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哈比人:五軍之戰--The Hobbit: The Battle of the Five Armie

霍比特人五军之战/哈比人五军之战(港台)/哈比人奇境再返(台)

7.4 / 580,878人    144分鐘 | 164分鐘 (加長版)

導演: 彼得傑克森
編劇: 法蘭華許 菲利帕柏恩斯
演員: 馬丁費里曼 理查德阿米塔格 班奈狄克康柏拜區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很感性趣

2015-01-29 10:45:49

「五軍之戰」慘變「五人之戰」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內容提要:本片完全是特供給所有「彼得•傑克遜粉絲」和絕大部份「托爾金粉絲」(似乎還有全體李佩佩粉、花生粉之類)的,所以導演及其製作團隊就肆無忌憚地暴露出成堆問題,因為這對他的核心觀眾群毫無影響。那些可憐的「粉」們大抵都在等著無窮盡的「加長版」、「導演剪輯版」、「導演剪輯加長版」、「真•五十週年紀念:終極導演他曾孫の剪輯加長未分級無刪節超完整五十週年紀念終極版」罷。

       自《可愛的骨頭》起,彼得•傑克遜的影片品質開始走下坡路。不太清楚導演是遭遇了暫時的瓶頸,還是面對著永遠無法突破的玻璃天花板,抑或因為電影票房無虞而產生懈怠情緒,總之這條下坡路走得平緩堅定,從《可愛的骨頭》到《五軍之戰》,就彷彿麥可•貝從《變形金剛》1到4,導演功力衰退產生的問題不斷醞釀,積累,顯山露水,最後來個大爆發。

       開場的「屠龍」戲,就很令我擔心接下去兩個多小時電影的品質。
本來是整個「霍比特人」系列的重要高潮,在原著中的篇幅也與「五軍之戰」相當,眼下卻被放在影片開頭,壓縮到十分鐘冒頭。所以,我們看到,導演那可憐的鏡頭,在鎮長、屠龍者巴德、巴德的家人們、長湖鎮慘狀,還有孤山上的索林、比爾博等人之間,幾乎是不知所措地切換;我們聽到配樂在笨拙地切換,眾多角色在大聲嚷嚷一坨坨廢話,還有史矛革忿忿不平地囉嗦,因為它本應是整部電影的最主要反派,結果卻要在這個不尷不尬的時間點香消玉殞。
       恐怖而強悍的惡龍(簡稱恐龍),曾經摧毀了強盛的矮人王國,現在剛燒了大半個小鎮,就被人類射殺,這樣的處理實在幼稚。我們還記得《史矛革之戰》結尾,大恐龍飛到月亮之上,上下左右前後幾里地都沒人影,此公還在兀自嘟囔「這集我是毀滅,下集我橫豎是個死」云云,可見話嘮的萌點還在;到了毀滅小鎮、享受燒殺人類的快感時,居然就莫名沉默了;末了面對一看就是主角光環護身的愚蠢人類,又話嘮病復發,一邊傾瀉著遺言(而非火焰),一邊暴露著最大弱點撲過去送死。相信粉絲們可以找到很多理由解釋夏洛克•史矛革的間歇性話嘮癥狀(粉絲們加油哦!),但導演呈現給觀眾的惡龍形象真的很傻,傻到其智商不應該達到能說話的程度。
       平心而論,問題不是出在龍身上,而是導演處理不好這一段戲的長度和內容充實程度,因為他急著想讓觀眾忘掉史矛革這一茬,生怕接下去五軍亂戰都開演了,大家還在回味巨龍英姿。這樣一來,影片製作團隊又怕辜負托爾金原著,又怕辜負自己接下去的勞動成果,於是把這一段放在了不尷不尬的位置,拍出了不尷不尬的效果。

