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星光雲寂--Clouds of Sils Maria

锡尔斯玛利亚/星光云寂(台)/坐看云起时(港)

6.7 / 27,086人    124分鐘

導演: 奧利佛阿薩亞斯
編劇: 奧利佛阿薩亞斯
演員: 茱麗葉畢諾許 克莉絲汀史都華 克蘿伊摩蕾茲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ndiChiao

2015-02-14 07:17:43

幕升幕落,霧聚雲成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Clouds of Sils Maria是一部非常有趣的電影,三個女人,兩個角色,一個故事,多重演繹,一個人,刻畫(又或者說是一個男人在以很歐洲的方式冷靜地試圖看懂女人)了人尤其是女人在接受歲月變遷帶來的自身角色轉變時那複雜又微妙的內心世界。
片名有很多種翻譯,《坐看雲起時》很美很恬淡,但更像是最後一幕最後一刻的心境,《星光雲寂》是對失意時心態的凝結,看了幾遍之後還是覺得直譯的版本的《錫爾斯瑪利亞的雲》更為合適,因為保持了一種開放的狀態,不將觀眾的期待預先引向某個方向,也的確,只有跟著走完了整個故事觀眾才能得出自己的結論。
年少無畏,張狂魅惑,充滿無限可能的希格瑞特Sigrid;步入中年,壓力和失意重疊著開始迷茫畏懼,患得患失的海倫娜Helena,兩個戲中戲裡愛恨糾纏的女性角色,正如主角瑪利亞Maria所理解的那樣,並非是單純的同性相戀的故事,而是一種吸引、索取和力量制衡變換的關係。而這兩個角色也正是主角瑪利亞心中自定義的年少與蒼老,得意與失意的關係,她對自己步入中年的現實的抗拒,讓這兩個角色在心中不斷翻滾。在靜謐的雪山上坐等雲起的恬靜反襯著內心一刻不停歇的焦躁,該發生的終會發生。

如果電影的三幕都以瑪利亞對《馬洛亞之蛇》的理解來劃分。
那麼
第一幕:Sigrid/希格瑞特。
瑪利亞在這裡全然是希格瑞特。全世界眼裡的明星。
從坐在穿梭於阿爾卑斯山上的火車車廂里,助理Valentine的第一句話開始,推掉片約,只給一天拍攝時間,何其大腕的作風。隨後Maria念著準備替伯樂Wilhelm領獎所寫的演講稿,裡面充滿了對伯樂那種不屑俗世只遵從藝術的精神的認同。後來得知伯樂過世,她一面試穿香奈兒的禮服,一面叱責著各路媒體和她看不入眼的同級演員Henryk迫不及待要分一杯羹,毫不掩飾她作為一個超然於世的歐洲藝術家對商業化的鄙視。
儘管顛簸的列車上Valentine接的電話顯示了Maria的婚姻問題,念的網民對Wilhelm的點評也間接指出M所得意的那個年代早已遠去,江郎才盡,被人淡忘也正成為她的命運。
但入住酒店時她戴墨鏡默不作聲坐在沙發上,等助理替她指使著酒店工作人員關電視收走果籃,打點好一切的大咖風範,Wilhelm遺孀Rose只能對她傾吐的秘密(雖然秘密的內容是讓她看到未來更多絕望的),面對Henryk時候的盲目否決和傲慢態度,對新生代導演Klaus求見的一再回絕,頒獎典禮上她一出場的全體歡呼鼓掌,Klaus勸Maria接戲時候強調新一代Sigrid人選Jo-Ann為能她合作不惜推掉其他工作,這些無不再三提醒著她,自己還是唯一的,不可取代的,甚至是猶如宇宙中心一般無可替代的Sigrid。
當然,最能體現她至高無上地位的,還是她那個事無鉅細一手掌控的助理Valentine。雖然兩人之間顯然沒有僵硬刻板的上司下屬的關係,一個滿口髒話,不拘小節,直言不諱的美國姑娘以一種直接又微妙地方式幫襯著一位端莊、沉穩、閱歷非凡的歐洲熟女明星,在這一幕裡,這兩個人的關係乍看之下是融洽的,是未至曖昧的親密夥伴,公與私尚且分得清。

但很快,頒獎禮結束了,導演Klaus在幾經拒絕之後也放棄了勸說。Maria不再是必須的,不管她怎麼想,新的Sigrid已經被選出了。叛逆不羈的青春偶像Jo-Ann,連自己的助理V也對其崇拜至極。

至此,故事已經切入了第二幕。
第二幕:Sigrid式的Helena。
也正是影片中人們傳言Wilhelm試圖寫的《馬洛亞之蛇》續集的故事-20年後,當Sigrid變成Helena。

