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年少時代--Boyhood

少年时代/年少时代(台)/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港)

7.9 / 367,304人    165分鐘

導演: 李察林克雷特
編劇: 李察林克雷特
演員: 艾拉柯川 派翠西亞艾奎特 伊森霍克 羅蕾萊林克雷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dormant

2015-01-16 03:34:44

【聽譯】《少年時代》導演理察•林克萊特WTF播客訪談


【來源於2015年1月8日的WTF播客對Richard Linklater的訪談,時長88分鐘,全翻完12500字。音頻地址:http://www.wtfpod.com/podcast/episodes/episode_566_-_richard_linklater

內容主要關於今年奧斯卡最大熱門影片《少年時代》,導演個人經歷、家庭狀況、處世哲學,之前他拍過的電影,搖滾樂,15年要上映的新片等等。

最後關於搖滾樂那段名詞太多,有的聽不清,歡迎挑錯、補充。

以下所有方括號裡的內容都是我的補充。
   ——dormant】

問:你不是成長在奧斯丁【德克薩斯州首府】吧?【採訪者是Marc Maron,生於1963年,美國喜劇演員、電台主持、作家、演員】
答:沒有,沒有人成長在那兒,奧斯丁是那種你會後搬去的地方。我成長在休斯頓大區,在德州東部的一個小鎮叫Huntsville,那裡有個大型監獄,是用來處決犯人的地方。父母在我6、7歲時就離婚了。我爸爸生活在休斯頓,媽媽在Huntsville一邊攻讀碩士學位、一邊教學。媽媽是老師,總是要隨著她搬家,很像,她是一個聰明、有激情的人,單獨撫養我,當然她也沒得選。

問:片中的父母,還那麼年輕,他們的情感其實也很脆弱,意識到這點是很困難的。
答:他們並沒有答案,作為孩子其實很難意識到這點。當你有了孩子後,不但會讓你回想起童年,還會想起和自己父母的關係。我喜歡這種一代又一代人之間的對話,比如直到20年以後,通過和孩子的對話才明白一些事情。

問:你的孩子多大了?
答:我有一個21歲的女兒【Lorelei Linklater,片中演姐姐的演員】,還有兩個10歲大的女兒。

問:現實中你和媽媽的關係會像這部電影裡那麼緊張嗎?
答:差不多。

問:所以你媽媽也和酗酒、暴力的男人一起生活過?
答:片中只是孩子的視角,電影強化了這個視角。他當然也有優點,有自己的煩惱。他並沒有動手打人,只是摔東西。很多人都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無論是家裡還是學校。小時候我也總被打,在學校就算是很輕微的違紀,都會被打手板。現在的社會比以前更加溫和了,這是好事。當然有的人還是會說「我小時候也挨打,看我現在也沒問題,所以我也這麼對待孩子。」

問:所以你從來沒打過孩子。
答:開玩笑吧!當然沒有了!我會在精神上折磨她們,哈哈。

問:你爸爸在大城市裡【休斯頓】,他在做什麼?
答:像電影裡一樣,他從事保險業,他有自己的家要養。

問:所以這其實還是一個自傳式的電影。
答:大部份是,我不害怕被叫做自傳式電影,我大多數的電影都有這種色彩。起初的想法是這樣,但是拍到最後已經不能這麼說了,演媽媽的帕特麗夏【Patricia Arquette】,演爸爸的Ethan【Ethan Hawke】,等等,大家的想法都融進去了。

問:你和這些演員的交流有多開放?12年的時間是怎麼拍攝的?
答:能夠花12年的時間去塑造角色,真的是很難得。大概每年拍1次,1次只拍幾天。我寫好劇本後,事先會花大量時間和演員綵排,但不是那種表演綵排,更像是劇情綵排,邊演邊談,過程中大家有好的想法都會融進去。

問:這種電影讓我很震撼,連續拍攝12年。就像另外有一部英國紀錄片。看著片中的人在逐漸變老,我都不知道該怎麼感受了!
答:這部電影就是關於時間的。12年過去了,孩子們長大了,父母變老了,這個家庭隨著時間發生變化,這就是我當初產生衝動想拍這部片子時的想法。