       如果說「屠龍」一段頗為遺憾,那麼接下來相當長的劇情就太令人如坐針氈了。不管是巴德領導長湖鎮居民尋找新家園,還是萊戈拉斯、塔瑞爾和奇力之間毫無營養的三角戀,外加索林在孤山的心理轉變,都拍出了國產電影的生硬感覺。失去原著的有力支撐,又沒有製作團隊拿手的「史詩場面」,導演費勁地把陷在泥濘中的劇情往前拖拉,儘快拖到能勉強塞進特效動作戲的環節。
       於是我們看到很彆扭的「營救甘道夫」戲碼。
       這是徹頭徹尾的雞肋戲。一方面,即使全部刪掉,都不影響「五軍之戰」進程;另一方面,如果刪掉了,不但甘道夫寥寥無幾的戲份將大幅度縮水,凱蘭崔爾、薩茹曼這些人氣角色都沒法露臉,而且這部電影的「魔幻」色彩都要大打折扣。因為內容很雞肋,所以製作團隊也在用很雞肋的方式拍,可以想像,如果把裡面這些角色換成黃秋生、劉亦菲、鄧超等人,這樣的情節簡直就是《四大名捕》第四部,豆瓣評分是要無限逼近於2分的。
       拍電影的和看電影的都蠻辛苦,終於熬過這一段。

       接下來就是最可悲的「大戰」了。
       說「五軍之戰」可悲,是因為這場大戰除了向觀眾證明彼得•傑克遜還具有拍史詩戰爭場面的能力外,對電影及其故事本身並沒有太大意義。
       故事情節是由主要人物承擔的,讓我們看看主要人物在這場戰爭中——至少是前半部份做了什麼:索林和他的後宮(還有更貼切的形容嗎?)龜縮在埃爾波爾,暫時遠離戰爭(其實後來還是離戰爭很遠);特瑞爾和萊戈拉斯偵查完敵情火速趕回,實際上他們的「情報」並沒發揮太大作用;甘道夫和比爾博倒是在戰場核心,但體現的作用也僅僅是出現在那裡而已,告訴大家導演沒忘記把「貫穿整個系列電影的核心人物」放在「核心位置」;真正在作戰的是巴德和瑟蘭迪爾,雖然前者更多的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家人和寥寥無幾的鄉民,後者更多的是為了……耍帥,但我要問的是,為什麼是這倆傢伙,再加上那個看不清具體長啥樣的「鐵足軍」領袖,支撐了大半場「五軍之戰」?而且半獸人的兩個首領倒是真的很敬業啊,從系列電影第一集撐到此時,並且能堅持指揮作戰!話說這是《霍比特人》還是《偉大反派半獸人》呢?
       精彩的戰鬥場面是需要觀眾感情的投入的。當主要角色游離於戰鬥之外時,戰爭的走向其實是與反派及次要正面角色維繫在一起,這就讓觀眾在感情上很難完全投入,戰鬥場面的震撼感也會打折扣。導演為了強行提高觀眾代入感,增強了人類一方的戰鬥戲:敵人包抄河谷邦,長湖鎮居民即將滅頂,精靈軍和矮大軍也面臨合圍,所以,人類一方的戰鬥看來非常重要,加之製作巷戰場面的工程量應該小一些,導演的設置似乎一舉兩得。
       可是話說回來,人類會陷入與半獸人的絕望之戰,並非出幹什麼高尚的原因,主要是為了生存,再加上想分埃爾波爾寶藏一杯羹,雖然這在巴德看來天經地義,觀眾但是眼見著人類罔顧解複雜形勢,憑著區區兵力貿然參戰繼而慘遭屠戮,是不是又有點「活該」的感覺呢?這還不是人類戰鬥中最彆扭的。
       真正糟糕的是,導演為了體現人類在絕境中的勇猛和儘量拉長巷戰時間,居然大幅削敵方的戰鬥力。具體的不說,單論戰役過半時,矮人「鐵足軍」已經死傷過半,而人數不比矮人少的精靈軍隊,似乎快死光了,可是兵力目測不到精靈族數量零頭的人類雜牌軍,居然還有足夠的戰鬥力和士氣。對此,影片沒有做過多解釋。(相比而言,作為兒童書籍的原著對五軍數量安排就靠譜多了。)但是善解人意如我,能機智地揣摩出導演是想通過對比,表現出人類在英明果敢的領導人指揮和保衛血親的樸素精神感召下,能發揮出超越想像的正能量,可是人家瑟蘭迪爾也是蠻拼的,這是在黑人家精靈族的帥哥部隊空有人數、裝備和逼格嗎?中土世界的國軍嗎?

