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飞越疯人院/飞越杜鹃窝/飞越喜鹊巢

8.7 / 1,073,249人    133分鐘

導演: 米洛斯福曼
編劇: Lawrence Hauben Bo Goldman
演員: 傑克尼柯遜 露易絲馥萊雪 Michael Berryman Peter Brocco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酥皮醬。

2015-01-03 20:22:10

當自由開始反抗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很早之前我在一部少女小說中看到過這樣一句話,「當你想墮落的時候所有人陪著你一起,當你想要奮發而起的時候你只能是一個人」。沉默的大多數,被很多人用來指責公眾的不作為和對「惡勢力」的畏懼和包容,在這部幾十年前的電影裡,壓抑的不僅僅是醫院裡泛著的刺鼻藥水味、還有那些對待病人赤裸裸的非人道制度和對自由的禁錮。牢籠,不僅僅是醫院裡那蒼白的長牆和圍欄,更是人們對「強權」和「制度」的畏懼和屈服。
「不自由、毋寧死」,多少人歌頌過這句話,又有多少人真正敢為自由而死,其實這不能責怪人們,因為「自由」和「死亡」本身就是相悖的命題,失去了生命的自由本就談不上自由,因為自由是以人「自由的意志力」來控制自我行動為前提的,當人們的生命、亦或是鮮活的意識失去了,「自由」也就沒有了意義。
很多時候,歌頌自由與人權的影片都會用一兩個追求自由的「失敗者」的慘劇來凸顯「勝利者」最後的悲壯,《飛越瘋人院》殘忍地安排了比利的死亡和麥克墨菲的痴呆,《肖申克的救贖》里是湯米被槍殺,位高權重者畏懼著制度的被打破,不得不採取極端的方式來維持著這本不合理的「平衡」。醫院和監獄,本來一個是天堂一個是地獄,一個是白衣天使行善之地病人治癒之地,一個是罪惡被懲治之地,而在這兩部影片中,天堂和地獄結合在了一起,成為禁錮人們自由的牢籠。
當追求自由的代價是死亡時,誰敢真正邁出這一步?只有天才和瘋子。
比利為什麼而死,他甚至沒有觸到自由的裙角。也許是因為極樂和恐懼。和愛人的相處或許是他在這個牢籠里初次與最後一次的快樂,再也沒有新的快樂了,再也不可能實現新的快樂了,生命中最美好的已經體驗過,就已生無所戀;護士對比利的威脅觸發了他極樂之後加倍的恐懼,當美夢被打碎,噩夢會被放大一萬倍,比例本來就是一個脆弱的病人,層層打擊下,死亡似乎是他唯一的出路。
齊佛為什麼殺死麥克墨菲,讓他重獲自由前雙手沾滿摯友的鮮血。因為失去了自由意識的麥克墨菲,本來就已經「死亡」。本片中我最不能接受的一點,就是醫院單方面的剝奪麥克墨菲的思想——以切除他額葉的方式。這與謀殺何異!人之所以為人,全在於其自由的思想與意志,剝奪了他的思考能力使之變成一具行屍走肉,這簡直令人髮指!齊佛擁抱著摯友的「屍體」,給了他最終的「自由」。
齊佛,一個「瘋子」,當人對自己所處的社會和制度充滿絕望時,當救治人的醫院開始剝奪人們的生命和思想,當白衣天使的雙手也沾滿罪惡,當自己的朋友為了自由而死,當憤怒最終大於恐懼,當癲狂最終大於理智,唯一的作法只剩抵死抗爭。
其實我覺得,自由這個命題,在這座瘋人院裡,並不是自然而然的被激發出來的,而是被強權與壓迫逼出來的。如果沒有麥克墨菲,病人們依舊會循規蹈矩的生活下去,護士長儘管嚴厲但也只是在恪守職責,一切都那麼「自然」。當平靜的生活中出現了「異類」,平衡被打破,制度的制定者和制度的遵守者之間出現裂痕,反抗才得以開始。這不是比醫院的「謀殺」更令人絕望的事情麼。
令人悲哀的不是自由被剝奪,而是被剝奪者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失去了自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