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区故事/西城故事/梦断城西
導演: 羅賓懷斯 羅勃懷斯2015-02-04 17:46:08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西區故事》原是由著名舞蹈家傑羅姆·羅賓斯設計的歌舞劇,經常作為百老匯的保留節目,久演不衰。它的誕生是音樂劇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創作集中了當時美國藝術界最優秀的製作人,它所展示出的藝術魅力,為音樂劇的創作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準,作為一部一經上演便長盛不衰的經典音樂劇,那感人至深的劇情、魅力十足的音樂以及恰如其分的舞蹈都成為音樂劇中的傳世經典。《西區故事》正是傑羅姆·羅賓斯最為得意的一部代表作,他創造性地引入芭蕾,將現代戲劇、現代歌舞、現代芭蕾和諧地融為一體,打破了傳統歌舞片的陳舊模式,為現代歌舞片闖出了一條新路。
1961年,電影導演羅伯特·懷斯與傑羅姆·羅賓斯合作,運用電影手段,將《西區故事》相當完美地再現在螢幕上。影片從攝影棚佈景的圈子裡跳出來,把觀眾引到紐約街頭,以曼哈頓西部貧民區為背景,展現了現代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以及流氓阿飛的暴力活動情景。電影的拍攝手法也仿造了音樂劇的形式,開場前序曲和中場休息讓人彷彿身處劇場觀看音樂劇一般。《西區故事》是美國「街頭音樂歌舞片」的經典之作,其中許多歌舞場面都是在真實的環境中展開,傑羅姆·羅賓斯設計的舞蹈動作奔放明快,充滿活力,頗具紐約芭蕾舞劇團的風格,加上導演羅伯特·懷斯的處理富於跳躍感與社會氣息、攝影機的移動自如,結果使影片大獲成功。《西區故事》中許多歌曲如《瑪利亞》、《晚上再見》等都隨著影片的熱播而迅速流傳開來。《西區故事》使得羅伯特·懷斯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同時羅伯特·懷斯還是這部影片的製作人。
當時好萊塢正處於新舊交替之間,對具有新意的作品和新冒出來的人才比較推崇。《西區故事》觸及種族矛盾問題,音樂的處理頗有獨到之處,充滿美國式的活力,這些迎合了時代潮流與大眾所好,在首演5年後由被譽為「屬於具有政治意識的娛樂流導演」的羅伯特·懷斯執導的電影版本著實為《西區故事》在東尼獎角逐中的失利贏回了面子。這部影片不僅迎合了大眾的口味,而且因其獨創性也深得輿論界好評。從攝影棚佈景到紐約街頭,從曼哈頓西北部貧民區為背景,在螢幕上展現了一出現代版本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因此獨佔第34屆奧斯卡10項大獎,其獲獎項之多僅次於《賓虛》、《鐵達尼號 》及《魔戒3:王者歸來》。1957年7月8日,音樂劇《西區故事》帶上服裝和佈景的綵排正式開始。經過數百天精雕細刻的創作,《西區故事》終於在兩個月後誕生。首演之際,該劇的作曲、美國著名音樂家倫納德·伯恩斯坦出版了該劇的創作日誌,以日記的形式向觀眾介紹了《西區故事》的來龍去脈。
1949年1月6日,倫納德·伯恩斯坦收到了傑羅姆·羅賓斯的一封信,傑羅姆·羅賓斯看到報紙上刊登的紐約東區街頭青年幫派們鬥毆造成悲劇的報導,心裡很有感觸,於是他邀請倫納德·伯恩斯坦和劇作家亞瑟·勞倫茨合作創作一部現代意義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西區故事》,倫納德·伯恩斯坦雖然並不認識亞瑟·勞倫茨,但是他記得曾經看過他寫的《勇敢者之家》,當初被感動得像個孩子。倫納德·伯恩斯坦對這種創作組合感到興奮。他們想把它詮釋為一個猶太男孩和一個義大利天主教女孩之間坎坷的愛情故事。希望能以音樂喜劇的創作方法講述一個悲劇故事,這種嘗試史無前例,如果成功,那將對於美國音樂劇的創作開闢一條新路。在《西區故事》中的舞蹈也不僅僅是芭蕾舞和爵士舞的結合,還融合了各種舞種,比如歌曲《曼波》和《美利堅》中就有古巴和西班牙的舞蹈風格。可以說,大量的拉丁美洲和西班牙舞蹈,在增強音樂劇舞蹈表現力的同時,也拓寬了表演的範疇。人們突然意識到,拉丁美洲舞蹈中有如此多可以借鑑的東西。傑羅姆·羅賓斯自己也對《西區故事》中能有那麼多機會來表現各種舞蹈而感到高興。