       話雖如此,不管怎麼說,從矮人「鐵足軍」登場,到索林大王終於加入戰鬥,這一大段戰爭場面雖然混亂不堪,重點不明,幾近失控,但總算飽人眼福。可索林接下去立即騎♂羊追殺半獸人首領,災難終於發生了:五軍之戰才剛打到一半,已然名存實亡,之後的所謂「戰鬥」,基本為波爾格、阿索格兩個半獸人首領對付索林、萊戈拉斯、特瑞爾(間或有比爾博之流亂入,以表明導演和編劇沒忘記還有這些個所謂「主角」)的小打小鬧。
       當然了,再大的矛盾最後都要收束到幾個人,不然故事就沒有焦點。比如《魔戒3:王者歸來》千軍萬馬打得這麼人神共憤,終極決戰還是佛羅多在末日火山口和魔戒的較量。問題是現在這場「五人之戰」,越打越和(差不多淪為背景的)「五軍之戰」無關。
       本來呢,索林是要「擒賊擒王」,順便把自己連同奇力等帶入陷阱;特瑞爾要解救矮人情人,順便把精靈備胎引過來;萊戈拉斯要保護女精靈,順便開掛耍帥——這串因果關係雖顯牽強,但邏輯上還是過得去。結果等到半獸人第二波主力殺來,「五人之戰」和「五軍之戰」便徹底割裂開:索林一行人其實是中了詭計,脫離主力,困於敵陣;即便能手刃敵酋,也無法改變敵我懸殊的現狀;所以他的這場決鬥,說得高尚一點是「救贖之戰」,說得屌絲一些就是「任性之戰」;說到底,就是為了解決導演和編劇在前兩部和這一部前半段欠下的爛帳。
       就這樣,我們看著那五六個人(其實是五六個矮人/半獸/精靈)越打越激烈,越打越和整場戰爭無關。而整場戰爭已經越打越沒意義,越打越和整個「霍比特人」故事脫離關係。終於,導演打不下去了,請神鵰出場解決一切——真是黑色幽默啊,剛才「正義」的一方(是嗎?)還處在崩潰邊緣(雖然索林象徵性地在戰陣中飄過,勉強振奮了一下士氣),有了神鵰加盟就迅速把敵人碾碎了,顯然這些救主的戰鬥力比「五軍」加起來還強出好幾倍,那麼剛才我們看到的到底是「五軍之戰」還是「五軍邊打邊磨蹭邊等神鵰掃平一切之戰」?
       戰爭艹艹結束。雖然巨鷹駕到時敵軍勢頭正盛,要完全消滅並不那麼輕鬆,但導演似乎真的沒耐心和精力向我們具體呈現無敵的巨鷹是怎麼像小雞啄米似的逐一蕩平頑寇(再說我們真的有閒心看這麼……充滿童趣的景像嗎?),彼得•傑克遜只是施捨給我們幾個巨鷹展翅的鏡頭,就又把畫面切回「五人之戰」,啊不,現在基本是矮人與半獸人的「二♂人♂之♂戰」了。結果,自然是平庸的同歸於盡。
       唉,我們為什麼還要關心索林最後和他的死敵(是叫波爾格的那頭還是阿索格的那隻?)最後是死是活呢?因為導演需要一個合適的由頭讓花生•比爾博最後插♂進來幾句台詞煽情啊!「大♂雕!索林,大♂雕啊!索林你看,大♂雕來了!」這麼經典的台詞就是他說的呢!

       對哦,大家還記得比爾博•巴金斯老爺嗎?他可是本片的主角啊,「霍比特人」說的就是這個傢伙啊(話說這麼一場爛仗打下來,觀眾們還記得這部電影是「霍比特人」嗎?),雖說整場電影到現在他的戲份和作用都剛剛擠進前十,但是莫忘了,彼得•傑克遜還為我們的主角準備了又長又香的結尾呢!

       是的,又長又香的結尾。
       真是難以想像,結尾已經拖沓如斯,本系列的粉絲們還是期待著結尾能再長幾十分鐘——或者即使導演乾脆把這個收尾也拍成一整部電影,他們也會欣然前往觀賞——因為這個結尾沒完成結尾的應有作用:除了嘮叨比爾博回家的過程,其他的故事線索導演和編劇都懶得整理,不管是人類、精靈,還是矮人,他們在結尾那些倉促的言談舉止里都蘊含著同樣的潛台詞:彼得大帝逼我們特麼下場了啊馬丹!

