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進擊的鼓手--Whiplash

爆裂鼓手/鼓动真我(港)/进击的鼓手(台)

8.5 / 991,198人    107分鐘

導演: 達米恩查澤雷
編劇: 達米恩查澤雷
演員: 麥爾斯泰勒 梅莉莎班諾伊 JK 西蒙斯 保羅萊瑟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Tseraph

2015-01-10 07:06:53

但是,Andrew,代價是什麼?


        半夜看完電影,上豆瓣mark一下寫了個小短評就準備睡了。打開網頁面對8.8的高分和清一色的好評。我不禁有點不淡定了。在這裡寫一點自己的想法。

        毫無疑問本片演員和樂手的發揮以及剪輯都是一流水準。就沖把Caravan的演奏過程剪的如此過癮就絕對值得一看。

        但是片子的價值觀我只能用「極端病態」來形容,因為實在扭曲到了極點。

        Andrew和Fletcher兩個看似普通的人碰撞在一起後,卻產生了宇宙大爆炸般強烈的效應,令本片高潮迭起,精彩紛呈。不過想想也對,倆偏執狂的「自我實現」和「相互實現」,這過程不可能不驚心動魄。最後結局也可以說是皆大歡喜,尖銳的矛盾與衝突不斷的「whiplash」Andrew,最終成功的讓他一鳴驚人,而Fletcher也終於培養出了他心目中的Charlie Parker。影片在Andrew技驚四座的敲完Caravan的最後一個音符後戛然而止。多麼熱血,多麼勵志。跟老派成功者的雞湯相比,這種另類的成材之路就好比烈酒一般。是不是喝起來很爽,很過癮?

但問題在於,代價是什麼?
 
        男主Andrew,一個躊躇滿志的大一小鮮肉,平日在樂隊裡表現謙遜;閑暇和父親一起看電影;照顧父親的零食偏好繞著葡萄乾吃爆米花;勇敢的追求自己心儀的女孩。。。然而這樣一個陽光男孩遇到Fletcher之後什麼都變了。

        有人說Fletcher和Andrew都是「不瘋魔不成活」的典型例子,是,你有著你高尚的追求,甚至到了痴迷的境界,你為了你偉大的目標可以拋棄一切。於是我們看到遇到Fletcher以後,Andrew被激發的成功欲像黑洞一般,吸走了他身上所有的美好。陽光男孩迅速變成了一個嘲諷親人,拋棄愛人,辱罵隊友,在練習中自虐的暴躁偏執狂。其實我們也可以理解,你因為不被認同而嘲諷親人,為了全身心的投入而拋棄愛人,在殘酷的競爭壓力之下辱罵隊友,練習的刻苦了一點...這些尚合乎情理。但你出了車禍還要拖著滿身是血的身體硬上,為了保住自己核心的位置甚至不惜毀滅自己的肉體。如此的代價,就算能換來成功,真的值得推崇嗎?
        Fletcher作為一個老師,隨意羞辱踐踏學生的人格、尊嚴。你可以說這是魔鬼訓練,這是因為他太執著於要「whiplash」出一個當代的Charlie Parker。但他結尾給Andrew下套,絕對跟激勵沒有半毛錢關係,完全是因為得知Andrew在背後告他狀之後想徹底廢了他。有些人還對Fletcher存有一絲幻想,幫他洗地說他其實是想以Charlie Parker的傳說為藍本,置Andrew於死地期而令其後生。我覺得這根本說不通,這跟Charlie Parker的故事不一樣。讓你準備A實際正式演出演B,還是在能決定你職業生涯且過目不忘的觀眾面前,如此Andrew就不可能像Charlie Parker一樣被羞辱之後回去哭一哭奮發圖強成為一代宗師,這交代的很清楚,男主一旦現了眼之後他就徹底廢了。這種一看就是要往死裡弄,沒有給他留一絲後生的餘地。而且Andrew在盛怒之下小宇宙爆發自己回台上直接開敲《Caravan》的時候,Fletcher的反應是氣炸了,表情像是吃了屎一樣,還跑過來威脅要挖掉男主眼珠...明顯是惱羞成怒的表現。他的初衷如果真是激勵,他這時候應該表現的是驚喜的欣慰才對。只不過後來男主的表現太過出色,把他也驚艷到了,態度才轉變。還有人說:「那Fletcher為什麼不帶預備鼓手連同自己一起毀?」 他們那個樂隊是要給音樂節開場的,按理說是挺關鍵的一場演出。就算這樣Fletcher居然都不帶替補鼓手,說明他就是想讓Andrew毀了這個開場,補救都沒法補救的那種。台下坐著這麼重要的觀眾,結果你把這個演出毀了,同台的這幫職業樂手下來還不把你生吞活剝了?(而且還不是敲錯音那麼簡單,是根本就不著調,甚至Andrew有可能被認為是誠心來搗亂的)如此一來不僅在觀眾眼裡Andrew完蛋了,在從業者的圈裡Andrew也沒法混了。在前面的部份,Fletcher曾經表達過他當不當指揮其實無所謂,但他無比看中的導師的位置,因為他迫切的想發掘一個當代Jazz傳奇。而Andrew的舉報令他失去了這個位置,奪走了這個偏執狂繼續追求他執念的可能。那麼他喪心病狂不計代價的想報復Andrew也就說的通了。