事實上,傑羅姆·羅賓斯對不同地域和民族的舞蹈一直很有興趣,對新鮮舞蹈的吸收幾乎貫穿了他的一生。在1951年的音樂劇《國王與我》中,他就親自遠赴遠東學習舞蹈,在之後的《屋頂上的小提琴手》中,他又專門研究猶太人婚禮中的舞蹈,使舞蹈和故事更相配。這些新風格的加入,無疑為音樂劇的創作加入了新鮮血液。從某種程度上說,《西區故事》是傑羅姆·羅賓斯結合以往經驗的全新創作。他認為舞蹈演員的價值與芭蕾功底沒有必然聯繫,演員應該有更大的空間來展示才華,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拓寬舞蹈的表現力,不能侷限在芭蕾舞中。這是他為美國音樂劇發展作出的一大貢獻。傑羅姆·羅賓斯在《西區故事》中的大膽改革和創新使得他繼著名音樂劇編舞阿格尼斯·德·米莉之後又一次為音樂劇舞蹈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本人也因此獲得了當年東尼獎的最佳編舞獎,成為百老匯舞蹈界的龍頭老大。
傑羅姆·羅賓斯在《西區故事》中的舞蹈不僅數量多,而且難度大,對於一部舞蹈語言同音樂語言一樣重要的劇目來說,演員跳不好舞是不可想像的。為此,傑羅姆·羅賓斯在挑選演員時的要求極高。按照以往百老匯的慣例,挑選演員一般重視歌唱能力,對舞蹈素質的要求並不很高,只要形象好、有一定肢體表現力就行。但傑羅姆·羅賓斯卻必須打破陳規,以現實的尺度來選擇演員,不管是當紅明星還是無名小卒,只要適合這個角色就大膽起用。像飾演托尼的演員理察·貝梅爾就是新人,當他得知自己被選為男主角簡直不敢相信,由此可見一斑。正因為他的苛刻要求,以致於正式排練的時間只有8個星期,而演員的挑選工作卻長達一年。由於舞蹈的要求,也改變了《西區故事》招聘演員的方式。在最初的製作中,創作者們認為尋找的舞蹈演員必須既能演、又能唱,而事實上,除了托尼和瑪麗亞(娜塔麗·伍德飾),歌唱是三者中最後才應考慮的。在當時其他的許多舞蹈份量很重的音樂劇中,往往是將演員分為合唱演員和群舞演員進行招聘,而在《西區故事》中,卻不得不因為舞蹈的苛刻需要,而取消了合唱演員的招聘。而幸運的是,這一作法與倫納德·伯恩斯坦對歌唱演員的要求卻也是不謀而和,倫納德·伯恩斯坦一開始就認為不應該選用那些經過專業訓練的歌唱演員,因為太多技巧和過份雕琢的演唱容易抹去每個演員的個性,破壞戲劇中朝氣洋溢的氣氛。儘管對於非專業演員來說要處理《今夜五重唱》和其他一些要求較高的場景確實有不少難度,但倫納德·伯恩斯坦還是堅持不用受過專業訓練的聲音。這在20世紀40、50年代的美國百老匯還慣用受過專業訓練的演員的背景下,確實是並不多見的。
在《西區故事》中,傑羅姆·羅賓斯給每一個舞蹈演員都分配一個角色,沒有兩個角色會跳一樣的舞蹈,而且每人都有一個名字,從而使每個演員都是獨立有個性的。傑羅姆·羅賓斯認為這樣能夠提升舞蹈的重要性,讓每一個人把自己同戲劇聯繫在一起,最重要的是,可以真正表現舞蹈的多樣和豐富,當然,這樣需要付出的心血比之許多人跳一模一樣的群舞要多得多了。傑羅姆·羅賓斯在排練期間,為了營造兩個幫派之間的敵意,特意不讓兩個幫派一同吃飯,並在生活中灌輸敵意思想。他要讓演員知道,西區故事的仇恨,暴力和愛情並非發生在某個不知名的地方,而是發生在這裡,發生在現在。在拍攝《西區故事》電影的過程中,由於傑羅姆·羅賓斯的苛刻要求,許多段落練了再練,拍了又拍,有不少舞蹈演員在片場累倒和暈倒,在拍攝「冷靜cool」的段落中,演員不得不在悶熱的車庫中跳舞,苦不堪言。當「冷靜」排練完,演員得知不需再排了,他們氣憤的一把火把「冷靜」的資料全燒了,由此就可見一斑。在傑羅姆·羅賓斯苛刻的要求下,光是五分鐘的序幕音樂的舞蹈就排了兩個月,而到了正式拍攝的時候,又全部改動重排。
