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27 09:32:44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如果這世界上有一種藝術,能最深刻地詮釋絕望,那必定是日本藝術。看《秒速五厘米》,貴樹坐車去找明里,列車在大雪裡且走且停直到深夜,貴樹飢寒交迫,出發時的興奮和期待被磨蝕殆盡,在冷清的車廂里靜靜地蜷成一團。空曠的車廂,孤獨變得像時間一樣漫長。我相信那一刻,很多觀眾,無論有沒有那樣的經歷,都能感受到那個孩子的絕望。所不同的是,貴樹最終到站了,見到了他要見的人,《螢火蟲之墓》裡的兄妹倆沒有那麼幸運。
誠然,絕望和美並無衝突,它可以讓人失落悵惘,也可以讓人熱淚盈眶。
我否定《螢火蟲之墓》,但依然認為它是一部成功的有承載的動漫。我讚賞它精良的製作和細膩的表達,在絕望的主題之外,它把戰爭中因物資匱乏而導致的許多可悲可嘆可歌可泣的故事,一一呈現出來。
我否定它,是因為它是如此地現實。我相信這部動漫的主體觀眾絕不是兒童,因為它是我看過的第一部亦是唯一一部以絕望貫穿始終的動漫,而藝術最殘忍的不在於毀滅和死亡,正在於在漫長的黑夜裡點燃一盞希望的光,然後又把他無情地熄滅。整部動漫所有溫暖或令人感動的情節幾乎都圍繞兄妹倆展開,他們身邊的世界因為戰爭變得如此冰冷,親人得知他們變成孤兒後態度的轉變,醫生面對清太懇求的無動於衷,甚至還有孩子——那些有父母照顧的孩子們,在路過兄妹倆的避難所的時候,流露出的不解、不屑、不同情。兄妹倆在痛苦中掙紮著,努力為彼此分擔痛苦,分享快樂。正像是那盞在黑夜裡搖搖欲墜的希望之燈,被無盡的黑暗團團包圍。
或許還有希望,那就是他們在等待自己杳無音訊的爸爸,一個英俊的海軍軍官。
但他們終究沒有等到。
仔細想想,也許戰爭就是這麼殘酷,有人說,何謂「也許」?沒錯,這個詞讓我顯得如此無知和幼稚。我沒經歷過戰爭,而我的戰爭觀,是小學課本和《舉起手來》這樣的電影塑造起來的。侵略者愚蠢而可笑,老百姓智慧又團結,紅軍戰士英勇而頑強,國民黨軍總是關鍵時刻掉鏈子。可是誰能想像,這樣的我們會和那樣的侵略者打八年,被別人佔領半壁江山,自己縮在版圖一隅?所以我說:「也許」戰爭就是這麼殘酷,戰爭中的人就是這麼冷漠,活字當頭,沒有多餘的同情心去顧及他人。也許孤兒的生活本來就是那樣,沒吃沒喝,無依無靠,自生自滅。這才是戰爭、才是現實。沒有那麼多奇蹟、沒有那麼多感人肺腑的故事。
然而我否定它,正是因為一部如此現實的電影,竟然毫不提及日本才是戰爭策源地的事實,用兩個孩子的形象,將美國轟炸之下的日本扮成了一個純粹的戰爭受害者。
控訴戰爭,迴避歷史,這讓我不得不在讚嘆這部動漫的同時感到巨大的羞恥。也許有人說,是我想得太多了,動漫,就該把它當動漫來看,不要添加那麼多政治的東西。我想說,歷史說的是有無,政治說的是利弊。如果你看過這部動漫,你就能感覺到,為數不多的幾處對戰爭背景的描述,幾乎都是日本民眾在控訴侵略者,質問為什麼他們會遭受那樣的苦難。小男孩清太,隨身帶著自己父親身著軍裝的照片,把他視作英雄。
是,我不認為每個日本人都對戰爭負有責任,我也不認為日本民眾沒有罹受戰爭的摧殘,但我想說,是不是你們受了委屈,就有理由迴避你們帶給其他人巨大痛苦的事實?不是每個日本人都對戰爭負有責任,但能不能說「日本人民對戰爭沒有責任」,「都是日本軍國主義的錯」?
是,這只是一部動漫,但是它是吉卜力工作室最成功、爭議最大的作品之一。它在世界範圍內流傳的廣度,決定了它所表現的內容是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如果有一個對那段歷時沒有清晰概念的孩子,看過這部動漫之後,他就只能看到日本民眾在戰火中承受了多大的痛苦,卻不知道那是日本軍隊帶給其他周邊國家人民巨大痛苦之後才發生的。他也只能看到清太的父親的勇武英俊,被人視為英雄,卻不知道這個人是去侵略其他國家的。那麼我想,對這個孩子來說,理解日本放棄和平憲法建立軍隊加強國防就會變得容易了,理解日本人尊崇戰犯參拜靖國神社,也就變得容易了。因為在他的概念里,日本是純粹的戰爭受害者。
請不要和我討論對錯,也不要和我討論程度,我只想討論有無。一個關於兩個以上民族的戰爭的故事,或者就完全虛構,否則就必須完整表述其歷史背景。避重就輕,知而不言,文過飾非,然後給別人以誤導性的資訊,是對發言權不負責任的濫用。
諷刺的是,電影看完,因為對電影的評價問題產生分歧,又和毛毛蟲大戰了幾百回合。她覺得我想得太複雜了,讓我只關注兩個孩子的命運,不要去聯想那麼多。
我合上電腦,心情變得出奇地沉重。對日本,我們不僅僅是沒有贏得戰爭。
子回親筆
201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