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哈比人:五軍之戰--The Hobbit: The Battle of the Five Armie

霍比特人五军之战/哈比人五军之战(港台)/哈比人奇境再返(台)

7.4 / 575,402人    144分鐘 | 164分鐘 (加長版)

導演: 彼得傑克森
編劇: 法蘭華許 菲利帕柏恩斯
演員: 馬丁費里曼 理查德阿米塔格 班奈狄克康柏拜區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MissUPirlo

2015-02-04 07:29:39

觀影?朝聖。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毫無疑問,作為一個自認為還算合格的Ringer,去影院看《霍3》,早在知道《霍2》定名為DOS的時候就寫進了我未來的日程里。為什麼那麼早?當然是因為三部曲的節奏無疑了。一部譯成中文只有二百多頁的爐邊讀物,本以為PJ大大搞個上下集剛剛好,卻未成想DOS結束時,花生叔一句」What have we done?」把我拉回了現實,提醒我第三部的門票已經開搶了,同時態度鮮明地告訴我:PJ大大的心中」不只有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所以,Smaug振翅飛向長湖鎮,BOFA的大幕徐徐拉開,還是在一年前那個影院,我也」去而復返」了......

老實說,看過加長版之後再來寫下影評,或許是一個客觀公正的選擇,但一想到」《霍3》之後,再無中土」這個預言即將成為事實,我還是覺得不吐不快,談談BOFA影片本身,也聊聊Ringer們熱議的」情懷」。

作為一部再成熟不過的商業巨製,無論是精美絕倫的服裝道具,還是波瀾壯闊的恢宏場景,都對得起新線公司砸下的真金白銀,也對得起PJ大大和製作團隊付出的心血;但還是不得不說,對於一部承載了太多期待從而必須表現太多內容的三部曲完結篇來講,145分鐘的時長在故事架構上顯得有些捉襟見肘,主線情節的敘述似乎有些讓人難以盡興。而更悲催的是,這個坑早在第二部里就已經挖好,PJ大大和他的小夥伴們只能義無返顧的跳進去了——DOS里,甘道夫落難於死靈法師的黑色城堡(好可憐的老爺子,一把年紀了還被各種非法拘禁,難道是為了呼應LOTR里被薩魯曼關在歐薩克塔頂那一幕?畢竟也是神使,還有火之戒護身,在電影裡的即戰力太差,怎麼看怎麼像是個統戰部長…),所以第三部里,聖白會議諸位大咖當然要前去營救;而理應成為影片第一波高潮的這場正邪勢力巔峰較量,卻因為一開場屠龍大戰的搶戲而削弱了存在感(弱的連號稱中土一姐的鈣奶都踉踉蹌蹌險些跌倒...)。另外,在打鬥形式上,埃隆和薩魯曼居然用冷兵器和戒靈直接交手,不免令眾Ringer大失所望——如此高規格的BOSS對決,甚至連LOTR中都未曾出現,然而製作方卻並未對此重點突出大書特書,只留下黑漆漆的城堡里,自帶柔光濾鏡的白道大佬們拼盡全力,終於暫時驅逐了魔眼;薩魯曼一句」Leave Sauron to me」,或多或少地將一絲缺憾leave給了觀眾,PJ大大也只能徒嘆自己當初沒在DOS結尾處親手了結「話嘮」Smaug的性命。

前兩個高潮過後,取得影片最終冠名權的」五軍之戰」終於姍姍來遲。即便電影用了近一個小時的時間為此鋪墊,但當地蛇破洞,Orcs蜂擁而出的時候,大家還是不免疑惑:這即將開打的寶藏爭奪戰在幾秒鐘之內劍鋒一轉,後隊變前隊迎戰邪惡勢力的進攻——如此突然的轉變出現在劇中究竟是否合乎情理?原著對此處的交代是,半獸人進攻前成群的蝙蝠伴隨黑雲籠罩了孤山,甘道夫急忙出現在三族軍隊之間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統戰部長喜歡掐點),簡單地部署了一個兩面夾擊的戰術之後,半獸人大軍已然殺到山谷中。電影在這裡做出的改編,讓三族同盟軍相比原著,更加倉促地捲入了戰鬥,這一改動雖然有助於凸顯」大敵目前,同仇敵愾」的凜然正氣,卻略去了聯軍合議盡釋前嫌的橋段;個人認為,一番鼓舞人心的戰前動員,更有利於烘托大戰將至的緊張氣氛,也能讓「各族團結共抗索倫」的史詩主旋律擲地有聲,畢竟一旦戰役開打,觀眾的注意力就會聚焦在飛來飛去翻滾跳躍的特效鏡頭上。此外,這樣的劇情安排也未能給予正義一方最後出場的鐵丘陵丹恩及其矮大軍團足夠篇幅的刻畫——六部曲里正面描寫的戰役中矮人只參加了這一場(AUJ里慢鏡頭呈現的摩瑞亞之戰也只為了講清故事做的插敘而已),僅僅是幾個簡單的排陣和打鬥鏡頭,我認為還是遠遠不能滿足Ringer們對於矮人族的好奇心......

