效果的,電影院的大部份觀眾都笑了,但類似的引起笑的效果的段落還是屈指可數的,而其他的多是給人一種唏噓在內心的苦笑。對於無厘頭笑料的表現我們可以對比姜文的《讓子彈飛》和周星馳的代表性的影片,《讓子彈飛》和星爺的影片是反覆觀影數次的,至今再次觀看仍能對影片中的笑料忍俊不禁,對比之下我們發現在觀看《讓子彈飛》和星爺的影片時,我們在劇中人物表演時總是在內心中事先產生自己的預知認知,當人物表演繼續進行時我們發現我們的預知認知和影片中人物給我們的真實認識並不相符,這種心理的落差讓我們產生了笑,相形之下《一步之遙》的笑料安排上就差強人意,我在觀影過程中體會到創作者一些安排的意圖是想引起笑,但並沒有讓我產生笑,這些元素對影廳中的其他人大都沒有產生影響,影片在類型上的定位是:喜劇 / 愛情 / 冒險,喜劇放在了首位,笑是評價一部喜劇成功與否的標準,依據歸納的事實事件我們可以客觀的評價《一步之遙》作為一部喜劇是失敗的。
在影評中有人用大衛.林奇的《穆赫蘭道》和《一步之遙》對比,論證兩部影片同時很難理解,想得到一個《一步之遙》同《穆赫蘭道》同樣好的認定,我想這種企圖是得不到認同的,因為兩部影片在類型、題材、表達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別,而且《一步之遙》並不是難以理解,故事也有些平淡,我們在其他愛情電影中可以找到類似的愛與不愛的情節,有人會在「一步之遙」這個片名上肆意發揮,揣摩出為什麼叫這個片名的種種可能,我想這樣的揣摩是無用的,因為影片取名時就給了它的意義,我們在影片中也尋到了它寓意,但片名與影片之間產生的概念是有些淺薄的,他跟一些影視初級創作者創作的試驗片時思維大都相同的,即:概念的材料呈現。這種創作思維淺薄的原因是,它告訴了我們一個我們都知道的概念,而並沒有通過其他元素讓我們把這一概念強化,並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潛移默化的指導。
當然對於影片的唯美的攝影、激情的舞蹈和華麗的佈景、我們應有所褒獎,但這些元素並不能給於影片救贖,它們只是一層外在的形式,類似於表皮,而那些創作意圖和涵才是影評人評價一部影片好壞的標準。
讀過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的人或許理解,競選總統時最實用的招數是:1.對民眾的期望做出承諾,不管這個承諾能不能真的實現;2.與對手論戰中用最簡練的語言對其進行抨擊,來激起民眾的情緒以獲得支持。在很多影評中看到類似的行為,在認同自己的觀影人中獲取支持,帶有情緒的對反駁者進行謾罵,甚至對影片的評論也會用一些粗俗的話語。影評人不是競選總統,在對影片品評中我們應少些個人的主觀情感,多些客觀論證,現實的生活中我們可以用粗俗的語言行為表達情緒、立場,但在文字的世界裡還是得讓紙張乾淨些。
END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