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獨家腥聞--Nightcrawler

夜行者/独家腥闻(台)/头条杀机(港)

7.8 / 605,207人    117分鐘

導演: 丹吉洛伊
編劇: 丹吉洛伊
演員: 傑克葛倫霍 蕾妮羅素 比爾派斯頓 里茲阿邁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安德烈大叔

2014-12-30 05:32:12

在深夜裡靜待死亡的食腐動物


    有時候記者真的很像蒼蠅,總能最先嗅到死亡的味道,並以此為生。

   《夜行者》中傑克吉倫哈爾所飾演的記者可以作為媒體負面形象的一個誇張的縮影來看待,在市場化如此發達的當代經濟社會,新聞的資訊價值是可以用真金白銀所衡量,但是新聞資訊又不太同於其他的商品,相比其他商品,新聞資訊有道德規範的約束,而道德構建於倫理上,是不成文的社會意識,在這場市場化的博弈之中,道德與利益(代表話語權與經濟利益)分屬在天平兩端了,兩者價值的高低起伏,在電影《夜行者》中呈現出了一個非常諷刺的答案。

   從市場化的供需關係上來講,新聞媒體屬供方,而普通觀眾屬於需求方,在新聞資訊這個門檻越來越低的充分競爭市場中,觀眾給媒體帶來的龐大市場利益決定這是一個買方市場,觀眾的收視趨向代表著需求,在這種情況下,需求決定了供給,新聞媒體在這樣的買方市場,很容易在道德與利益的博弈下失去自身的行業道德,淪為市場的奴隸。

   這些色情、血腥、暴力相關的新聞在新聞學中被稱為「黃色新聞」,黃色新聞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美國新聞史上,源自19世紀末美國兩位著名報業大亨威廉•赫斯特與約瑟夫•普利茲的競爭。特指新聞報導與編導的一種取向,指用誇張及捏造的手段來渲染新聞事件,尤其是關於色情、暴力、犯罪的資訊,並以此達到聳人聽聞的目的,從而獲得話語權及經濟利益,那麼就要問了,為什麼人們會熱衷於這些色情、暴力、犯罪的新聞資訊呢,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論來說,人具有生與死的本能,在黃色新聞中,色情的性元素與生所掛鉤,而暴力與犯罪的毀滅性與死所掛鉤,人本能的破壞性和毀滅性在文明社會中一直被壓制,但是卻一直存在,反應在社會生活中便表現在對此類黃色新聞的熱衷上。

   而說到底,以上這些概念性的東西不過是《夜行者》的一個眾所皆知的背景而已,刨除這些背景的東西,《夜行者》表現出一部優質好萊塢電影應有的質感,劇本工整、精確,承接起伏非常圓潤,整體表現非常乾淨俐落,觀感很好,但同時這種工整圓潤的匠意並沒有讓人看到太多出彩的亮色,沒有太大的驚喜,整部電影為數不多耀眼的部份當屬吉倫哈爾的表演和一黑到底的電影勁頭了。吉倫哈爾扮演的角色表現出一種偏執狂和控制狂的姿態,他對事業具有篤定的目標,意志堅定,手段強硬,行事高效,具備很強的學習能力,這些是顯而易見的外在表現,但個人感覺其實這個人物最為核心的地方在於他的價值取向,不得不說他的這種價值取向的適應性讓他非常適合在道德逐漸淪喪的新聞世界中打出一片天地,而吉倫哈爾幾乎120%的表達了這個角色,兩眼放光的吉倫哈爾近乎完美的為大家呈現出了這個狂徒,在《夜行者》中的表演,或許將成為吉倫哈爾演繹生涯的一個轉折點,今年的奧斯卡最佳男演員,他必將成為一位強有力的爭奪者。再說電影的風格,電影對新聞道德進行了絕佳的諷刺,這種諷刺表現為劇情上的一黑到底,片中的新聞道德不斷嘗試突破底線,伴隨著吉倫哈爾越來越強大的控制力,媒體最終徹底淪喪,成為了一位像魔鬼出賣靈魂的幫兇,餵飽了黑夜裡的食腐動物。電影的結尾部份,在電視台女編導與「蒼蠅先生」含情脈脈的對視中,演繹了浮士德中的經典一幕。

   在在黑夜裡行走的食腐動物,可以最快的嗅到死亡的味道,並以此為生,電影中的吉倫哈爾起初只是讓人感覺是個學習能力很強的偏執型人才,到後來成為了魔鬼一樣的道德淪喪者,這一切都得益於市場導向對他的影響,當然也不能忽略他個人性格特徵的作用,兩者結合所以才會有了最後精心利用罪案獲得新聞利益的黑色故事,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下,社會競爭和叢林法則類似,話語權與金錢利益的作用容易讓人忽略道德,淡漠人性,而本該作為社會守望者的媒體,如果也喪失了自己本該有的底線,那麼便很容易成為罪惡的幫兇,當然出於本能熱衷黃色新聞的我們,也都是罪惡間接的參與者,真的很不幸,因為我們身邊時時刻刻在上演著這樣醜惡的故事。

   本片最讓我覺得遺憾的是對吉倫哈爾所飾演角色的挖掘略有缺失,雖然這樣加快了電影的節奏,但是也讓電影失去了一個能夠突破的機會,它或許能夠捧出一個奧斯卡影帝,但是電影自身或許只能停留在優秀,而不是優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