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孤島浮生--Mr. Pip

孤岛浮生/MisterPip

7.1 / 4,394人    116分鐘

導演: 安德魯亞當森
編劇: 安德魯亞當森 Lloyd Jones
演員: 休羅利 凱莉福克斯 Eka Darville Xzannjah Matsi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優遊卒歲

2015-01-23 02:31:46

螃蟹的智慧與遠大的前程


他是匹普先生,沒錯,就是狄更斯小說《遠大前程》裡的匹普先生。只是他不在英國,而是位於地球另一端的小島上,他是這個小島上一個土著女孩頭腦中的想像。她在這個遠離文明世界的島上,在課堂上聽了狄更斯的這部小說,由此愛上了狄更斯的小說,並因此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這是巴布亞紐幾內亞與澳洲合拍的電影《孤島浮生》所講述的故事,這部電影改編自紐西蘭作家的一部小說,但書中所敘述的事件,卻有著現實的背景。

這個小島位於浩瀚的太平洋之上,是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布干維爾島。這個小島蘊藏著豐富的銅礦,因此成為另方爭奪的焦點。政府軍與叛軍你來我往,當地居民就生活於槍林彈雨之中。

教這個女孩讀狄更斯的,是一位來自於英國的白人沃茨。這是一個話語不多、行為有些怪異的英國老師。他的身份比較神秘,他的過去也是模糊不清,顯然,他是個身上有著故事的男人。他住在這個小島上,照顧著一個瘋瘋癲癲的當地女人。他看到當地的小孩沒有學上,於是將島上一間廢棄的房子打掃了出來,免費教大家讀書。他的課本只有一本,就是英文版狄更斯的《遠大前程》。他一章一章地讀給孩子們聽,當然來聽課的不止島上的孩子,還有眾多的土著女人。她們與她們的孩子一樣,關注著這個世界,期冀了解島外的生活。

瑪蒂爾達完全沉浸於狄更斯的世界之中,十三歲的少女正是充滿著憧憬,滿懷著玫瑰夢想的年齡。《遠大前程》裡所描述的倫敦生活,頗讓這個從未走出過小島的土著少女感覺到新奇,而小說中匹普的經歷,也喚起了她內心的共鳴。她在心裡將匹普的經歷移植到了這個孤島,移植於自己的生活之中。在她的白日夢境之中,皮普成了一個與她同樣膚色的男孩,穿著十九世紀英國紳士的服裝,出沒於孤島上的街道與海灘。

文化有著差異,卻沒有隔閡。能夠打動英國人的故事,一定也會打動世界其他地區的人,即使是像瑪蒂爾德所身居的這個太平洋中的偏僻小島。人的生活習慣有差異,對於世界的認知也會有差異,但人性卻是相通的,人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是相通的,地球上的所有民族,都有著共同的道德底線與文明準則。倫敦少女的喜好與夢想,孤島上的瑪蒂爾德也同樣具有。電影中的瑪蒂爾德從《遠大前程》中找到了人生的目標,也從這本書的朗讀者沃茨先生的言行之中,感受到一種做人的力量。

這是美好時期的孤島,人們安居樂業,孩子們追逐著自己的夢想,陽光懶懶地照曬著這個荒僻之地,這裡將與太平洋著名的度假用地大溪地一樣,也可堪稱世外桃園。不過現實的世界總是殘酷的。在一個制度並不完善的地方,有資源的地方總意味著爭鬥與掠奪,造成的後果則是戰火紛飛,民不聊生。

布干維爾島遠離巴布亞紐幾內亞本土,因為有著豐富的銅礦礦脈,有著大量可供開採的黃金與銅礦,小島的居民向有離心的傾向。礦藏的大量開採,導致各方矛盾激化,因此從1988年開始了長達十二年的內亂。當地居民關閉銅礦並在兩年後宣佈獨立,巴政府即派兵干預,戰爭就此爆發。電影《孤島浮生》的故事,就發生在此期間。