問:你是怎麼讓這些演員能堅持12年的?這些演員也有自己的生活,比如Ethan,期間已經演過很多電影了,甚至是和你拍的。
答:是啊,我們倆一起也拍過其他電影,這期間我倆各自又生了5個孩子。拍完這部片子之後,現在我能告訴你為什麼沒有人會這麼拍片。一是太不切實際了,花這麼多時間,籌錢也很困難;另外在心裡層面上,大多數的電影創作者都是控制狂,而拍這部片子很多事情都要交給未來去掌控,你能確定自己12年後是什麼樣嗎?不能。我事前只有一個故事框架,包括最終的鏡頭是我想好的,但其間的細節需要豐富,劇本都是邊拍邊寫。

問:男主角這個演員【Ellar Coltrane】有沒有想去當演員?
答:是的。在剛開始選角的時候,他才6歲,之前他就拍過一些大頭照、短片、廣告,我認為他的家庭能支持他從事這個行業是很必要的,因為要拍這麼多年。所以要找一個自己喜歡錶演,家庭又支持的男孩兒。

問:這12年的過程中,你要根據文化環境的變化、他們的生活變化逐步寫劇本?
答:是的,這個過程很有趣。正常的電影拍攝過程是寫好劇本、選演員、拍攝、剪輯成片。而這部片子是,每年都寫一部份、拍攝、剪輯,然後也許是在架子上等5個月回來後,再想想周圍發生了什麼,明年會發生什麼,這是一個分成12段的過程。隨著自己年齡增長,一些新發生的事情、想法,包括自己當父母的感悟、回想起的童年片段都會融進去。

問:我不知道如果事先完全不了解這部電影,直接看會感覺怎樣?
答:我與看片之前完全不了解狀況的人也聊過天,他們的看片過程很糾結。剛開始看時還以為是年代片,「哦,那時候的電腦、遊戲是這樣的,找的舊道具」,「哦,又找了另一個男孩兒接著演,長得還真像」,看了一個小時才發覺「哦,這是同一群人」,能有這樣的初始體驗我覺得會很美妙。

問:你喜歡錶現這種隨著時間變化的情感,比如【都市浪人,1991年上映,Linklater自編自導自演的第一部個人長片,成本2.6萬美元,講述一個年輕人在街上一直閒逛,碰到形形色色的人。以下影片註釋中未提及人名的,均為其本人導演】,雖然沒有緊湊的故事,但有衝突、有變化,看的時候你會關心裏面的人物,但到結尾人就消失了。
答:是的,里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這麼講故事的想法來源於我20歲出頭剛剛進入電影業時,那時我覺得電影業就應該是「狂野的西部」,有著全新廣闊的施展空間,我真心地認為應該有新穎的故事講述方式,電影與時間的關係應該是獨特的。

問:你拍時28歲,之前你都幹什麼了?上過電影學校嗎?
答:我在看電影,拍了很多短片。在薩姆•休斯頓州立大學學習,中途休學,之後搬到奧斯丁,在奧斯丁社區大學旁聽過一些電影課程。沒得到過學位,「活到老、學到老」嘛。

問:比如,你可以中途進入一個人的生活,然後又突然離開,故事不一定要有結局。
答:世上有無數的故事可講,問題是用什麼方式去講,我對新的方式總是很有激情。我的想法是,故事能不能從一個角色跳到另一個角色上,中間又有關聯,我想捕捉的是心理過程是怎樣的。在中就是,你只能看到一個人幾分鐘的遭遇,試著去理解。但是有的觀眾,就能夠僅僅依據這3、5分鐘的情節,對這個人蓋棺定論,讓我很難認同。其實我們總是這樣判斷別人的,因為這就是我們能做的。

問:當時是一部很有爭議性的電影,當時人們沒看過這種電影,突然間這部電影就被稱作「代表了新的一代人」。
答:是啊,當時感覺很突然、很瘋狂。

問:在Huntsville,你的童年是怎樣的?你對藝術感興趣嗎?
答:我有2個姐姐,家裡很有學術氛圍,雖然不富裕,沒有夏令營、度假什麼的,但是教育和藝術很受重視。我媽媽畫畫,外公外婆也從事藝術工作。我們會去博物館、電影院這種廉價的文化場所。爸爸週末會過來,帶我去博物館、動物園。他們重視我的內心成長。我從小就愛寫東西,願意講述故事、展現角色。小學時就寫劇本,有時會在學校表演。我在人物對話方面有天分,很小時就贏過一些短故事比賽。同時我也擅長體育運動,是校橄欖球隊的四分衛,帶著棒球獎學金進入的大學。在17歲時,我的願望是能在大聯盟打棒球,同時還能成為嚴肅的小說家,可惜2個願望都失敗了。