再來這場看萬眾矚目的the Battle of Five Armies。原著中的五軍之戰,是在孤山城門前的兩側山脈以及中間谷地裡進行的——精靈在一邊,長湖聯軍(好吧...電影裡刻畫成被描述成拉家帶口的老弱病殘)與矮人守住另一側,以居高臨下的態勢抵禦數倍於己的ORC和座狼進攻。不知是不是由於河谷鎮離埃魯博太近導致山谷裡的戰場空間略顯侷促,在影片中,整個戰場被分割成了山谷內,河谷鎮,還有冰封之地(埃魯博附近居然有瀑布???),雖然每個戰場都各具特色,但這種對原著的大幅改動也削弱了孤山戰場的立體感,並造成各戰場彼此間呼應不足。預告片中精靈的箭雨在公映版本里也不知了去向,希望加長版中能給觀眾一個交待吧,畢竟對於精靈這個飄逸優雅的種族,大家的期望值肯定不會只看到甲光向日金鱗開的弓箭手們張弓搭箭便能滿格;即使精靈躍過矮人頭頂的場景設計贏得了一致好評,Ringer們也仍然渴望看到瑟爸的近衛軍射穿半獸人的喉嚨和座狼的頭顱。此外,索林打破城門率眾衝出的那一刻,本應是令戰場剎那止沸,使三族聯軍重振士氣的瞬間,但僅就其在螢幕上呈現出來的感覺來看,與書中相比少了「壯士一去不復還」的酣暢淋漓和盪氣迴腸。我苦等了一整場的山下國王的怒吼"To me! To me! Elves and Men! To me! O my kinsfolk!",也很遺憾未能出現在影片中(可能因為當時他的身邊根本就沒有Elves and Men吧,其他兩軍正在河谷鎮裡陷入苦戰...)——可以想像,索林的領秀氣質如果渲染地如同ROTK里希優頓王率驃騎衝鋒般讓人腎上腺素上揚,那麼《五軍之戰》也必將在影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並成就Ringer們心中的另一個經典;可惜,PJ大大並沒有處理好這本應點睛的一筆,想想也是讓人唏噓。如此這般,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索林之死看上去像是場悽美的謝幕,而不是壯烈的訣別。

說到索林,「大舅子」,山下的國王,這個製作團隊傾注了最多情感去描摹的人物,我還想多嘮叨幾句。作為《霍比特人》三部曲裡的「阿拉貢」,索林的堅守的東西,亦即寶藏和故國,相較於人皇后裔拯救整個MiddleEarth的使命,似乎有些微不足道;但他所抗爭的東西,那些藉由寶藏的光芒映射在臉龐上的貪婪與冷漠,那些與其說是龍病倒不如說是魔王七戒對矮人佔有慾的煽動和蠱惑(《精靈寶鑽》中有提到),與阿拉貢直面的他自身的人格弱點,以及那些因渴望永生而被魔戒奴役的靈魂,又是何其的相似。不同的使命,相同的抉擇,既是史詩情懷的重塑,也是對《魔戒》三部曲的致敬;索林·橡木盾這個人物也彷彿前作的影子,不經意間投射到了十年後的螢屏之上——當他向夥伴們高聲道:「Will you follow me,one last time?」,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聖盔谷的希優頓;大舅子摘下王冠的那一刻,一如多年前驃騎王在落日餘暉中披上鎧甲,慢慢地拾起勇氣,慢慢地熱血沸騰;他們是真正的國王,帶領最忠誠的夥伴衝向敵陣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慨然奔向了自己人生的宿命。當永別的時刻到來,索林癱倒在冰面上,生命之火行將熄滅,此時山下的國王與夏爾園丁之間那段深情傾訴,是否讓你想起FOTR里剛鐸將星波羅墨的隕落?身中數箭已知必死的攝政王之子,動情凝望著阿拉貢,用盡氣力向回歸的王者懇請寬恕,「My captain ,My brother ,My king!」……偉大的戰士們,他們的身軀永別,剩下靈魂化作英雄豪氣,用死亡驅散硝煙,用生命捍衛家園,不同的犧牲,卻是同樣的壯懷激烈。