我們從電影中可以看到政府軍的殘暴,看到他們殺人如麻,看到小島居民所受的深重苦難,也能看到他們雖然沉默但也不屈的精神。居住在小島另一邊的這些居民們,其實與銅礦並無關係,他們只是像傳統一樣,種植著熱帶的作物,過著平靜的生活。不過,他們卻眼見著戰亂一步步地逼近。從遠處銅礦冒出了滾滾濃煙,到逐漸清晰並加密的槍聲,到政府軍不時地到村里來騷擾,戰爭撕破了他們的平靜,讓他們很快地面臨著血光之災。

布干維爾島其實屬於索羅門群島中的一個,與著巴布亞紐幾內亞的種族與文化均不同,曾經屬於幾個西方國家的殖民託管地,島上的居民信仰基督教的甚多,同時還住著數千西方白人。直到七十年代,該島才被歸入巴布亞紐幾內亞,成為了巴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部份」。其實,能夠決定小島前途的,應該是生活於此的居民,他們有權做出自己的選擇。但在這個強權的世界,他們的聲音只能被槍炮所扼殺。十二年的戰爭,直到在聯合國的干預之下,叛軍與政府軍才停火,並簽訂了和平協議,該島也成立了自治政府。歷史回到原點,可惜的是,在此期間,有無數的平民喪失了生命。人們為何要在付出生命代價之後,才會明白和平的意義呢?

電影中,孩子們嘴裡的匹普先生,讓整個村莊惹上了麻煩。政府軍的軍官未有讀過《遠大前程》,從他的粗魯而殘暴的舉止,亦可看出他與他的士兵也遠離著現代的文明,雖然他們身穿著現代才有的軍服與槍枝。他讓村民們交出這個匹普先生,村民們自然無法做到。軍人們濫殺無辜,村民們仍然沉默以向。在這個過程中,沃茨先生死去了,瑪蒂爾德的母親也被殺死,他們曾經因為《遠大前程》起過衝突,但為了「匹普先生」,卻一樣無懼死亡。沃茨先生來自英國,卻無宗教信仰;而瑪蒂爾德的母親,則是上帝的虔誠僕人。在這裡,各自的文化與種族背景已失去了意義,他們所面對的,只是人類共同的文明底線與道德準則。

失去了母親與她的人生導師沃茨先生的瑪蒂爾德,從戰亂的小島去到了父親所在的澳洲, 她可以在那裡自由地去追尋她的夢想,去邂逅她的匹普先生,她也有了自己的「遠大前程」。她去了英國,去尋找沃茨先生的家,去尋找狄更斯小說的影子,她成為了狄更斯研究專家。實際上,她融入了現代的社會中,不過她的血液中,卻永遠也消不掉那個南太平洋小島的影子,那裡的文化已經植根於她的心中。而架起從布干維爾島到倫敦橋樑的,是匹普先生,也是沃茨先生,更是狄更斯先生。

在《孤島浮生》裡,劇中的人物曾經數次提及「螃蟹的智慧」,與其與來自西方的白人智慧相比較。「當傳教士來的時候,他們教我們相信上帝。不過當我們要求見上帝時,他們卻不把他引薦給我們。因此人們寧可擁有螃蟹的智慧,還有形狀像南方之星的火魚。」島上的居民在這種文明的交融之中,其實也是蠻多抱怨的。兩種不同文明的接觸,必然會有衝突,必然需要磨合。但文明的核心是一致的,對自由的愛好、對他人的尊重、對和平的嚮往、對幸福的追求,這就是人類生生不息的希望。

那麼,什麼是當地人所謂的「螃蟹的智慧」呢?電影中的男孩說,他媽媽說了,「如果螃蟹直接深挖下去,並且堵塞洞口,遺留下像光線一樣的痕跡,那就是風和雨已經在路上了。」充滿了對於生活的細緻觀察,也是很有哲理的想法。這種螃蟹的智慧,不僅適用於布爾維干島,也是整個人類文明的一個構成部份。對身邊現象進行觀察,並總結出具有規律性的見解,甚至提升到思想的高度,這不正是人類文明的共通之處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