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鳥人--Birdman

鸟人/飞鸟侠(港)/无知的意外之美

7.7 / 668,237人    119分鐘

導演: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
編劇: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
演員: 米高基頓 艾瑪史東 查克葛里芬納奇 娜歐蜜華茲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天蠍

2015-01-17 19:25:45

感謝《鳥人》


我們應該感謝《鳥人》拯救了2015年頒獎季一成不變的沉悶格調,就算是在這個讓人生厭的電影小年裡面,《鳥人》依然讓我們見識到了什麼叫做電影的靈性。它的風格不會是《模仿遊戲》、《萬物理論》這種典型英國文藝傳記片所固有的刻板工整,戰戰兢兢;也不是《少年時代》這種話題性大過藝術性,誠意非凡但魅力有限的影像實驗;更不是《塞爾瑪》、《美國狙擊手》這種在題材相貌上就先讓人失去胃口的美國主旋律。它的張狂奔放,才華肆意讓人看到了驚喜,這種靈性不僅一打眼就能讓人看的心花怒放,而且具有細細品味的餘地和純度,觀後也能讓人咂摸良久。

《鳥人》的靈性源自於墨西哥巨匠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多骨子裡的文化基因,源於拉美文化中最廣袤最讓人心嚮往之的魔幻現實主義風格,這盤活了整部影片的氣質。它讓這部描述過氣演員東山再起且不瘋魔不成活的庸常故事,擁有了可以豐富解讀的空間,包括那個讓人瞠目結舌、可供分析與遐想的奇妙結尾。同時,一刻都不曾停歇的爵士鼓點又把一種憂傷逝去的百老匯往事風格,零門檻的代入到了這部影片當中,它屬於華麗麗的黃金時代的懷舊情緒。這與全片無處不在的魔幻現實主義風格發生了奇妙的化學作用,從而讓這部影片的外殼刻滿了喧囂與聒噪,又讓其核心充滿了惆悵與哀傷,外熱內冷的氣質是這部影片讓觀者心生震顫的緣由,乍一看它是一個諷刺喜劇,往裡面探,才看到了悲劇的鬱鬱蔥蔥。

演員之間爆炸性的化學反應,增添了影片的趣味性,增強了全片的情感能量,男主角麥可·基頓飾演的雷根是這部影片全部情感能量的終極來源。這個主人公看似悲劇而荒誕的人生走向,與麥可·基頓的人生故事無縫接合,平添了另一重耐人尋味的光輝。在這裡,往昔輝煌的人生被具化為男主角身後的鳥人,以及無處不在的畫外音,低沉仿若蝙蝠俠的語調倒讓人不禁哂笑,到底是誰沒走出這番陰影呢?好萊塢超級英雄的熱潮實在是強大,影片中的眾多名人指涉,如:麥可法斯賓德,傑瑞米納瑞等一眾演技派,到了商業大潮鐵馬金戈的年代紛紛投誠,沒人在乎神馬唧唧歪歪的藝術領域和哲學思辨了。這是悲哀嗎?可當你看到男主人公在棄演鳥人之後,還要一把歲數拚死拚活的尋求存在感的時候,這種悲哀想必又要轉嫁於他了。在影片中,百老匯和好萊塢之間的距離被拉遠到足夠讓前者後者永生不見,可是那其中的層層貓膩卻是一脈相承的心煩。舞台背後眾演員鶯鶯燕燕得讓人作嘔,舞台之下評論者對於一部大劇的生殺予奪,都讓人看到了這裡才不是藝術家的庇護所,出了劇院讓你看到大聲朗誦《麥克白》的街邊瘋子,才是讓人不寒而慄的現實。

當我們談論《鳥人》時,談論最多的就是它神乎其神的偽長鏡頭,那看似一鏡到底的堅韌華麗,其實是導演刻意為之的斯坦尼康模式。因為導演覺得,只有當你一睜眼死死的面對世界的時候,才能感受到男主角雷根身邊無所不在的生存壓力,那種代人性,唯有用長鏡頭處理才顯得震撼。這保證了全片觀影時的驚喜程度,但最讓天蠍表示驚嘆的,則是那幾處為數不多的蒙太奇剪切,那是如此的肆意、瘋狂和讓人錯愕,不過份的說它們提升了全片的表達意境。影片最後雷根在舞台上開槍,立刻湧上觀眾視線的,是他第一次踏浪自盡時的滿目水母,那象徵著往日奢靡的頹敗與枯萎,然後是舞台上喧鬧的爵士鼓表演,縱橫其間的是各色各樣穿著怪異的超級英雄形象,他們在鼓聲中來了又去,讓人目眩也生厭。驟然間,鼓聲停,畫面又恢復常態的長鏡頭模式,這一熱一冷的驟轉,足以讓觀眾大呼過癮。

《鳥人》的故事具有普世性,你可以說它該獻給整個好萊塢,也確實是這個樣子,那群好萊塢現在猖狂的登徒子也該看看自己今後到底是什麼德行。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從中看到了什麼,是不可避免的中年危機?是在這社交網路鋪天蓋地的資訊年代苦苦尋求存在感的悲哀宿命?還是現實與夢想之間,有如片中爵士鼓點和古典音樂之間不可逆轉的隔閡?影片豐盛的主題表達只得自己擷取,戲裡的鳥人飛了,戲外的麥可·基頓贏了,而我們又該何去何從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