我是去觀影,也是去朝聖。十四年前徐徐展開的魔戒三部曲畫卷,告訴我電影裡不僅有街頭巷尾,喜怒哀樂;作為一組凝結時光的膠片,它還能用想像力為我們創造一個全新的世界,讓我們張開雙臂投入其中,讓我們去探秘和冒險,讓我們為了尊嚴和友誼而戰鬥,讓光榮和夢想照進我們的靈魂深處。十四年間,我已經由影迷變成書迷,《霍比特人》三部曲的終章也即將為多年的守候畫上句號......感懷的文字,著實難以下筆,畢竟千言萬語,寫來卻終究是隻言片語。只是我認為,在螢幕上,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霍3之後,也許真的再無中土了,因為托老關於中土的傳世經典中,我不認為還有哪些著作或章節,能像魔戒和霍比特人一樣被搬上螢幕——原因總結成一句話:可行性太低。《胡林的子女》可以嗎?試想將這樣一個遠在中土第一紀元,幾乎與魔戒毫無關係的故事推送到觀眾面前,除了在影廳入口處大字標明"悲劇結尾,紙巾自備"之外,恐怕就要在故事架構上多費些心思了,畢竟純粹的悲劇或許只適合話劇和歌劇的舞台,而不能迎合以娛樂性為先導的電影觀眾的口味。那麼,」貝倫與露西安」的故事可以被翻拍嗎?這確實是個好故事,如能搬上螢幕想必又能觸發新一輪的觀影熱潮,但是書中對這個故事的描寫顯然還不夠詳實,簡單地拿來主義顯然不能被Ringer們買帳;一個悽美但並不悽慘的愛情故事,兩人打破種族界限走到一起,他們的子孫後代也對後來的歷史影響深遠,可是拍了這一部電影下來,必然還是要科普下貝倫從魔王魔苟斯頭上奪下的精靈寶鑽是什麼來頭...然後嘛可想而知,問題接踵而來,而且是一連串的問題,要知道寶鑽如同魔戒一樣,是貫穿整個紀元的核心道具,一則故事的劇幅,想必也絕難容下它的歷史長度。繼而也許有人會說,要不要乾脆把整部《精靈寶鑽》拍成電影?不要鬧啦,這個念頭光是想想就覺得DT:一部編年體的敘事長詩,就如托老最初的構思一樣,它被締造出來成為英語世界的神話,是一則《新約》般的創世故事,縱橫數千年且沒有固定主角(真正跨越各個紀元的鈣奶算不算是唯一有資格成為主角的人選呢?);它也並不像哈利波特系列叢書那樣天然分成了七部,每部負責講一個相對獨立卻又步步遞進的故事;單摘出其中某個片段去攢劇本就已屬不易,《寶鑽》改編成電影的可操作性當然低到可以忽略不計。

影片的最後,作為六部曲(電影&小說)的主題回歸,在散發著濃郁田園詩氣息的夏爾,比爾博興奮地站起身來去開門——我們可以想像,門外又是那個叼著菸袋拄著法杖,滿口奇談怪論的灰袍甘道夫;我們也可以看到,在桌上放著的地圖裡,一筆一畫勾勒出過往的足跡,讓善良的巴金斯老爺慢慢地去回憶。霍比特人天生不愛冒險,而圖克家族的人彷彿是個例外,從比爾博的外公,到他自己,再到弗羅多,雖然有時造化弄人走上意外之旅,但對整個中土而言,何嘗不是天降大任?也許多年之後,《霍比特人》在我心中烙下的印記,還留有AUJ里一段清晰的影像:天亮之後,矮人們業已從袋底洞啟程,比爾博走進空蕩蕩的客廳,雙手輕輕攤開和擺動,輕鬆,無趣,最後悵然若失,Concerning Hobbits 的動人旋律響起,蔚藍的天空,鮮香的花草,他背起了行囊,翻過自家的籬笆,徑直奔向遠方......

最後,我想用原著中索林彌留之際的話語來結尾:

"I go now to the halls of waiting to sit beside my fathers, until the world is renewed. Since I leave now all gold and silver, and go where it is of little worth, I wish to part in friendship from you, and I would take back my words and deeds at the Gate."

「我現在即將去往我父的廳堂中與他們同在,只有世界輪迴的時候我才會離開那裡;既然我必須放棄所有的財富,到一個黃金與白銀毫無意義的地方,我希望收回我在城門上說的狠話,至少我還擁有你的友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