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親愛的--Dearest

亲爱的/亲爱的小孩/打拐

7.6 / 2,653人    128分鐘

導演: 陳可辛
編劇: 張冀
演員: 趙薇 黃渤 佟大為 郝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阿晨

2015-01-06 02:18:56

法理中的《親愛的》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
                                                                                          ——伯爾曼

   縱觀全片,無論是一開始的派出所「失蹤24小時後才可立案」,還是最後的法官大人那一聲「下一個」,在絲絲入扣的感情戲之後,冷冰冰的法律問題都始終貫穿著整部影片。本部影片突出表現了被拐兒童的父母與人販之妻之間的衝突與矛盾,在人情與法律之間,在深厚的情感與理性的法律之間,矛盾衝突得以具象化。

  在法理學中法有兩大作用:規範作用與社會作用。其中對規範作用進行細分,又可以分為指引作用、評價作用、預測作用、教育作用與強製作用。影片中,失去孩子的田文軍與想見女兒而不得的陳紅琴分別向公安機關和律師的報案與求助,體現了法的指引作用;尋子會成員對陳紅琴這位人販之妻的鄙夷與唾罵體現了法的評價作用;選擇再生育的尋子會贊助人韓總,對其子韓小寶最終做出的宣告死亡,體現了法的預測作用;人販幫派被抓獲刑體現了法的強製作用;而最後,也是最關鍵的教育作用,可以說已經體現在整部影片的每一絲每一角,尤其是田文軍在茫茫尋子路上所說的:「沒有買方,就沒有賣方,沒有賣方也就沒有販方。」

  在道德與法律兩個社會規範的衝突與碰撞上,是融法入情還是化情為法,導演讓觀眾深刻體會了一把鮮紅的感情與理性冰冷法律的碰撞。在微微的辛酸中,滴滴的眼淚中,講完了整個故事。

  法律是道德的最低線,是道德的保障。而道德是法律的理論基礎與社會基礎,是評價的根本尺度。道德與法律的碰撞,要嘛舊道德消失,新道德設立,要嘛道德被吸收進法律,成為法律化的道德。

  影片中的情理糾紛,其實體現了法的另一方面:法的侷限性。法是社會規範中的一個部份,無法調整全部的社會關係,且受外在因素的影響,需要人來實施。田鵬被解救後,卻對著親身父母大哭地說:「我要媽媽。」田文軍夫婦幾年艱苦搜尋換來的是「相見不相識」;陳紅琴明明與楊吉芳在多年的共同生活中有著深厚的感情基礎,卻因為冰冷的法律規定而無法正式收養楊吉芳。就像曾經的一個案例:一位大爺因兒子不對其負贍養義務而將兒子告上法庭,雖然最終法院判決兒子敗訴,每月必須支付一定數額的贍養費用,但是大爺的孫子卻再也不叫大爺「爺爺」了。
  
  法有侷限性,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該由法律規範的歸法律,不歸法律規範的歸社會,社會應該有自己一定的自治空間。但是,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變化發展,法也應隨之變化發展。良好的立法,合法化、合理化以及人性化的執法與司法,才是真正「良法之治「的基礎。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