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一步之遙--Gone With The Bullets

一步之遥/随子弹去/GoneWithTheBullets

5.8 / 1,860人    140分鐘 | 120分鐘 (International Release)

導演: 姜文
編劇: 姜文 郭俊立
演員: 姜文 葛優 周韻 文章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収穫者の資格

2014-12-28 22:12:53

To be 和Not to be只有一步之遙


首先我還是想給姜文正下名,看到《一步之遙》的評分都還沒什麼《男人不可以窮》這種片子的分數高我也是醉了,雖然我不是姜文粉。說實話,國產電影中能本著良心拍片的導演並不多,姜文算一個。在這個時代拍電影比以前簡單的多,拉幾個二三流明星,配一個俗套的劇本就能上映賣錢了。姜文好歹是有訴求的,姜文的電影不論你喜不喜歡,至少都可以感覺到導演的用心和想法。

看姜文的片子不能只看劇情,畢竟姜文並不是以說故事擅長的,而且他也沒興趣講故事。姜文又是一個很有個性的導演,很喜歡「玩」,每部片子都會加入很多元素,而且每部片子「玩」的元素都不一樣,從《讓子彈飛》的美國西部片的戲仿,到《一步之遙》中百老匯、好萊塢電影甚至中國的相聲和海派等元素(雖然我覺得這次玩的有點過頭了),再加上特有的姜式黑色幽默,所以才有了「姜文」的電影,不同於其他人,只屬於他自己的。既然導演想「玩」,那作為觀眾,你也要有「玩」的心態,只有你和他「玩」到一起了,你才能發現影片的快樂(畢竟我們是尋開心而不是找罪受的是吧- -)。

好了,該說下電影了。電影的故事並不復雜,主要有兩個故事構成:「花國選舉」和「刺殺馬走日」兩個故事構成。這兩個故事都是以舊上海的真人真事改編的。(貼個背景材料: http://www.wxrb.com/node/baoliao/2014-12-19/141219111118337651329.html)

先講「花國選舉」。這個故事其實是「刺殺馬走日」故事的引子。《一步之遙》裡完顏英的原型就是昔日舊上海的「花國總理」王蓮英。花國選舉其實就是選美,看過背景資料就知道,此選美事實上是妓女國的選美,而影片中這個「選舉活動」就好像春晚或者各類電影節的晚會現場一樣,還為此取了個名叫「金蔥馬獎」什麼的。而整個晚會就好像作秀除了各種肉彈,最後的結果也是馬走日他們佈置的一個局,這裡的諷刺意味對於我們這個笑貧不笑娼的年代,我想大家都懂的。說到這兒,我們再回顧一下影片開頭的武七和馬走日的對話。武七被外國妞放鴿子了,因為他不懂「鍋氣」,他還被嘲笑是「new money」,因此為了掙回所謂「中國」的面子,就準備舉辦花國選舉。這其實是姜文站在過去看現在,在資本主義金錢觀腐蝕下的今天,我們常常會崇拜這類「new money」,「有錢就是爺」,「有錢就是任性」,不正是這種畸形心態的寫照嘛?而這裡所謂的「掙回面子」也成了我們現在中國人常常使用的理由,買最貴的化妝品,去國外買奢侈品等等,似乎能得到最奢侈的物質性享受就是給自己長了臉,給祖國長臉了似的,而原本中國人生活中自己最基本的品性就好像「鍋氣」一樣都被遺忘了,反而去用一種資本主義的方式去炫耀自己,這不可以不說是現在中國人的悲哀,所以武七被外國妞看不起,因為他把「中國人」丟了。

關於「刺殺馬走日」的故事。改編自「槍斃閻瑞生」的故事。但和原版為了錢而殺死名妓的閻瑞生不同,馬走日的罪名就顯得不清不楚。影片中馬走日和完顏英在床上抽大煙之後就切換到了夢境般魔幻場景中,回到故事主線出現的就是完顏英出車禍特寫鏡頭。因此,我們很難對馬走日產生憤恨感。這裡姜文採用了視角的互置。這裡其實有兩群觀眾,一群是我們這些觀賞影片的觀眾,另一群是影片中不知道事情發生的「看客」。而這些看客們才是推進了劇情發展的最重要力量。花國總統完顏英死去的消息傳遍舊上海灘,通過大報小報的渲染和添油加醋,甚至都被改編成了電影和海派文明戲,所有的宣傳都指向一種傾向:「馬走日必須死」。而所有不明真相的看客們也因此認定馬走日是個面目可憎、卑鄙無恥的殺人犯。所以當馬走日躲在台下看著王天王在台上用誇張的表演詆毀他、看著看客們用最惡毒地語言攻擊他時,他終於放棄沉默了,上去怒打王天王,從而被捕。

先不說這裡是不是有對中國國民性的批判,這裡肯定有人會提一個問題:馬走日幹嘛要出頭?只要不出來就不會被抓了。其實我也想說是的,不出來就不會被抓,但難道這真只是馬走日「荷爾蒙的一時蕩漾嗎」?To be or Not to be原本是哈姆雷特的生存問題,這同樣也擺在了馬走日面前。不出來是不會被抓,但是他必須永遠隱姓埋名地苟且偷生,必須承擔起世上所有對他的侮辱和詆毀,而且要和不知道哪一天就可能被抓提心弔膽的日子一直相伴,這樣他永遠做不會他自己。因此,他選擇死亡,選擇與所有詆毀抗爭,即使他還是無法向公眾澄清事實,但是他做回了自己,「馬走日,便是在下」。

應該說「刺殺馬走日」這段劇本是對傳統悲劇的一種解構。馬走日這個人物並不是傳統悲劇中高大上的主人公形象,而是具有小市民氣息,愛說大話,也還玩女人,抽大煙,性格油滑膽小。然而正是這樣的一個小市民人物,來探討「To be or Not to be」的生存問題時,反而更具有了很大的衝擊力。他並不是丹麥王子,也不是英國國王,而是和我們一樣的小市民,因此能夠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和親切感,也讓觀眾自己去思考存在的哲學命題。

另外,推薦另一篇關於《一步之遙》的影評(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258308/?start=100&post=ok#last)這篇影評分析的很有意思,從歷史政治隱喻來分析的,雖然立論上很偏激,不過對於了解影片的政治隱喻還是很有幫助的。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