問:你是什麼時候開始對電影感興趣的?
答:在20來歲的時候,但是在那個年代的德州東部,拍電影太困難、太昂貴了,不像現在用手機都能拍片,那時我還是在寫故事、寫劇本,花了一段時間我才意識到電影這種視覺媒體才是我的最愛,當時我就下定決心要拍電影,再也沒回過頭。

問:還記不記得是哪部電影讓你有這種感覺?
答:不是哪一部特定的電影,而是我愛上了電影。有兩種層次的電影,一種是能讓你熱愛上電影的電影,但那不是你有能力能拍出來的。在80年代早期我看過一些低成本的獨立電影,比如John Sayles【約翰•塞爾斯,美國獨立電影導演】的電影,比如【1982年上映,王穎導演】,看了很多當時上映的電影,還有一些外國影片。

問:你開車到奧斯丁去看這些電影?
答:不是,那時我已經搬到休斯頓了。大學還沒畢業時,我就得到一個工作機會,當了2年半的海上採油工人,在鑽井平台上工作攢錢,那是很棒的經歷。

問:你會去海里採油?
答:是啊,乘坐直升飛機到鑽井平台上,工作一、兩個禮拜再回到岸上。

問:所以你可能一邊想著特呂弗,另一邊就在海上鑽井。
答:回到岸上我工作時,我會去讀書館讀書,讀到中午就去看電影,慢慢就愛上了電影。

問:作為一個海上採油工人,你都做什麼?
答:我負責處理井下安全閥【subsurface safety valve】。

問:會在水下?
答:不會,在平台上,把工具放到井下,井很深,但井口就在平台上。我是負責保證採油安全的,所以當我看到Deepwater Horizon【2010年的墨西哥灣漏油事故】時,我很震驚。你知道得犯多少錯誤才能發生那種規模的爆炸嗎?我的工作是維護安全閥,即使颱風把平台吹倒,安全閥都會關上,確保不會爆炸。

問:這個工作很棒啊!
答:是啊,有人會問「這個工作危險嗎?」,我會說「不覺得啊,2年里只有一個新手送命,哈哈」。

問:他是怎麼死的?
答:火災。很可惜,他還是我認識的,直到現在我還能想起他。我有一個大學同學(我上了2年大學),他是社會學專業畢業,這個專業你能幹什麼,也只能像我一樣先去採油,攢錢再考慮今後做什麼。一開始我們不在一個鑽井平台,然後我到了他的平台,他就講起「你知道吉米嗎?火災燒死了」,讓我覺得很突然,就是那種大家都經歷過的「你還活著、他卻突然死了」的瞬間。

問:所以你在探索一個講故事的新方式,在【年少輕狂,1993年上映,講述1976年一群美國高中畢業生的無聊、混亂又瘋狂的故事】里,當我看到這部片時,覺得劇情的細節很棒,也是一部年代片,而且反映的是我的時代,很多情節都讓我感覺很熟悉。年輕人們開車到山上開派對。
答:是啊,70年代,搖滾年代。年輕人都能幹些什麼啊,當然是開車到處晃,扮酷,想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地方,週末沒人會在家。

問:McConaughey!【馬修•麥康納的第一部電影就是在這裡演個配角】是你發現了他。
答:人們喜歡Wooderson【馬修•麥康納片中的角色】這種角色,因為每個鎮裡都有這種人。Matthew演得非常好。在試鏡時,他就說「我不是這種人,但我了解這種人。」他完全融入了角色,大概22、23歲,裝酷,瞎混,也許已經有工作了,但仍然和高中女生約會,因為他約不到同齡的女生,大學新生也許還會覺得你很酷,因為你有車,但你只能對年輕女生下手,一旦等到25歲這種人就沒戲了。

問:這個片子是在哪兒選角的?
答:那時我生活在奧斯丁,麥康納就是奧斯丁人,他是在德州大學學電影。

問:所以,可以說是你發現了他。
答:呃,我從來不這麼認為。他的命運已經註定了,我只是恰巧在他剛起步時碰到他。

問:你們是朋友嗎?
答:是的,我們一直保持著聯繫。

問:是因為都是德州人的關係嗎?
答:不知道啊,反正就是兩個來自德州東部的人。從小並不認識,只是來自類似的小鎮。你知道嗎?直到我們認識5年後,我和我爸聊天時才發現,我爸和他爸當年在同一個橄欖球隊,打同一個位置,是在50年代初為休斯頓大學美洲獅隊打防守後場【defensive end】,太有意思了。他爸爸在拍時就過時了,所以我從沒見過他爸爸。我爸爸現在還在德州。我媽媽已經82歲了,還生活在Huntsville,我很幸運【父母健在】、很感激。

