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暗黑冠軍路--Foxcatcher

狐狸猎手/猎狐捕手(港)/暗黑冠军路(台)

7 / 149,351人    134分鐘

導演: 班奈特米勒
編劇: E. Max Frye
演員: 史提夫卡爾 查寧泰坦 馬克魯法洛 席安娜米勒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ub18

2015-02-10 23:51:35

《狐狸獵手》與其真實事件間的差異


《狐狸獵手》開篇即標明「本片基於真實故事」,但在片尾字幕做了更為詳盡的界定:「儘管本片基於真實事件,但部份人物、姓名、情節和地點為劇情需要進行了虛構,因而任何與現實人物的雷同之處純屬巧合與無意。」相信很多人看完本片後會和我一樣好奇,真實事件究竟是怎樣呢。我略一檢索,發現二者差距還真是不小,可以說電影做了大刀闊斧的改編。

這其中最為核心的差異竟是——在歷史上馬克、戴夫和杜邦三人從未共同出現在「狐狸獵手」農場上!真實的時間線是:杜邦在1986年前後首先向哥哥戴夫發出邀請,而戴夫推薦了弟弟馬克,因為馬克彼時剛剛被史丹福大學解聘,丟掉了助教的飯碗。馬克在「狐狸獵手」農場只呆了兩年時間,就因為無法忍受杜邦極度自我人格所帶來的沉悶氣息,於88年離開。反倒是戴夫攜全家自89年遷入農場,一直生活到遇害的1996年初。那時「狐狸獵手」農場是美國摔跤隊備戰亞特蘭大奧運會的訓練營地之一,戴夫自身既是隊員,又是杜邦聘用的摔跤教練。

影片將舒爾茨兄弟與杜邦原本分離的交集重疊在一起,設定在1984至88年間,由此激盪出三人強烈的戲劇衝突並導向最終的悲劇結局。根據影片提供的敘事線索,杜邦的殺人動機較為清晰:一個無法得到父母認同的億萬富翁,熱衷於資助摔跤運動,其實質是希望擁有一批依戀自己的運動員,以此獲取病態的心理滿足。他原有機會在精神上吞噬馬克,卻被擁有健全人格的戴夫在無形中擊潰,最終惱羞成怒動了殺機。這脈絡太符合好萊塢冷門佳片的氣質了:就人物是億萬富翁與奧運冠軍、就場景是肅殺封閉的私家莊園、就主題既涉及血腥的真實案件又深入小眾的摔跤世界、就根源是病態人格與似有還無的同性情結……

然而既然歷史上三人從未同時相處(1996年杜邦槍殺戴夫時,馬克已離開農場6年之久),影片所給出的整條線索便不過是自成邏輯,於現實毫無關聯。那麼我們自然會追問,在現實中杜邦的殺人動機又是什麼?戴夫當場斃命,無從給出自己的判斷。杜邦與警察對峙兩天後被捕,在庭審中被認定 「精神失常」,以三級謀殺罪獲刑13至30年,2010年在獄中病逝。「精神失常」究竟是事實,還是杜邦及其律師因為逃脫重刑而編製的理由,無從知曉。有兩條資訊可供大家推斷:一、戴夫而非馬克才是杜邦生活中真正的密友。戴夫原本計劃在96年奧運會後接受史丹福大學的教職離開狐狸獵手農場,這令杜邦感到很不滿;二、杜邦一直都是個「危險人物」。他曾於1983年結婚,但這段婚姻僅維持了90天,妻子便感到再不離開就會有生命危險:杜邦曾嘗試刺傷和勒死她,把她推向火爐與急速行駛的汽車……濫用酒精與毒品令杜邦的情緒越來越不穩定,而他也確如電影所描述的槍不離身。只是在1996年1月26日開槍那一刻,杜邦到底意識清醒還是陷入恍惚呢?它依舊或許永久是個謎。

《狐狸獵手》中涉及的多位人物依舊健在,他們如何看待這部電影,想必也有不少人關心。作為影片主角之一的原型馬克,態度較為曖昧。一方面他本人參與了拍攝,扮演試訓前給「自己」測量體重的裁判,另一方面他對影片中關於杜邦和「自己」同性戀情的隱晦表達極度反感,在臉書上稱這是一個「令人噁心和侮辱性的謊言」,表示「憎恨導演貝尼特•米勒」,但不久之後馬克又向貝尼特公開道歉,認為他是史上最偉大的導演,連續三次提名奧斯卡實至名歸,但是這部影片令自己觸景生情,一時很難面對。戴夫遺孀南希不僅同意影片拍攝,還提供了不少真實道具,比如片中戴夫所戴眼鏡即為其丈夫生前遺物。至於杜邦家族,導演貝尼特表示從始至終沒有遭受到任何來自其的阻力,他還確與一些家族成員會過面,他們都很大度,當然這個前提是貝尼特認為自己做足了功課,很清楚法律允許和禁止的界限在哪裡。
    
《狐狸獵手》本身是部節制而有質感的佳作,若與其背後的真實事件相比較,相信大家會同我一樣得到更多樂趣和值得回味之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