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心田深處--Places In The Heart

我心深处/心田深处/我心深处

7.4 / 13,551人    111分鐘

導演: 羅伯班頓
編劇: 羅伯班頓
演員: 莎莉菲爾德 琳賽可羅斯 艾德哈里斯 艾美麥蒂根 約翰馬可維奇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蘿蔔特別圓

2015-01-13 04:50:29

Places in the Heart:一個充滿愛與勇氣的故事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在80年代眾多以女性題材為主題的影片中,《Places in the Heart》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提到影片的名字,我相信大多數人想到的都會是伍迪·艾倫那部致敬伯格曼的名作,而往往忽視了這部樸實無華的作品。影片的女主角莎莉·菲爾德憑本片第二次摘得奧斯卡影后。莎莉·菲爾德這位有著一張勵志面孔的美國大眾母親,在影片中再次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經典的獨立堅強的母親形象。
      影片的導演是曾執導過《克萊默夫婦》的羅伯特·本頓,在《Places in the Heart》中本頓雖然一如既往的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向我們重現了一幅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美國風情畫。但與其前作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影片最大的問題就是導演想通過電影訴說的主題很多,而隨之電影中的分支與線索也非常多,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導致影片的主線和情節比較混亂、鬆散。在看電影時最開始我以為這是一部描述女新成長的電影,但後來發現原來還涉及種族問題。當然導演還是非常出色的將兩部份巧妙的結合在一起。但對於影片中所描述的艾娜的姐夫與鎮上女教師之間的婚外情還是比較令人摸不清頭腦,實在搞不清楚這段戀情與影片的主題有什麼關係?如果想以點帶面全面描繪整個經濟大蕭條時期的景像,影片中所表現的顯然是不夠的。很明顯,導演在拍攝的過程中是想加入一些個人主觀的感受或者可以說是他自己所親身經歷過的往事,但顯然這一方面並不是很成功。
      先來說一說影片中所表現的女性成長的一面。影片一開始不難看出艾娜是一個典型的家庭主婦,她每天做的只是哄哄孩子,做好飯而已。而隨著艾娜丈夫的意外離世(這裡艾娜的丈夫是被一個黑人所殺),家庭的責任與重擔都落在了什麼都不懂的艾娜的身上,而這時也就是女性意識獨立與覺醒的時刻。艾娜不僅需要照顧兩個年幼的孩子,還要面對丈夫留下的銀行貸款。可想而知,這對於一個膽小、怯懦的家庭婦女來說是有多困難。但艾娜還是選擇勇敢、堅強的面對一切,在黑人流浪漢摩西的幫助下,艾娜利用丈夫留下的那30畝地種起了棉花。當然困難也隨之而來,影片中導演集中通過龍捲風和採摘棉花的過程表現了艾娜艱難的生活,她面對的不僅是大自然,還有人為的各種困難。這也是艾娜獨立、成長的必然過程,這是導演在向我們講述一個女人的成長史。縱觀70、80年代眾多的女性題材作品,不難發現這類影片的情節發展的相似度極強,比如茜茜·斯派塞克的《礦工的女兒》、莎莉·菲爾德第一次的獲獎作品《諾·瑪蕾》都是如此。而有趣的是在當年的奧斯卡提名名單中我們還會發現一些驚人的相似,包括《家園》、《怒河春醒》都與《Places in the Heart》在影片構架上有著驚人的一致性,只不過是劇情與演員不同而已。這正是女性題材電影在經歷70年代的高潮之後走向結構桎梏與飽和的必然趨勢。
      然而導演還是非常有想法的,在影片中艾娜的覺醒只是影片的一條線索之一。影片中關於種族矛盾的線索則貫穿始終。從艾娜丈夫的死,以及在兩個不同人種之間進行的葬禮的對比,再到影片中白人對待黑人的態度都是這條線索的衍生。導演在影片中塑造了一個善良的黑人流浪漢摩西的形象。他幫助艾娜種植棉花,幫助什麼都不懂的艾娜免受奸詐的棉花商的欺騙,是他最終幫助艾娜獨立,成長起來的。而他也遭到了鎮上種族主義者的報復。就像影片中摩西要走時艾娜對他說的:是他拯救了這片荒蕪的土地,拯救了一個即將破敗的家庭。當然影片最後摩西最終還是選擇了留下,留在了這片自己曾揮灑汗水的土地上。影片最後一幕黑人與白人在教堂聽牧師的佈道,和諧的共處也可以看做是導演想要表達的和解的一種方式吧。
      影片中除了莎莉·菲爾德平淡、樸實但震撼人心的表演外,幾位配角的表現也格外出彩。像飾演姐姐的林賽·克洛斯。飾演盲人威爾的約翰·馬爾科維奇都獲得了當年奧斯卡的提名。附上當年莎莉·菲爾德獲得奧斯卡時的精彩演說。莎莉·菲爾德在接受奧斯卡獎時有感而發的演說,很多年來經常被人錯誤地引用。這裡是全部的原話:「這一次對我而言意味著太多,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想這是第一次我無法感覺到它因為這對我來說完全是新的。但是我想對你們說謝謝。我從來沒有一份正兒八經的職業。並且我最想獲得的就是你們的尊重。第一次我沒有感覺到它。但是這一次我感覺到它了。而且我不否認你們喜歡我的事實…就是現在…你們喜歡我。謝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