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肌膚之侵--Under the Skin

皮囊之下/皮下之慌(港)/肌肤之侵(台)

6.3 / 159,326人    108分鐘

導演: 強納森葛雷瑟
編劇: 強納森葛雷瑟
演員: 史嘉蕾喬韓森 保羅布萊尼根 克里斯多夫海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guoxinlin

2015-01-20 09:29:04

適者生存,弱肉強食。


《皮囊之下》在香港上映的譯名是《皮下之慌》,不光是皮囊之下,還告訴你皮囊之下有的是什麼。

長鏡頭的紀實風格最考演員演技。
在電影最後那一秒,最感覺妙的是,我不能把斯嘉麗飾演的角色當作是人或任何一種生物,我只能把她當作一具屍體,被一個怪物操作控制的捕獵工具。於是不由得輕讚一聲劇情的妙與斯嘉麗的巧。

我沒看過原著,或許它是外星人,當我只能把它叫作「妖怪」,它吃人。或許它本身是雌性;也或許只是雌性道具與它的身材接近,更適合捕獵行為而已?它太弱小了,弱小到只要被別人識破後就可以完全駕馭它。
作為一個異類,所以它一直小心翼翼,用女人的屍體偽裝自己。這是超現實版的《畫皮》,她只能獲得異類的心卻得不到異類的身體,既然得不到,那就吃掉。
她毫無還手之力,她不能讓他發現皮囊之下那個真實的自己,一旦被發現是一個醜陋的怪物,所有的美夢便驚醒,哪怕自己已然陷入愛。

肌膚之下的心慌一刻不能安心,一刻不能休。

為了活著她不停的獵食,必須學會活著,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在這個世界上活著,因為有了愛便不得食。我不知道她究竟是否渴望停止這一切,可如果我是這個異類,我將痛不欲生,可我仍然要活著,活著才有著這人世間最後的一絲樂趣。

她不太善於捕獵容貌姣好的男子,因為太過醜陋與弱小,因為她不夠自信,她只是一個披著人皮的「妖怪」。

她必需要掌控每一個成為捕獵對象的"他",好讓這些男人在身陷陷阱之前,不能輕易跨越鴻溝半步,以致於功虧一簣。
四個男人把她捕獵的生涯一一交待清晰,為何要捕獵;怎樣捕獵;捕獵的過程和心態。

所以她必須用交談這種基本溝通技能來捕獵,掌控一個人的心,才能控制一個人的行為,這也才能讓她一次次地迷失在這種捕獵過程中,去享受無法得到結果的一次次曖昧輪迴。英國音樂人米撒·樂薇為電影奉獻的配樂與電影劇情一樣絲絲入扣,詭異的曖昧氛圍讓人在甜蜜與害怕中糾纏不清。

怪物的結局總是可悲的,它不配得到,也不捨失去,所以它只能在這個世界上畸形地生存或是畸形地死去。「你完全是透過這個外星人的視角,透過這個非常特殊的鏡頭來體驗這個世界」,這是導演在一次訪談中提及的。

《皮囊之下》應該可以算的上是我近兩年覺得可以算作藝術佳品的科幻電影作品之一,配樂與電影的無暇配合似乎讓人挑不出太多的毛病。導演細心地處理好每一個細節:進食的過程;披著人皮外加套著一件單薄外套在寒冷天氣里溜躂的怪物;在海灘對生死的冷漠與在林中對生存的渴望。而斯嘉麗的表演發揮也恰到好處,不停在人性與獸性間迷失的怪物是需要到故事的結尾才能解開的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