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年少時代--Boyhood

少年时代/年少时代(台)/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港)

7.9 / 371,228人    165分鐘

導演: 李察林克雷特
編劇: 李察林克雷特
演員: 艾拉柯川 派翠西亞艾奎特 伊森霍克 羅蕾萊林克雷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固力果

2015-01-22 21:55:34

原來「從前的未來,就是此刻的現在。」


雖然沒拿上啥奧斯卡大獎,但比宗教更能安慰我們,撫慰我們,讓我們能夠在宇宙中的這顆星球上短暫而踏實地生活著,我覺得《少年時代》做到了。

也有人說「過譽」,但我覺得這些人是沒有看懂這部電影,就算是打了高分的那些人,或許也只是關注了導演拍攝的時間等等。

我雖然也沒有完全看懂電影要說的全部,但就憑著看懂的一部份,就覺得《少年時代》很了不起。導演就用這麼普普通通的12年拍了個電影,竟然把人活著一遭到底是為了什麼都給講清楚了——人生的意義不是那些總令人追憶的過去,也不是寄予了許多期許的未來,人生的意義真正意義就是「被此刻抓住」。

這是什麼意思呢?

仔細回想,電影中有很多片段和細節,都在重複說明這個命題,我也只是抓住了自己記憶深刻的三個大片段。這三個片段分別是小男孩的親生爸爸,他的媽媽,以及他自己。
————————————————————————————————————
1、父親

那天因為臨時有聚會,這部三個小時長的電影,我分了兩次看。

把電影暫時停下來的那個節點,剛好見證了小男孩爸爸的改變。
他從一個輕狂不羈的鬼混青年,變成了一個另組家庭,有妻子有孩子有鬍子,非常普通的中年人。

這時我一個人走在去赴約的路上,覺得就像是已經看完了一部電影。
因為心裡一直在反覆回想劇情:父親賣掉自己那輛拉風的GTO古董汽車,並無賴般地對兒子撒謊說,自己從未給過其承諾,要在生日這天將古董車送給他。
一個好好的有趣的青年怎麼就變成了這樣呢?

我條件反射式地自動腦補了父親以前的的瀟灑、自由:他帶孩子野營打保齡球,他時時刻刻都要求和孩子們高度興奮的精神互動;他讓兒子私闖民宅,摘走支持選舉者對手的拉票牌子,因為他覺得生命需要一些鬥爭。我很失望並且一廂情願地想:時間和生活,終究讓他變成了一個無趣的人,孩子眼裡一個讓人討厭的父親。這應該就是這部電影所要說的吧。(此時,男孩正處於青春期,突然想到,青春期的孩子大多不可抑制地討厭父母,也許也因大部份父母也會在自己人生的這個時期發生不可抑制的令人討厭的變化吧。)

可我還是覺得哪裡不對。

終於,聚會結束,在回家途中,我想通了。
為什麼要用一個單身男人青年時期的瀟灑快樂和純真,去對比一個需要養老婆養孩子的中年男人?

即便是同一個人,可若是時間變了,仍舊不能隨意對比。
因為人類浮游在時間長河,每一瞬間都在變換自身的姿態。
也許此時你真的失去了冒險精神、沒有了單純的幹勁、蒙灰了純潔的心。但請千萬不要因為這些自責而自卑吧。
因為時間並非僅是你以為的那樣,是一條直線,一個空間。也並非是你想前進就前進,想後退就後退。它真是一汪錯亂如未知宇宙的怪水,你與其他人一樣深陷其中,不能自控,你們浮游其中,無論怎樣,都不能獲得詳實的數據加以對比。
因為組成你龐大人生的一切瞬間,都像水裡亮晶晶的細沙碎片,它們沒有根,它們會隨著河水的輕微抖動而劇烈地無序翻騰。

所以「現在」與「過去」無法對比,
「現在」與「未來」無法對比,
「過去」與「未來」也無法對比,他
們不分好與壞,也根本沒有對錯。
所以生命的意義,就是此刻,就是現在。

還不懂嗎?

什麼是「現在」?——它既是過去的未來,還是未來的過去,同時也是此刻的現在。
假如你過好了現在這一瞬間,就等於獲得了過去,也擁有了未來。

我也突然發現,這也許就是人生的全部意義。

想明白這些,回到家繼續看完這部電影,發現這個已經「變了的」父親,這個階段的他,依然能帶給孩子們幸福的回憶。

在車上,他送給兒子的生日禮物是自製的一套披頭士的唱片——披頭士解散後,父親像收集最閃亮的人生細沙一般,把其他成員優秀的單曲重新組合起來。此刻,他談起了「平衡」。在他看來,每個樂隊的成員,都是樂隊的組成部份,他們都是這個偉大樂隊的偉大之處,而不只是那個永遠回不來的約翰列儂(就像生命就是由生命中的每一個瞬間組成的,無論是好的瞬間還是壞的瞬間,這就是整體美好的真實的生活,而不是那些再也回不來的生命瞬間);這就是一支真實的、整體非常美好的披頭士,也是真實的生活,少了什麼都能繼續下去。

除此之外,我也非常喜歡梅森生日的當晚,爸爸和繼母唱的那首歌。
歌詞的意思很明顯,「吃太多,會變胖,買了狗,貓就跳。」
一切改變和發生都在情理之中,而【出發,其實一直和抵達同時進行著】(當你向另外一個目標進發的時候,千萬別忘了,此刻,你已經站在了曾經期許過的日子裡,已經到達了某個終點)。所以啊,人生,就是深呼吸,享受每一刻,享受這個旅程而已。

————————————————————————————————————
2、媽媽

在男孩梅森要離家上大學的時候,媽媽突然情緒失控:「我以為人生不止這些,我以為人生可以有更多。」
她為什麼失落?她為啥覺得自己一生碌碌,什麼都沒有得到?