問:你說過拍電影改變了你的家庭人際關係,比如讓自己的女兒來演你的電影。你和媽媽的情感關係後來怎麼變化的?是原諒嗎?
答:是理解。你希望你能繼承到父母最好的品質。我媽媽是個很有激情、有能力的人,也喜歡做掌控者。我爸爸是個很理性的人,我不知道他們是怎麼走到一起的,但是他們的婚姻只持續了10年,有了3個孩子。我喜歡爸爸的理性,我想也繼承了一些。

問:他們之間相處得怎樣?
答:還好,有一些疏離,但彼此從來沒有惡意。在我20多歲時,他們大體上也算支持我,可能不太理解我在做什麼,我中途退學去工作、看電影,其他朋友都變成律師、博士了,他們覺得我浪費了天分。直到我29歲第一部電影上映時,看到我的照片在報紙上,有影評評論這部電影時,他們才理解。我經歷過那種不確定的階段,所以我也同情那些20多歲的人,父母雖然對你有點兒失望,但是還是很支持,他們愛我這點我從來都不懷疑。

問:他們也無能為力。
答:當然,我也從來沒向他們要過錢。所以,他們也控制不了我。只是鼓勵我,爸爸會給些建議,比如「考慮考慮回學校上學啊」,媽媽會說「只要你不管我要錢,就算你不工作、不上學,你自己開心就行」,我媽媽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有些激進。

問:【夢醒人生,動畫劇情片,是首先完成真人拍攝後,再製作成動畫,講述一個青年學生在半夢半醒中,來到一座陌生的城市走街串巷,經歷各種各樣的神奇體驗,彷彿穿梭於不同的夢中。】是2001年的事情了。
答:關於,之前我構思了好多年,結構上有些像。事實上,如果你把這兩部電影放到一起,我在剛開始的自白里描述的夢境,就是。的想法在我想拍電影之前就產生了,來源於我在高中時做的夢,是在一個奇怪的傍晚,不是嗑藥引起的,也許是焦慮引起的,就是深深陷進去,醒不過來,但能知道自己是在做夢,就像一直在尋找什麼。直到真正醒來,渾身大汗,實際時間只過去了5分鐘。這個夢我一直記得,後來我想搞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就看了一些科學研究,關於輕度夢境,甚至和這個領域最頂尖的科學家交流過,學了很多關於腦科學的知識。對於我這個喜歡講故事的人來說,這是個很好的故事載體。

問:而拍成動畫,讓你達到了目的。
答:沒錯,拍成真人片會覺得很無聊、很做作。當我看到一些在奧斯丁的朋友正在研究的動畫技術,這麼多年我想拍但沒法拍成的想法,要是能拍成動畫,就可行了。因為感覺上是真的,但很明顯又是人為的,因為是畫的嘛,這就是夢的感覺。在夢裡,你會覺得是在現實,直到你醒來才意識到,「剛才怎麼經歷一戰了」,或者「他不是10年前就死了嗎」,怎麼在夢裡就沒意識到呢?

問:這麼拍確實管用,你也要為此改劇本吧。
答:關於電影有一種觀點我一直堅信,那就是——只要你的意圖明確,觀眾會願意跟著劇情走,只要你前後連貫、劇情清楚。事實上,雖然我的一些電影故事講述方式也許比較特別,但我一直希望講述一個清晰的故事,要直接表達,並不想拐彎抹角。我喜歡清晰的故事,我不喜歡刻意的複雜化,現實已經很複雜了,有話能不能直說?那種小聰明當然也可以很「高明」,但我不喜歡被人耍弄,僅僅是因為他們「能」。

問:再說一下,你拍的、、【「愛在」三部曲,分別於1995年、2004年、2013年上映。第一部講述了一對年輕人(美國男生、法國女生)在歐洲旅行時偶遇,相處了一天後分開;第二部、第三部份別又相隔9年】。我覺得你好像對時間流逝有著「變態」的執著,在你拍第一部時你是打算要拍三部曲嗎?
答:沒有。我大概比伊森和朱莉【男女主角Ethan Hawk和Julie Delpy】大十歲。我想拍一部關於兩個年輕人心靈相通、彼此吸引的電影,確實是自傳式的。

