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人
2014-12-28 23:10:23
不喜歡不等於爛,一個是主觀一個是客觀
《一步之遙》觀後感。這電影有點混亂,不,應該說看的我有點混亂。可以說看明白了,又不是很確切的明白。
明白什麼呢:(開始十幾分鐘錯過了),舒淇愛上了姜文想和他結婚,姜文不願意,給她吃鴉片,兩人一起開車出去,恍恍惚惚,車禍了,舒淇死了。姜文怕說不清,逃了。人們都想槍斃姜文,認為他殺了舒淇。姜文把真相告訴周韻,本來也想槍斃姜文的周韻決定救姜文,事情就這樣發展,最後周韻帶出了姜文,被追趕,姜文怕周韻會因此而死,寧願出來被槍斃。最後姜文被槍斃了。
不明白的:為什麼講這個故事?
在一般的電影裡,我們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維跟上電影的,甚至可以預測情節的發展,每當這些情節合乎我們的想像或者超乎了這個想像(但依舊可以靠自己的腦子理解),我們就會覺得爽,覺得自己好聰明。而且電影總會美花一些東西,填補人在現實中的一些遺憾,比如一個美好的愛情,當我們覺得電影實現了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一些遺憾時,我們又爽了,美夢成真了,雖然出了電影院又是殘酷的現實。騙得了(le)一時,這樣只要多進電影院,便可騙得了(liao)一生。誰說電影不是鼓勵人的好東西呢?
可姜文不是這樣,他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理想,他的目的不是去迎合觀眾的想法,不是為了實現觀眾的理想,而是要觀眾明白他的理想,實現他自己的理想,他要表達自己。所以在他的電影裡,我們不可能按自己的固有思維去理解,只好勉勉強強順著他的思維去理解,這當然是困難的。
現在講講我困難理解後的一些東西吧。
首先是真相,姜文是不是殺了舒淇,其實姜文自己也不知道舒淇怎麼死的,可以肯定的是姜文不會想殺舒淇。但是人們願意相信姜文殺了舒淇,並且希望槍斃姜文,這或許可以映射一些歷史,歷史真的是真的嗎?或許連處在歷史中的本人都無法講清楚(姜文講的清楚嗎?),更何況後人呢?但是周韻覺得姜文沒有殺人,周韻也是一個追求真相的人,但是追求真相的代價是她母親對她開了搶。姜文最後後悔了,如果說真相的結果是導致周韻死亡,那麼他寧願不要這個真相,但是他又有一點骨氣,所以他最後說不要上來抓我,直接槍斃我,典型的士可殺不可辱。那麼真相真的重要嗎?
第二是反邏輯。一般的邏輯總是說媽媽好,兄弟好。姜文裡的媽媽總是不好的,從《陽光燦爛的日子》到《太陽》到《一步》,這些媽總是喜歡打孩子,《一步》更瘋狂,直接機關槍了。人們希望去電影院看一個好媽媽,希望被感動,姜文卻反道而行,照他話說,現實中誰的媽媽真有那麼好呢?誰不是吵吵鬧鬧的?以前物質匱乏時更加吧。前幾天看了幾段蕭紅的《生死場》(看了電影《黃金時代》產生了一點興趣看的),其中就有一個農村的女孩說她媽媽很愛她,但是當她弄壞了一些莊稼時,她媽媽就更愛那些莊稼而要打她了。
暫寫到此,突然一片空白,該睡覺了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