傑羅姆·羅賓斯本人也因為自己變化無常的作風和決不妥協的脾氣同聯合導演羅伯特·懷斯鬧翻,一度被製作方解僱,後來還是在演員等多方面的要求下,才回到了片場,卻依然不改初衷,我行我素,頗有點持才傲物的味道。傑羅姆·羅賓斯認為自己編舞的動力就是表現真實,只有演員們滿足不了我的願望時,我才會設定標準嚴格要求他們。可以肯定的是,沒有傑羅姆·羅賓斯的創意和苛刻,也就沒有《西區故事》傳神絕倫的舞蹈,其藝術價值是所有人都不得不佩服的。雖然《西區故事》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電影中的經典之作,但在IMDB上竟然連前250都沒排進,充分可以證明此片在觀眾和影人眼中實在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這部改編自《羅密歐與朱麗葉》的音樂片獲得的巨大成功是有其原因的,因為劇中多處直指美國的社會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同時,著名指揮家兼作曲家倫納德·伯恩斯坦創作的音樂理性而感人,也是影片獲得好評的一個重要因素。倫納德·伯恩斯坦在《西區故事》中的音樂創作充分顯示了他深厚的專業技巧,他的音樂極富時代氣息,充滿活力的節奏和新穎別緻的曲調完美地結合起來,生動地刻畫了紐約西區街頭幫派的那種咄咄逼人的氣勢和粗俗率真的性格特徵。劇中那首婉轉動人的《瑪利亞》已經成為百老匯的經典歌曲,而《晚上再見》則讓你可以領略年輕人那活力四射、粗野奔放的情緒。可以說,倫納德·伯恩斯坦的音樂為《西區故事》提供了一個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靈魂。
《西區故事》的編劇是亞瑟·勞倫茨,他還為大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創作了經典電影《奪魂索》的劇本。這部刻畫兩個年輕男子實施謀殺計劃的舞台劇一般的心理片,也隱含著同性戀的元素。而在《奪魂索》中擔任主演的法利·格蘭傑,在影片拍攝當年正是亞瑟·勞倫茨的同居男友。法利·格蘭葛還主演過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另一部經典影片《火車怪客》。在後來的回憶錄以及紀錄片訪談中,劇本作者亞瑟·勞倫茨和主演之一的法利·格蘭葛都談到過《奪魂索》中對同志的角色處理。亞瑟·勞倫茨和法利·格蘭葛還參與過紀錄片《The Celluloid Closet》關於電影中同志話題的訪談。娜塔麗·伍德的演出出神入化,她飾演的波多黎各女孩與理察·貝梅爾雙雙墜入愛河,但這份愛卻被嚴格的種族法令所禁止,而後,他的歌聲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波多黎各鯊魚幫的首領,女主角的哥哥的扮演者喬治·查金思奉獻出華美的演出。與喬治·查金思演對手戲的是扮演火箭幫的頭領魯斯·坦波雷恩。魯斯·坦波雷恩深入地刻畫了這一角色,並因為他雜耍般的舞蹈大放異彩。麗塔·莫雷諾扮演一位火辣的角色,在片中是喬治·查金思的愛人,同樣好評如潮。
電影中多半歌曲悅耳迷人,包括理察·貝梅爾演唱的《瑪麗亞》,還有他獨唱的那段《有一個地方》;《我覺得我是美人》由娜塔麗·伍德領唱;《今夜》是理察·貝梅爾與女聲的二重唱;歌手瑪尼·尼克森在《我戀愛了》和《一隻手,一顆心》中的配唱也甚為完美,以致觀眾不會注意到,那其實並不是女主人公娜塔麗·伍德的聲音。當你沉浸在《西區故事》--一部真正偉大的音樂巨片裡的時候,娜塔麗·伍德為她心愛的男友理察·貝梅爾之死悲痛欲絕,你難道能不為之動容嘆息?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有些演員的嗓音達不到劇本的嚴格要求,其中就包括娜塔麗·伍德。因此,馬尼·尼克森被劇組請來為瑪麗亞配唱。她曾在《國王與我》和《窈窕淑女》兩部影片中分別為黛博拉·蔻兒和奧黛麗·赫本配過部份唱段。當時有報導說娜塔麗·伍德並不十分樂意參與《西區故事》的拍攝,瑪尼·尼克森說:「起先他們沒有告訴娜塔麗·伍德實情,因為怕她知曉後就甩手不幹了。」觀眾們都被瑪尼·尼克森的歌喉所深深感染。「當唱到『我們心手相連』這句時,按劇情我應該大哭一場。要保持住長時間的悲痛確實有點難度。」
正是影片滲透著的濃郁的社會氣息吸引了羅伯特·懷斯(1965年他又導演了音樂巨片《音樂之聲》)。該片還加入大量的停格和慢鏡頭,讓直接的嘈雜的殺戮場面,透出一種唯美的感覺,以詮釋導演羅伯特·懷斯和傑羅姆·羅賓斯的反暴力反血腥的意念,形成他們影片的美學風格。其實電影《西區故事》既不是舞台原作的豪華模仿,也沒有大牌明星壓陣,根據莎翁名劇改編的革新模式也並不新鮮,但它卻能以充滿動感的韻律而博得人們的好感,其處處體現的熱情奔放的現代風格讓人們陶醉,而街頭舞蹈與現代音樂相結合的方式也成為此後好萊塢歌舞片公認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