問:看上去有點兒像外國電影,你提到過特呂弗。
答:是啊,因為是在外國拍的。很歐洲式,像法國片,比如埃里克•侯麥的電影,兩個人一直在交談,沒有什麼事發生,愛情在空氣中蔓延。

問:這就足夠了!
答:是啊。作為一個電影人,這就是我的「詛咒」【什麼都想拍成電影的職業病】。20多歲時,我在費城碰到一個女生,我們整晚在街上閒逛,一直聊天,甚至接吻了。思想碰撞,感覺很投機。誰知道是不是荷爾蒙在作祟,無所謂。就在當時我就告訴她,我要拍一部關於這段經歷的電影。5年以後,我就真的拍了。【關於導演的這段親身經歷,請看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998941/】

問:你當時說你想拍電影,是不是要親她之前的台詞,哈哈。
答:沒有。我更像是Woody Allen導演的【1977年】那種,「咱們還是先親了吧,然後再說別的」。

問:作為導演,你能拍你想拍的電影,甚至一些投資比較大的電影,比如< The School of Rock>【搖滾校園,2003年上映,講述一個不成功的搖滾音樂人,陰錯陽差來到中學教音樂,帶領孩子們進入一個全新且樂趣無窮的搖滾世界。投資3500萬美元,全球票房1.31億美元】,賺了很多錢。
答:是啊,是挺賺錢。拍這部片的初衷並不是一定要很賺錢,我是想拍一部很酷的電影,和Jack Black【美國著名喜劇演員】、Mike White【該片編劇兼配角】一起。

問:是誰的主意?
答:是Mike White的想法,他認識Jack。他有個關於一幫孩子玩兒音樂的想法,劇本寫完了需要導演,我就來了,來的正是時候,因為當時片子的劇情被製片廠改得過於刻意。我來了之後覺得基礎已經有了,但是要往酷了拍,結局不一定非要比賽獲勝,那就太刻意了,我要拍成自己覺得講得通的電影。有很多片子,甚至不理解電影這種媒介的力量,情節設計過度,比如「為什麼你應該關心這個角色呢?因為他的狗剛剛死了」,其實觀眾早就明白了,這叫做身份認同,你只要把一個人放到螢幕上5分鐘,大家就知道這是我們的英雄。你甚至可以塑造瘋狂的主角,比如【計程車司機,1976年上映,馬丁•斯科塞斯導演】中的Travis Bickle【羅伯特•德尼羅在該片中飾演的男主角】,我很關心他,為什麼?因為我很了解他,我看到他一直在夜間開計程車,感覺他心裡很脆弱,是一個越戰老兵,在寫日記,但到後來你會覺得「這個人是瘋子,他去槍擊總統候選人,還殺了其他人」,下了舊約式的評判。他並不是一個好市民,對不對,但我們喜歡他。還有Tony Perkins在【驚魂記,1960年上映,希區柯克導演】演的角色,他殺完人後棄車,直到汽車完全陷入沙中,觀眾才會完全放心,希區柯克就是這麼操控觀眾情感的。我們都站在了壞人這邊,電影在身份認同方面是很有力量的,所以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背景交代,不用什麼都解釋清楚。有很多劇本的前二、三十頁,都在解釋、介紹,製片廠的要求都寫明了「為什麼我們要關心他」、「重要性在哪兒」,其實就應該直奔主題。

問:有很多爛片就是停不下來地不斷解釋。
答:是啊,因為它們只能這樣。因此,我總是避免以情節設計為主,我會用與時間有關的結構去替代情節設計。因為這也是人們面對現實世界的方式。我會拍一部85分鐘即時進行的、在巴黎走來走去的電影【指的是】,因為我今天真就是花了85分鐘時間閒逛,結構上很容易實現,需要做的只是過程引人入勝、真實可信。

問:我剛想起來,關於有趣的是,片子是關於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但有些情節會讓你突然覺得,有壞事要發生了。
答:是啊,感覺很有趣,一開始我並沒有意識到這點。直到影片首映,是在聖丹斯電影節,有1200名觀眾,片中演到兒童露營旅行的情節,孩子們在胡鬧,往牆上扔刀、小火箭,我當時就能感覺到觀眾們很緊張,以為有人要出事了,其實才演了80分鐘,剛到一半。這之前我們從來沒有過這種設計,感覺很有趣。就是因為不同尋常的事情發生,你才願意看電影。當你比編劇還聰明時,才是最不爽的,比如一些恐怖片,當你看著他們做蠢事時,就尋思「你就不能不開門嗎?」