        我認為編劇之所以這麼設置片尾的橋段,是想最後讓Andrew因暴怒而爆發,他打通了任督二脈一般的超神發揮技驚四座的同時也驚艷到了Fletcher,然後師徒一笑泯恩仇(估計也只有這樣才能一笑泯恩仇。。。),二人共鳴共奏,完美落幕。試圖借這個漂亮的轉折徹底洗白充斥了整部電影的負面基調。這麼設置爽是爽,但對於影片病態的價值觀沒有任何改觀,相反到令其變得更加扭曲。極端的情緒或許真的能激發人的潛能收穫超凡的效果,好比強烈的國讎家恨令一個人臥薪嘗膽,奮勇殺敵,最終成為一代名將,愛國英雄。但這事兒若以藝術為載體,是無論如何不可能成立。為什麼?因為藝術是具有靈魂的。仇恨、怒火能把你push成Jazz大家?這是在侮辱爵士樂。你以為可以做到高速而精準的敲打出每一個音符就能成為爵士鼓大師?不可能的。優雅、隨性、率真的爵士樂精神在你身上一樣也找不到。爵士樂手的精益求精應該首先建立在享受音樂享受演奏的基礎上,而你渾身充斥了負面情緒,為了」be one of the Greats「不惜摒棄自己的靈魂。這樣的你就算技藝再高超,到頭來也只不過是一個靈魂破敗不堪的打鼓的,甚至不配被稱為一個爵士樂手。

        我是覺得所謂「不瘋魔不成活」的成功理念本身沒什麼錯,但若偏執到病態的程度,就與普世價值相悖了,是不應該被認可的。不能說「你別管我是怎麼成功的,反正我成功了就行」。況且成功了並不代表就是正確的,一個人殺了人之後天衣無縫的毀滅了證據而逍遙法外,他也可以被認為是成功的。Sean Casey難道不成功嗎?才華橫溢的林肯中心首席小號。結果卻逼瘋了自己,上吊自盡了。

        我原以為片子設置如此尖刻的人物衝突是為了對這種病態的成材之路進行反思。但它並沒有。
        
        所以《Whiplash》這部電影雖然很精彩,可你要說它是一部好電影,我不敢苟同。


===========================================================================



      有評論說導師都和藹可親,大家整日陪女友、陪家人,該吃吃該喝喝,哪裡還會有鬼神之作?確實是這樣,樂器的訓練其實就是肌肉記憶的機械訓練,並不是什麼令人愉悅體驗。我記得我小的時候學樂器也有過因為一個高音怎麼也吹不穩暴躁的想自虐想砸樂器。而我所學的尚且只是皮毛,如果像男主那樣想在爵士樂這條路上達到極致,當中所要經受的痛苦與煎熬更是我無法想像的。但我同時也記得,在每個團員的努力之下,一個幾十人的樂團配合越來越默契,演奏效果愈發完美的那種開心和滿足;記得我想到自己竟是如此美妙樂章的一個構成部份的那種享受和感恩。有人說「看上去隨性和慵懶是建立在對於樂器爐火純青的掌握基礎上」說的沒錯,但這也並不意味一個才疏學淺的菜鳥就無法享受音樂的美好。雖然要達成「鬼神之做」可能要經受非人的痛苦,放棄很多常人無比珍惜的事物。但我認為即便是這樣「音樂的美好追求」也不應是被放棄的一項。這不是一個【我放棄的越多得到的就越多】的等價交換。我覺得音樂大概是天底下最公正的判官,你的努力一定會得到回報,你赤誠的熱愛一定會收穫享受和滿足,然而如果你對音樂只有一顆充滿功利的心,那麼在前面等著你的一定是靈魂的墮落與迷失。這就好比一個殺手苦練槍法,為了啥?為了殺人。殺人才是他快樂的唯一源泉,這跟槍其實沒有太大的關係。「be one of the Greats」才是唯一能讓Andrew感到快樂的事,這跟音樂其實也沒有太大關係。所以在在電影中只關於享受音樂的描寫屈指可數:Flecher被學校解僱之後在酒吧中彈奏時悠然自得的神態是他唯一一次「享受」的表達(結尾的時候看到Andrew「成魔」的驚喜大概也算一次吧);而Andrew只有在結尾癲狂的爆發之後才第一次在演奏中露出滿足的微笑。剩下時間就是無盡的謾罵侮辱自虐仇視報復,再沒有一丁點的快樂。為什麼?這是因為你的刻苦、你對極致技藝的追求若不是源自對音樂的熱愛,而是源自你無限膨脹的功利心。所以不到最後成功一刻你都無法真正感受到快樂。可是成功了又如何呢?短暫的快樂過後等待你的將是獨孤求敗式的孤獨與無盡的虛無。而你窮盡了所有換來的「鬼神之做」真的就能流芳千百嗎?我持保留意見。因為我覺得牛逼到極致的技藝≠牛逼到極致的音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