       終於結束了。縱觀全片,以及剛才的分析,我們能看到,整部電影缺乏的不是更多的戰鬥場面和湊數的劇情,而是足夠堅挺的主線。「魔戒」系列有不必言說的天然主線,可「霍比特人」系列,或者說彼得•傑克遜炮製出的這一部《五軍之戰》就麻煩了。
       本來史矛革是很好的主線,畢竟一開始矮人們就是要去打史矛革,而非參加五軍之戰,可好好一個大BOSS在影片開頭就掛了,導致後面的故事陣腳大亂。
       索林和阿索格的恩怨在這一集中比惡龍重要得多,但自從矮人王「龍邪附體」之後,就忘了這段深仇大恨(其實我看了《五軍之戰》,也忘記他們兩個到底什麼仇什麼怨了)。
      說到「龍邪附體」,這倒是有內涵的線索,本來可以和前一條線索相得益彰。可是在電影中這兩條線索被殘忍地割裂開來:索林在史上最大金磚上糾結一番,就突兀地擺脫「龍邪」,去找半獸人清算國讎家恨;作為核心人物,心理和性格轉變喪失自主性,完全被導演編劇拎著走,「龍邪附體」是完成任務,擺脫「龍邪」是完成任務,最後慷慨赴死也是完成任務,真是身不由己的光榮一生啊。
      說到底,還是比爾博•巴金斯這個「霍比特人」作為本系列的「天然線索」,在這一集中太不給力。比如偷出阿肯寶石這一段,作為兒童書的情節,不可不說妙趣橫生,但是放在深沉的所謂「史詩氣氛」中,就顯得像是一大段廢話。接下來的時間裡,他也和很多角色一樣淹沒在兵海中,不但喪失了線索的作用,連作為主角的地位都受到懷疑。
       導演和製作團隊本來想用誇張的戰爭來掩蓋線索不明的缺陷,結果乏味的場面恰恰凸顯了這一缺陷。失去了強有力的線索,大珠小珠落玉盤,到處亂滾。再說,不少珠子的成色還不怎麼樣。

       雖然已經對本片進行了諸多批評,但是,最不願意指出的一點就是:整個第三部,就是最大、最嚴重的錯誤。
       《可愛的骨頭》的探索不甚成功,那就繼續消費,或者說「挖掘」托爾金,托爾金的《霍比特人》拍起來很趁手,可惜單從文本上就難以企及《魔戒》,所以必需要狠狠地拍「五軍之戰」,而且要單獨拍出一部《五軍之戰》!
       因為沒有五軍之戰,整個《霍比特人》系列電影就沒有真正的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沒有五軍之戰,整個系列就稱不上「史詩」,難以和「魔戒」系列相提並論;沒有五軍之戰,功力已不如當年的彼得•傑克遜,就將再一次失去超越自己的機會。
       可以說,狠狠誇大這場在原著小說里規模有限的戰爭,才是彼得•傑克遜最應該、最需要、最想做的事情。
      而且,即使單獨拎出「五軍之戰」製成電影在藝術表現上很不明智,但在商業運作上絕對是好棋。商業片導演嘛,在商業上載入影史就夠了,絕大部份商業電影導演還做不到這一點呢。

       不少給這部電影評五星的評論者認為戰鬥場面宏大壯觀,節奏也好——這絕對沒錯,這也是我給本片整整三顆星的原因——作為2014年好萊塢電影工業成就之集大成者,要是本片戰鬥場面不夠宏大壯觀,作戰節奏都控制失敗,那就太不及格了。
       所以,即使本片暴露出了導演功力衰退,我還是非常主觀而公正地認為本片,實在是太合格了!

       話說回來,導演功力衰減並不是非常可悲的事情——這更像是自然規律,能突破該規律的導演少之又少——可悲的是導演的粉絲還堅持認為他們心目中的神會拍出一部部超級神作。何必呢。

       把電影從頭批評到尾,的確有那麼一點點過份,因為本片對我來說真心有很重要的可取之處,就是第一次把「金山銀山」、「固若金湯」這樣的成語完美地具象化在我面前。以後本人要是僥倖擁有了下一代,就可以用這裡的片段給孩子上課,順便結合索林臨死遺言告訴孩紙:不是爸爸不給你零花錢,而是我毅然將家庭置於金錢之上,不想讓你遭龍邪附體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