問:我喜歡媽媽這個角色,她義無反顧地向前看,一直照顧著孩子,雖然自己有很多煩惱。她是個好母親,也想要自己的生活。
答:是啊,和我家裡很像,我媽媽就很少「回頭看」,很少有自我反省。

問:那你有沒有問過她,「當初你為什麼要這麼做?」
答:我很怕這麼問,我不喜歡正面衝突。我的姐姐們問過,她們都哭作一團。直到當我們都長大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才會用不同的標準去評判父母,她們倆才意識到「當時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遲到了一代人時間的理解。

問:你怎麼理解你與母親的關係?她對孫子輩會更友善嗎?
答:事情都自然而然地過去了。現實就是這樣,這是我一貫的人生態度。你手上就這些牌,盡力而為,不要回頭。

問:但你可是為此拍了2個多小時的電影,來宣洩那種情感。
答:是啊,是有一些兒時的傷痛,但我想所有人在現實世界中都會受傷。

問:片中的媽媽嫁給過的那個男人【酗酒、有暴力傾向的教授】,現實中你面對過這種人?
答:是的。

問:處在一種暴力的、嚇人的生活環境中,當時你才10歲左右,會覺得很無助,因為另一邊是你的親生父親,而這邊卻是一個陌生人。
答:就像灰姑娘與繼母。突然間,有一個陌生的成年人走入你的生活,控制你,你會想「我沒請你來,你也不是我爸爸,但是你卻在我家」。

問:直到看了這部電影,我才真正理解到這種痛苦。
答:你只能去適應父母的生活。孩子們的適應能力是非常強的,你能讀到關於街頭流浪孩子的報導,「我們生活在高速公路下面的紙殼箱子裡,雜貨店那邊有些紙殼箱子,等雨停之後我們就去拿」。就是努力地撐過去。

問:但很明顯,你的父母還是能夠保持足夠的穩定,來撫養你們,你看你現在也事有所成。她也許很固執,也做過錯誤的選擇,但她肯定也會保護你們。
答:是啊,我的姐姐們現在也不錯。最終我們都熬過去了,不然又能怎樣。

問:下面說【快餐帝國,2006年上映,改編自同名書籍的劇情片,揭露美國快餐業的黑幕】,我喜歡那本書,也很享受電影。一定很難處理,把這本書編成故事片。
答:是啊,我和艾瑞克 Schlosser【書作者】商量,這本書怎麼拍成電影呢?是不是該拍成紀錄片?事實上,後來真的有別人拍了一部紀錄片,就是【食品公司,2008年上映,Robert Kenner導演】,雖然沒有完全根據這本書,但艾瑞克也參與了該片。而我喜歡講述故事、塑造角色,我想找演員,在非虛構的環境中讓故事更加戲劇化,通過多個視角(比如管理層人員、移民工人、童工)去了解快餐業,這很有趣。

問:你自己覺得這部電影怎麼樣?
答:很有挑戰性,我喜歡。【黑暗掃瞄儀,2006年上映,和一樣,先真人拍攝,再改成動畫。講述不久的未來,毒品氾濫,基努•里維斯飾演的臥底探員也染上毒癮,逐漸模糊了現實與虛幻間的界線】也幾乎是同時上映的,現在回想起來,這兩部都是那種黑暗、奇怪的片子,我想這與我當時的思想經歷有關,那時正處在布希、錢尼的時期。【21世紀】是一個很艱難的世紀,起碼開端是,我為孩子們感到抱歉,還好我是成年人了。

問:你是什麼時候開始去奧斯丁的?
答:是在十幾歲的時候,我去那兒拜訪朋友。到俱樂部聽音樂,在酒吧里能看到半裸女生到處跑,我就覺得生活在這兒也不錯啊。當時奧斯丁的音樂圈很繁榮,但電影圈還很邊緣化,雖然有一個電影學校。當我到那兒之後,引以為傲的是能伴隨著那裡的電影圈一起成長。

問:奧斯丁的電影圈子,是不是你創立的?
答:是啊,大概30年前。從1985年開始,我們放映一些平時看不到的電影,在營地或其他任何地方。我去和影院經理談,「我想放這些片,咱們來分成」。我對電影充滿激情,雖然當時也在籌拍自己的電影,但我覺得應該擔負更高的使命,現在也仍在出力,提供補助金,主持觀影活動,雖然現在再去不做底層工作了,比如寫宣傳、預定電影、搬東西什麼的。在我20多歲時沒拍出多少片子,但我確實成立了一個非盈利組織,持續運作到現在,還有一個200多個座位的影院,每天晚上都放電影,已經發放了大概150萬美元的補助金給德州的電影人,我很自豪。