因為她從不重視「現在」。

即便此時,這個單身媽媽一路艱難,終於完成了做母親的使命,賣掉大房子,明明白白地告訴孩子們,自己已經沒有義務再為他們提供溫暖居所,自以為已經一身輕鬆了,要去尋找自己的生活。但也就是在此刻,她發現自己的人生似乎仍舊空蕩蕩,一無所有。

的確,沒有人能夠否認她看似積極的生活歷程:

她和不能負起家庭責任的第一任丈夫離婚,一邊獨自撫養兩個孩子,一邊上大學。後來和自己的教授結婚,此人經濟能力不錯,可後期酗酒,並對媽媽和孩子們家庭暴力,但媽媽撐到了獲得學位,離婚後當了大學老師。而後她又再次和一個年輕的監獄結婚了,可她又感受到了巨大的經濟壓力,但她撐到了孩子們都成年,上了大學。

但這樣生活,真的是一種積極嗎?

其實表面上看,她不斷離婚、與現在的種種決裂,美名其曰改變現在,其實都是在用一種方式忽略現在,把一切希望都寄託在虛妄的未來。她沒有等到梅森的親生父親成熟的那一刻,她發現教授的暴力傾向,卻沒去做出努力改變現狀,只想要在教授的支持下完成學業,離開他過新生活就可以;當她為家庭經濟所苦時,以為撐到孩子們都成年了便可以解脫,媽媽總在期盼未來,可她忘了,從前的未來,就是此刻的現在。可她永遠抓不住現在,也抓不住過去和未來。
導致在她辛苦經過了大半個人生之後,心中一無所有。

————————————————————————————————————
3、小男孩
梅森是個幸運的人,因為他在影片結尾遇上了一個的雖然不漂亮,但卻非常清楚「現在」就是生活真諦的年輕姑娘。

她對他說,
「你知道為什麼每個人都說,要抓住時機?我覺得應該反過來。就像,時機抓住我們。時機永遠都在,只是.......」

我知道,有些話,我們此刻都能懂,但一時半會兒,言語卻說不明白。
少年梅森對身邊的女孩相視而笑。

時機永遠都在,時機並非百年難遇,時機把我們牢牢捏在手裡,我們卻以為看不到它,但時機其實正在一分一秒地從你身上擼過,但你總是認不出它,一直在錯過。

可是,年紀輕輕的梅森,這個電影裡的少年真的懂了這些嗎?
他看起來還是一個沒有太多的生活感悟,好像也沒有變得很特殊,上了大學還是一副悶悶的吊兒郎當的普通的小屁孩兒。

可人類對生活真諦的理解,也許並不是一個逐漸成熟的過程。
因為有些活到了80歲的老人仍舊沒有理解生命的真正意義(比如我姥姥),但梅森這種年輕人好像天生就能夠抓住這條真諦。

你看,導演早就埋下了伏筆。
高中時,導演就安排梅森喜歡攝影,看似是很文藝的安排吧?但攝影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拍攝下生活的瞬間。他為生活的瞬間著迷。導演安排梅森關注「現在」。

在去往大學的路上,前往他另一段人生之旅的途中,導演也刻意安排梅森停下來拍照。
一些美麗的細節。所以我相信,電影中的梅森一定會是一個懂得「被此刻抓住」的少年。

仔細想想,
你是不是也會莫名其妙地突然感覺孤獨、憂傷?
明明家庭圓滿,身體安康,但恍惚之間,內心總生出一種無依無靠?

這種感情,也許是全人類對於人生意義未知的恐慌、糾結。
這是人類整體的不安全感所在。
正因為有了這種困惑和不安,才有了各種解釋生命來去,以及生命意義的各種宗教。

這一切,也許只是因為我們時而回想過去,時而擔心未來,卻從未真正認識、享受「現在」。

可人類就是這樣一種東西,我們腦中有「無限」的概念,不停想要更好的東西,比如壽命,人類並不會因為能夠延長壽命,就可以更坦然的接受死亡,因為在人類的腦中,始終擁有無限這個概念,所以人類總是與未來和過去比較,根本無法專心於「現在」。

有時候和爸爸討論這種"專注現在",他會理解為是一種盡情享樂、不知道自省過去、也不去管未來的生活態度。其實我的意思是說,把現在正在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好,享受每一刻的生活,那麼未來也會更好,站在未來回憶過去,即便是不如人意的,也都是組成生活的真實而美好的一部份。

總之,我覺得導演用了12年時間,把散落在河流中的碎片,以我們能夠理解的方式拼湊起來,就是要讓人類認真看看我們自己,讓我們發現人生真正的意義就是「此刻」。

也許導演在拍攝之初,也並不知道12年後電影會成為什麼樣子,但真實的時間和生活,還是帶給他了終極答案。

比宗教更能安慰我們,撫慰我們,讓我們能夠在宇宙中的這顆星球上短暫而踏實地生活著,我覺得《少年時代》做到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