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27 19:05:04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東木電影的主題總是複雜悠遠的,而且總與人性相關。其人物都具有極大的複雜性,《完美世界》中像父親一樣對待小男孩的劫匪,《不可饒恕》中已經答應亡妻不再殺人卻又在結尾大開殺戒的老牛仔,《神秘河》中錯殺了人但在妻子的支持下「恢復」的男人,當然這種複雜性同樣體現在硫磺島對戰的美日雙方的士兵身上。東木之所以擅長恰到好處的煽情,我覺得就是因為他所塑造的人物是立體的,真實的,而其中體現的情感在任何國家、任何時代都是共通的。
作為姊妹篇,《父輩的旗幟》以美軍的角度來表現硫磺島戰役,其中摻雜著諸多諷刺和對英雄主義的反叛意味;而《硫磺島來信》是從日軍的角度來敘事的,以一個對國家徹底失望一心想著活命的日本士兵為線索來貫穿始終,關照了戰爭下的人性,對戰爭進行了極為深刻的而又內斂的反思與批判。
在我看來,所有的戰爭都是無意義的反人性的,也許在動機上有法西斯和反法西斯的區別,但就那些在前方廝殺的士兵而言,正邪之分已經泯滅,無論是哪一方,都像無足輕重的棋子一樣吧生殺予奪的權利給了上層的政客玩家們。
而在無意義的戰爭中他們又為何而戰?
硫磺島上有三種人。一種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擁泵,他們已經被「愛國」思想所荼毒,這種人以小林少將和一開始自殺的軍官以及那個身上纏滿地雷趴在地上想要炸掉美軍戰車的軍官為代表,他們狂妄自大,對天皇誓死效忠,為了所謂的「國家」而戰,他們認為美軍都是懦弱之徒,卻又最終葬送了自己。最為諷刺的是一心求死的想要炸戰車的軍官最後卻存活了下來,為美軍所俘獲,在其中可以看出來導演鮮明的意圖——對日本法西斯和軍國主義反人性的控訴和反諷。第二種人就是接觸過世界各國尤其是對敵人和戰爭有清醒的認識但卻堅定地履行軍人職責的軍官們,以栗林和西上校為代表,他們接受過西方教育,甚至有很多美國朋友,他們對美國人並沒有多大的敵意和仇視,他們也認識到硫磺島戰役甚至整個戰爭都是無意義的,但是他們仍然履行著軍人的天職,為了保衛國家而戰,正如栗林所說,他們能多拖美軍一會,就能為國內的孩童多爭取一段存活的機會,他們也許心底里不想戰爭,但已經開打了就要勇敢地打下去。第三種人是大部份平民和士兵們,他們有自己的妻小和生活,但被強徵入伍,掉入了戰爭的絞肉機里,他們並不想打,對戰爭充滿了絕望,這類人以主角西鄉(我認為他是電影的主角,不僅僅因為他是影片的敘事線索,而且影片的主題思想也是主要通過它表現出來)為代表。西鄉只是一個麵包店師傅,家中還有妻子和沒有見過面的女兒,而且在家中時深受憲兵的戕害。他惦記著妻兒,對戰爭充滿了絕望和悲哀,小心翼翼地方求在戰爭中保住性命,甚至嘗試過投降。他是大多數士兵們的寫照,天地不仁,如果硫磺島是砧板的話,那他們就是任人宰割的魚肉。那麼他們又為何而戰呢?
而《父輩的旗幟》給出了答案,為了兄弟,為了那些對自己好的的人,為了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旗幟中最後士兵們脫掉衣服在海水中玩耍,人性之光照耀著。美國士兵知道所謂英雄都是被塑造出來的,他們對愛國主義並不感冒,或者說在「國家」之前,是和自己同生共死的戰友,這就是他們戰鬥的目的。日本士兵也是如此,《來信》中最後一幕讓我深受觸動:一直想著保命的西鄉在戰爭結束之後竟然瘋狂地向美軍揮舞著鏟子,原因就是一個美國大兵腰間別著已死的 栗林中將的手槍,而栗林曾經三次救過他的命。這種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情誼令人動容,而這正是他們戰鬥的原因。
無論是《硫磺島的來信》還是《父輩的旗幟》,在我眼中都是最好的戰爭片了——重點不是戰爭,而是戰爭中體現的戰爭自身的醜惡與人性的光亮。
最後想告訴那些仇日的憤青們,你們真該看看這兩部電影才會發現自己的想法有多狹隘,美國人能夠冷靜客觀地看待那段歷史,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呢?無論是美國人,中國人亦或是日本人,他們首先是人,一個鮮活的有些有肉的人。他們不是慘無人道的屠夫,而是母親的兒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親,是街角總是帶著笑容的手藝精湛的麵包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