問:你們是如何發放補助金的?
答:我們有一個小組,他們會審查申請、作品。人是需要激勵的,現在的文化環境不關心藝術,通常藝術家們(特別是年輕藝術家)很少能得到家庭資助,我自己就是這樣,我得到了26000美元的補助金,才拍成。甚至比錢更重要的是,這表明家庭以外的世界在乎你,想要支持藝術家。因為現實對藝術家很殘酷,我總覺得我們對此缺乏同情,比如在學校【藝術類專業】總是第一個被裁減的,就像是一個花邊。但我一直認為,藝術、創造力能拯救我們,對人類靈魂、對文化很重要,我們現在太輕視藝術的價值了,僅僅是因為它在市場上無法盈利。這個世界現在是贏者通吃,資本家們甚至沒有底線、顛倒黑白,一幫所謂的「菁英分子」。

問:這種電影越來越少,所以才特別需要你這種人,激勵像我們一樣的年輕人,15歲大在外面閒逛時看到你拍的片,會說「這很酷啊,我也想這樣。」
答:有些很年輕的觀眾看完,會很激動得說「這和我的生活很像啊,讓我想起我的爸爸媽媽」,我會覺得很欣慰,這就是我為之奮鬥的瞬間,雖然相隔很遠,但通過藝術得到共鳴。這讓我覺得這個世界還是不錯的,有我的一席之地。

問:你拍片的底線是什麼?你有沒有為錢拍過電影?
答:沒有,沒必要。我會儘量保持低成本。我拍的每一部電影,當時我都會覺得我才是拍這部片子最合適的人,甚至是。

問:我喜歡這部電影,我對這部片沒意見。我想說的是【小熊成軍,2005年上映,口碑不佳的商業片。講述一個已經自甘墮落的職業棒球手,帶領一支慘不忍睹的孩子球隊的勵志故事。】
答:就像一樣,只有這兩部電影我是中途才加入的。這就是電影業的現狀【拉郎配】,無論我來不來,這兩部片都會被拍出來,但我自認為是最合適的人選,我熟悉這種題材,在中Jack飾演的Dewey Finn就像是平行宇宙裡的我,搖滾樂在我生命中又是那麼重要,我女兒當時也是同樣的年紀,我覺得我對5年級學生的情感很了解,所有條件得出一個結論:我是唯一最適合的。其實只要有其他人更適合,我就不回去拍。這些年我推掉過很多拍片邀約,因為覺得其他導演拍會更好。電影業里有很多的「拉郎配」,原創劇本、改編劇本、重拍等等,聰明的製作人、製片廠頭頭才能找對人選。就是Scott Ruttin【美國最有權勢的製片人之一】慫恿我去拍,開始我沒同意,後來他說服我「這會是一個很棒的創作經歷」,事實證明他是對的。但當時我害怕,因為大家都聽說過很多好萊塢悲劇故事。這兩部電影對製片廠來說算是低成本片,但對我來說都是大片,成本3000萬左右。當然,能享有這些資源確實很爽,我有50天的拍攝時間,而不是15天。

問:會有壓力嗎?
答:沒覺得,作為曾經的運動員,我從來不接受「壓力」的說法。不會影響我,壓力來自於個人選擇,我把它看成是機會。我覺得可以把自己的工作方法帶到製片廠級別電影的層面,坦率的說,拍攝製片廠級別喜劇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我看過很多喜劇,看上去有趣,但很表面化,我覺得喜劇是一門精湛的藝術,要不斷鑽研、不斷排練才會奏效。這兩部的拍片過程當時都是很棒的經歷,當然如果是現在,這兩部片放到我面前我都不會去接,因為我在做別的。

問:「壓力來自於個人選擇」,這是你中學當運動員時學到的嗎?
答:是教練說的,一個聰明的教練。我最近才聽說的,並不是當初我需要聽到時聽到的,呵呵。我拍了一個紀錄片,關於Augie Garrido,他是德州大學的棒球隊教練,是他說的,這部片叫【一局又一局:一個教練的故事,2008年】,他是NCAA【全國大學體育協會】歷史上勝場最多的教練,但這還不是全部,他更像是一個禪宗大師,對比賽的隱喻有很多詮釋,他就是個很酷的老頭,

