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獨家腥聞--Nightcrawler

夜行者/独家腥闻(台)/头条杀机(港)

7.8 / 608,904人    117分鐘

導演: 丹吉洛伊
編劇: 丹吉洛伊
演員: 傑克葛倫霍 蕾妮羅素 比爾派斯頓 里茲阿邁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句句

2015-01-29 08:46:14

致敬比利懷爾德?


在某種程度上,《夜行者》再次展示了好萊塢電影生生不息的魅力:敢於暴露美國社會自身的問題,敢於對自由民主的美國展開批判——這亦是一種美國式的自我批判。但同時它也讓我們(至少是讓我)想到了1951年另一位好萊塢大導演比利懷爾德的《倒扣的王牌》。用《倒扣的王牌》中男主角丘克的話「要是沒有新聞的話,我都會製造新聞」來概括兩部電影的主題尤為恰當:21世紀的《夜行者》和20世紀50年代的《倒扣的王牌》都試圖撕開被美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都極力推崇的新聞自由和新聞真實的神話的外衣,揭露新聞是如何製造出來的,亦即所謂的新聞生產或生產新聞的「秘密」。
比利懷爾德電影中男主角丘克本身即為新聞從業者,大有懷才不遇,一定要弄出點驚世駭俗之作的野心,最終的目的也只不過是要證明白己的能力和才幹。用一句最通俗的話說:只要你是一顆珍珠,無論放到哪裡都會發亮的。《夜行者》中的男主角路易斯在電影的最開始就被定位為一位法外之徒:通過轉賣偷來的鐵絲網之類的東西弄幾個錢。偶然的機會,他開始手持攝影機積極地奔赴各種事故現場,將拍到的現場視訊轉手賣給電視台的新聞節目。
兩部電影的中心故事都是兩位男主角在故意製造一件引起巨大關注度的新聞,而且他們都有一位助手。只不過,比利懷爾德最終依然將道格拉斯飾演的記者丘克塑造成了一位悲情的英雄,在批判美國媒體的運行機制的同時,將故意製造新聞的丘克當成了一個美國媒體負面的象徵,故事最終仍然回歸到重塑美國媒體正面的一面上來。丘克最終人性復甦,並期待將故事的真相通過那位年輕的助手在媒體上公之於眾,這樣的情節安排和人物形象設計,似乎仍然有意地傳達出這樣一個資訊:儘管美國的大眾傳媒有故意製造新聞的醜陋的一面,但仍然有堅持新聞的真實的有志之士的存在。
不過,《夜行者》似乎改寫了比利懷爾德的故事,路易斯的故事不僅僅在於揭示美國的新聞是如何製造出來的,還似乎揭示了今日世界一些所謂的傳媒帝國或者傳媒托拉斯(諸如默多克的新聞集團)的發家史。電影中,已經嘗到甜頭的路易斯開始計劃將自己的事業做大,而且電影的結尾也表明他已經拉起了一班人馬,儘管也只有三個職員,兩輛車,但足以說明他正一步步地走向構建自己新聞視訊公司的宏大藍圖。因此,從我個人的角度而言,《夜行者》顯然比《倒扣的王牌》走得更遠,它不僅僅要揭示新聞是如何製造出來的,也不僅僅是揭示所謂的新聞只不過是攝影機對個人生命、個人隱私的無情踐踏,更是試圖揭示或者展示新聞行業或者媒體社會裡的」資本的原始積累「。毋寧說,路易斯的故事展現出的是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在新聞學上的翻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