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甜蜜蜜--Comrades Almost a Love Story

甜蜜蜜/Comrades:AlmostaLoveStory

8.1 / 7,880人    Canada:118分鐘 | Taiwan:116分鐘

導演: 陳可辛
編劇: 岸西
演員: 黎明 張曼玉 曾志偉 張同祖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noopynirvana

2015-02-12 09:10:44

和90後一起看《甜蜜蜜》


已經不能確切記起第一次看《甜蜜蜜》是什麼時候,但怎麼著也該是大學時代,20歲初頭的樣子,差不多是90後在今天的年紀。彼時,張藝謀風生水起,以捨我其誰之姿引領中國商業大片的復甦,我每年去電影院的次數屈指可數,淘碟和非法下載是看片的主流渠道。戀愛是談過的,生活卻是無憂的,從書和電影裡知道的事情,比從現實中知道的還多。總之,是一個未見天地卻還自以為是的文藝少女。初看《甜蜜蜜》,被曾志偉感動得不行,幻想生命中會出現一個為自己紋出一隻史努比的真愛。而黎明和張曼玉,在傳奇的豹哥面前似乎太溫吞了一些。但無論如何,在我的觀念之中,這是一部看過就不會忘記的佳作,並且經得起一遍遍reapeat。
因此,當得知它會以修復版本重新上映的消息,我著實是期待它能在情人節檔期被更多人看到——這超出了對前不久《大話西遊》復映的期待。畢竟,這年頭值得一看的華語愛情電影子乎絕跡。大螢幕彷彿得了「失愛症」,工業標準被一降再降,幼稚虛偽的《小時代》《匆匆那年》之流都可以無限風光。整個電影產業自上而下,都熱衷於拿觀眾平均年齡只有21歲左右的統計數據作為參考,資源配置嚴重向90後的趣味和喜好傾斜,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青少年亞文化佔據電影文化主流地位的現實。其他年齡層的、不同級別的審美訴求被有意無意地遮蔽,擱淺在荒漠之中,漸漸式微下去。
那麼,90後會接受《甜蜜蜜》嗎?
既然我在20初頭的時候曾經被打動過,時至今日,這些年輕人會作何感受?張曼玉和黎明的名字,對他們而言,即使不陌生,也不會太熟悉。為了拉近與90後的距離,同時不破壞電影原本的完整度,機智的電影人們想出一個辦法,請來90後最迷戀的小鮮肉之一鹿晗重新演繹電影同名主題曲,在前期宣傳中將陳漫掌鏡的新版mv作為一大賣點。陳漫倒也不負眾望,把鹿晗拍出一股人畜無害的純真。的確,「真」是《甜蜜蜜》的最高價值準則,它越過愛與恨,生與死,忠誠與背叛,為所有人找到出路。
世事浮華,唯真不破。
藉助偶像的力量,一群90後的觀眾(大多數是女生)走進電影院。當然,他們的初衷是來聽偶像唱歌的。我和他們一樣,是第一次在電影院裡看《甜蜜蜜》。雖然劇情已經爛熟於心,但大螢幕才是心潮澎湃的來源。有些電影,是為大螢幕而生的。有些演員也是如此。就像當初看過大螢幕版的《霸王別姬》,於一瞬間領悟到張國榮的美一樣,這回我終於找到了張曼玉作為影后的理由。《甜蜜蜜》是不吝惜特寫的電影,連海報都用了兩位主角的面部特寫作為主畫面。鏡頭一次次推進,在逼仄的房屋裡、在小旅館的床上、在紐約嘈雜的街頭。。。。。。張曼玉那張還依稀殘留嬰兒肥印記的圓潤臉龐,被放大,被定格,慾望、喜悅、疲倦、驚慌、痛楚。。。。。。情感透過五官恰到好處地釋放出來,成就了作為演員的張曼玉。而那隻當年令我無比唏噓的米老鼠伴隨著一背的紋身佔滿整個螢幕,就好像看到了一位惦念多年卻難以再見的故人。
似我這般懷著老友重逢之心而來的並不多見。鄰座的兩位小姑娘,不時擺弄著手機,還嘀咕道:演的是什麼啊,怎麼還不結束啊。演到黎小軍和李翹在街頭巧遇鄧麗君,並且無法抑制地激吻這場戲,她們嬉笑著討論道:這是幹啥,接下來是不是該車震了?
你看,這就是一部份90後的電影觀念。
最終,主題曲響起,竟然還是黎明的版本。場中開始有失望的抱怨聲。 我隨機搭訕了幾位90後的觀眾,問他們是否看得懂這部電影,覺得這部電影好看嗎?百分之90的人回答:不是很看得懂,覺得很一般。節奏太慢了,為什麼不放鹿晗唱的主題曲。
這些答案,是意料之中。時代變了,好電影的標準也變了。歷史的斷層已然顯現,電影文化的鴻溝越來越深。
90後生長在經濟基礎爆炸式增長,但思想文化的進步並未與之相匹配的年代。他們當然不會知道為什麼陳可辛要讓黎小軍在給小婷寫信的時候說出「這一年的夏天很熱,聽說北京熱死了很多人」這樣的話,而影片中許多極具時代特徵的符號,諸如鄧麗君、霹靂舞、移民潮等等,對他們而言是幾乎沒有記憶的,也很少有人為他們回溯歷史。這20多年來,90後的兒童期、青春期、成年期,每一個階段都充斥著看似豐富多樣,實則口味單一、缺乏營養的文化產品。這些產品被快速製作,快速推出,然後快速離場。電影市場多年來多項指標呈天文數字增長的背後,是優秀本土電影的嚴重匱乏。《甜蜜蜜》今時今日復映,票房前景並不容樂觀。但從藝術質量而言,它絕對要比同檔期的《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強出百倍。當劣幣驅逐良幣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當《奔跑吧兄弟》這樣毫無誠意卻理直氣壯掠奪高額票房的所謂綜藝大電影一再湧現,當導演對「產品經理」的稱謂沾沾自喜,當年輕演員沒有勇氣在螢幕上亮出特寫鏡頭,我們費盡心思去討好90後觀眾,真的就這麼有意義嗎?隨著大多數洶湧的人群,是可以找到一個方向。但也許會失去更多,比如美,比如信念。
也許一個時代真的已經結束,另一個時代已經開始。張曼玉自打《2046》之後,就幾乎在影壇銷聲匿跡,嬰兒肥早已不見,只剩瘦到快要皮包骨頭的身軀,在嘈雜的音樂節現場自由搖擺。黎明呢?這麼些年來,關於他最火的新聞,還是和樂基兒結婚離婚的舊帳。而離婚之後落魄到要去內地縣城跑場子,哪還有當年四大天王的風範。
可再過10年,20年,我還是會記得這兩個孤獨的異鄉客,在1987年的新年前夜,一起吃了頓稀里糊塗的團圓飯。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