問:你也像是一個禪宗人士。
答:是啊,電影導演和球隊教練很有共通點,都是發現別人的閃光點,努力將讓他們的技藝更精湛,比如演員、作曲家、美術指導、服裝設計指導等等,導演就像一個集權者,集合所有的創作能力,這本身就是一種能力。導演可能不如演員戲演得好,但要足夠了解表演,對於其他電影元素也同理。

問:你在奧斯丁的電影項目里,有沒有人脫穎而出的?
答:很多啊,每年的聖丹斯電影節都會有很多來自奧斯丁的獨立長片,其中有不少都得到過補助金。

問:我喜歡你的新電影,這是全新的觀影經歷,也很高興和你聊天。【暗示結束】
答:謝謝。可惜我們沒有時間談到Phil Lynott【巴西黑人與愛爾蘭人混血,他於1969年在愛爾蘭創建了Thin Lizzy搖滾樂隊,是樂隊主唱、詞曲作者、貝司手】和Thin Lizzy樂隊了。

問:當然有時間!【後面兩個人聊搖滾樂才真正達到高潮,狂甩人名。完全脫離一問一答,主持人插話太過頻繁,只能用{}表示插話】
答:他真是一個神奇的人,是個愛爾蘭黑人,留個大蓬蓬頭,哪個嗓音太獨特了,{和任何人都不一樣!},他寫過的最好的一首歌之一叫,是最美妙的情歌。

問:中學時你都喜歡哪些樂隊?
答:剛上中學時聽FM top40,喜歡主流的Lynyrd Skynyrd、Led Zeppelin、Aerosmith,到後來就是Zappa、Captain Beefheart。

問:我也是這樣,剛開始會聽主流shit【shit使用次數過多,不好翻,也不翻了,就是很爽、很屌的語氣】,然後我碰到在唱片店工作的哥們兒,接觸到David Bowie、The Residents。
答:你聽沒聽說過Brian Eno?他的實驗音樂。{那個時代得有人能拿出來這些shit啊!}是啊,誰能擁有這張唱片?在德州這個叫Huntsville的保守派小鎮,能有一張叫的唱片,挑戰他們的傳統信仰,{Britt Daniel是不是這裡人?Spoon樂隊的主唱},他不是,他在來自一個叫泰勒的類似的小鎮。就是朋友之間私下交流,「你聽沒聽過這個、那個」,這種感覺很棒。現在的人都是在網上進行了,對不對?

問:現在你能在網上找到任何東西。但當時,你可能站在一個比你大的哥們兒面前,他們知道shit,很酷。
答:他們有品味,比你大十歲,他們經歷過shit,他們有私藏的shit,{Beefheart那可是私藏shit,還有Zappa!}哦,你喜歡Zappa?!你聽沒聽過XXX【沒聽出來】?是Zappa製作的唱片,產生了全新的搖滾分支,{OMG!我才剛剛開始聽那個分支,到去年我才聽了2年,你在青年時期就開始聽Zappa了?},是啊,{你是不是很沉迷?}是啊,一旦喜歡上就沉迷進去了,我就是那種怪胎,呵呵。我小的時候,都聽Beatles、Rolling Stones,{就像聖誕頌歌,到處都是,但一進到大學,有人給你聽Brain Eno、The Residents,那些藝術搖滾,你會覺得WTF!}後來就演變到New Wave和Punky。{我是看著演變發生的,當時你已經不在高中了,我還在,你是什麼時候高中畢業的?}79年,{我是81年,就是那幾年,shit開始變化}。你知道嗎?我剛剛拍完一部電影,大概夏天或秋天上映,講的是80年代,一群大學新生,聽著Van Halen進入大學,然後去Disco舞廳追女孩,又去朋克俱樂部、鄉村酒吧,最後去藝術派對聽Talking Heads,{聽上去很棒!哥們兒!}所有元素都擺在那兒,我會想,我到底喜歡什麼?是朋克?是重金屬?是新浪潮?{你知道Disco已經死亡了,對吧?}Disco遜斃了,但暗地裡我對它的演變很驚訝,我試著向這些演員們解釋,因為Disco流行時,他們這幫年輕人還沒出生呢,我說「私下裡,我喜歡Disco的一些節奏,但是作為搖滾死忠,絕不能公開承認,只能說它遜斃了」。{你現在可以承認啦,我現在也聽Donna Summer}是啊,我現在也愛聽這些,就像是重新發現,{我剛剛就下載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