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鳥人--Birdman

鸟人/飞鸟侠(港)/无知的意外之美

7.7 / 666,894人    119分鐘

導演: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
編劇: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
演員: 米高基頓 艾瑪史東 查克葛里芬納奇 娜歐蜜華茲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帕拉多克斯

2015-01-19 06:09:56

《鳥人》:現實與戲劇的界限


當年的「蝙蝠俠」帶著一眾「綠巨人」「蜘蛛人」「金剛」的卡司參演一部叫《飛鳥俠》的電影時,編劇和導演本意就表露無遺,片中雷根從好萊塢輾轉到紐約百老匯拉來一幫演職人員自編自導自演戲劇,對應於岡薩雷斯召集麥可•基頓、愛德華•諾頓、娜奧米•沃茨、艾瑪•斯通等進入《飛鳥俠》。就是要模糊現實與戲劇的界限,達到一種電影即現實鏡像的效果,諷刺味兒不捅就破。電影中雷根的角色彷彿為基頓量身定製,「飛鳥俠」就是基頓早年拍攝《蝙蝠俠》的映射(現在明白了港譯片名的妙處了吧),基頓這些年來在電影圈或者說在好萊塢的沉寂也對應於片中雷根的狀態。
關於人戲不分的電影,經典不少,大家比較熟悉的有陳凱歌的《霸王別姬》,今敏的《千年女優》,波蘭斯基的《穿裘皮的維納斯》,或者阿薩亞斯的新作《錫爾斯瑪利亞》,都是這種類型的傑出代表。其實,早在84年伯格曼拍的《排演之後》也是現實與戲劇不分的傑作,不過沒多少人看過。《排演之後》這電影竟可以分兩種方式看或者說觀眾會產生兩種觀感,一是電影裡的人在討論舞台劇,二是電影裡的舞台劇裡的人在討論舞台劇,出現二的效果的原因是圖林出現後奧琳的靜止處理方式。此種電影的表現方式是,在現實的部份觀眾也可能覺得他們在演戲,在演戲的部份觀眾又會感覺他們夾雜了由現實部份帶來的情緒。比如《錫爾斯瑪利亞》中女演員與助理為電影對台詞的時候往往就是台詞與真實對話切換,到最後難以分清哪裡是現實哪裡是戲劇。當然這也是電影的精妙之處,而且往往有深不可測的諷刺效果。
《飛鳥俠》中在雷根耳邊嗡嗡作響的鳥人其實是編導塑造的雷根人格分裂角色設定,這一做法精妙,不費吹灰之力就將好萊塢超級大片對演員的影響刻畫得入木三分。一部超級大片能將一個默默無聞的演員瞬間全世界家喻戶曉,跟隨來的名望錢財粉絲滾滾而來,然而一旦系列電影終結,或者演員退出,整個世界變得異乎尋常的安靜,演員的情緒落差導致嚴重後果,電影裡的雷根直接就精神分裂了,出現幻聽幻象。不只這樣,岡薩雷斯在電影結尾時候再做了一次昇華。之前雷根的幻境一直只出現在他獨處的時刻,最後一幕,雷根女兒也見到了此種幻象從而露出微笑,電影一下子籠罩一股魔幻風格。
另一個引起我注意的地方是,電影中雷根在戲劇里爆頭自殺了三次,每一次都是層層遞進的關係,編劇不緊不慢將劇情推進,又兼具有節奏感。第一次,劇團的男演員受傷,(電影裡黑了一圈眾好萊塢A級大咖之後)雷根只得找來麥克救場,然而這卻是個難搞的百老匯演員,在舞台里肆意而為,雷根被氣得暈頭轉向,看著舞台上麥克的勃起,雷根無所適從,鎮定下來後將自己終結;第二次,與女兒的那番講話刺痛了雷根,雖然尖酸刻薄,卻道盡一切真理,也是父女倆難得的一次交心,雷根本來心力交瘁,瞥見麥克與女兒搞在了一起,心煩意亂,出去抽菸,沒成想衣服被卡主,只能繞過廣場從前門進入戲院,引發圍睹,雷根急中生智,在台下表演,排演順利結束。第三次,正式首演前,雷根通過與戲劇評論家迪金森女士的爭鋒相對交談,宿醉一宿,在白天一度沉浸在幻想之中,在紐約天空翱翔,釋放了自己,登台時達到忘我境界,道具槍也換了真槍實彈,爆頭一擊,反響空前。一鏡到底的偽長鏡表現方式,以及高度的與表演契合的攝影,都需要強大的劇本保障,這也是我今年特別推崇《飛鳥俠》的劇本的原因,推薦大家去讀。
之前提到過《飛鳥俠》具有魔幻風格,虛實結合的鏡頭語言在真人電影裡實屬罕見,尤其是電影后半段,雷根宿醉一夜後,出現的鳥人大戰怪獸場景,以及雷根翱翔在百老匯街道上空的場景,我竟然想起了高畑勛的《輝夜姬物語》,同樣是主角的幻象,同樣是主角釋放一切勇敢做自我的表達,此種場景每次看都惹我飆淚,肆意一回的人生是他們的,也會覺得好勵志。這種虛實結合的場景往往出現在天馬行空的動畫電影裡,今年的另外兩部動畫《男孩與世界》《尋找隱世快樂》也是很有想像力的作品,推薦大家去看。
特別提醒大家關注電影中女兒對雷根,雷根與戲劇家迪金森女士,以及宿醉後鳥人與雷根的三組對話,電影的思想就埋藏在這三段對話中,值得細細品讀,我要再次對編導豎大拇指。
電影裡,雷根的戲劇在評論界獲得良好口碑,鹹魚翻身,一向對好萊塢嗤之以鼻的《時代雜誌》戲劇評論員迪金森女士也不得不用婉轉的語句盛讚。電影外,麥可•基頓最近接觸各種新片的動向的新聞紛紛傳出,演藝事業起死回生。電影延展到現實中了,《飛鳥俠》又成為了預言,像逃不出的命運,也像拼命鑽進去的陷阱,好諷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