寧靜的山上,與世隔絕,Maria擁有的只有助理Valentine。
她內心的糾結和掙扎,在就在Sigrid和Helena這兩個被她定性為截然不同的角色間翻騰。
戲中戲裡,Sigrid是Helena的助理。而現實中,Valentine是Maria的助手。
當Maria想學著適應Helena的角色,跟Valentine對著台詞,兩個人在現實中的關係,對應著戲中戲裡兩個角色的關係,亦真亦幻,轉眼就恍惚了界限,如果沒有V手裡的劇本提醒,觀眾已然看不明那是現實還是戲劇。因為觀眾已經能看出,不論Maria對自己心的「Helena」的身份接受與否,Valentine早是Maria現實生活中的Sigrid—一個年輕,有想法,有能力,讓她依賴的人,在她婚姻破裂獨在異鄉的時候,V更是她唯一的伴侶和精神寄託。
劇中劇里H對S從最初的欣賞,到信賴,深愛,直到後來發展為被S描述為病態的依戀和出於不安感的控制和依賴,最終成了S離開H的理由。
而現實中,對應著手裡劇本的故事進展,Maria和Valentine在現實中的關係也有了同步的波瀾,轉折與結束。
因為劇本巧合地對照了現實,也因為工作和現實世界都暫時離她們遠去,手拿劇本,口述台詞,V和M兩個人之間公與私的界限也就越來越不明顯,漸漸的那份觀眾或當事人都難以定性的關係就遠比第一幕時更顯曖昧。
像朋友又不是朋友,看似都對自己的感覺直言不諱(M更多些),一起對詞,一起爬山,一起游泳,一起看電影,一起泡吧喝酒逃逸......M會向V撒嬌,V會時不時地哄著M,但她們之間又始終脫不掉上司和下屬的那層關係,M時不時地為小事發脾氣,將自己的沮喪都發洩在V身上。兩重關係,如雲似霧,轉眼就變了。
Maria需要Valentine,但她人僱主身份又讓她覺得V的存在和陪伴都是理所當然的,儘管她還是難免有些患得患失。
故事從第一幕M一邊接電話一面頗有意味地看著V和初見的攝影師在樓梯轉角搭訕就開始鋪墊,到V第一次提出要去和攝影師Berndt私會時候M死黨式地起鬨,最後一個人孤寂地回到房裡無所適從,再到這一幕裡,V再次說要去見攝影師,撇下M一個人在山上,M匆忙跑上樓望著V開車遠離的方向,又在V回來後悄悄下樓推門查看。
雖然M對V沒有戲中戲裡H對S那種可以名狀的愛戀,卻一樣對V有著不能言說的佔有慾,她想要佔有V所有的時間,關注,喜愛和崇拜。
也許就像V說的,她是在嫉妒V,嫉妒她的青春,嫉妒她有的是時間,嫉妒她有戀愛可談,但她同時又在嫉妒是別人(攝影師,Jo-Ann,任何人)搶走了V的時間和精力,搶走了屬於自己的那份關注。
M霸道地利用著上司的身份,但那絲毫改變不了她的安全感匱乏,也改變不了她對需要時刻監控著V的任性要求。
這種近似在愛情裡的任性要求,存在於這段難以定性也從未談及愛情的關係里,很奇妙,也很壓抑。
幾次外出回來,都出現其中一人慵懶地倒進沙發上與另一人展開的對話。
這個生活化的細節,即是倆人跳脫工作關係的象徵,起初,觀眾從中看到的是沒有拘束的開放關係,但慢慢地,兩個人物之間的物理距離越來越近了,觀眾的感覺也變了。
當V躺在沙發上用玩笑地腔調念著那些適宜「中年人」的通告,M蹲在房間的另一頭的壁爐邊點火,不屑地一一回絕;
聊到Jo-Ann的花邊新聞,兩個人坐在各自的沙發上,中間只隔著一張茶幾,V說自己很愛這個很亂但很真實的年輕演員,Maria不滿地離席去找煙,兩人的距離又拉開了,V回到沙發上,M隔著一個房間的距離,語氣酸酸地問V,「那你喜歡她多過我嘍?」
剛開始對詞,內容是S和H的初見,H就強調了距離的重要性,兩個對戲的人之間的距離也從隔著兩個房間,一路縮短到了,只隔著幾步只遙(S於是成了H的私人助理,也就是V之於M的身份);
看過Jo-Ann的電影之後,V躺在沙發上,頭朝向M這邊,M跪在在緊鄰的沙發上,身體壓在沙發背上,臉朝著V,姿態已經侵入了V的個人空間,臉上帶著笑容追問V為什麼喜歡Jo-Ann多過自己。
觀眾在此看到的似乎是一對已步入七年之癢的夫婦,其中一人看了別的人一眼或者誇了別人一句,另一個就敏感地說:「哦,你覺得她長得比我好看嗎?」
一個冷靜回答:「沒有啊。我只是覺得她說的話很有趣。」
另一個接著說:「哦,你就是覺得我很無趣了?」

一個人的不斷索取,不斷逼近,不斷折騰,總會讓另一個人瀕臨崩潰。在山上獨處的日子越長,小助理「長舒一口氣」越來越頻繁,嘆氣越來越頻繁,隨口說粗話也越來越頻繁,煩躁得越來越頻繁,苦口婆心試圖讓M接受自己的想法倒是越來越少了,她能做的只是逃離。

當V聽著搖滾樂在夜霧裡瘋狂地開車盤山,然後在某時某處終於忍不住下車嘔吐,觀眾已經不需要去思考她和攝影師的約會是不是真的,因為不論答案如何她都只是需要一個藉口從Maria的身邊逃開。在V的眼中,M不正是峽谷間的霧氣,變幻莫測,讓人看不透,陪伴著M的日子就猶如在夜霧裡盤山,開不到前路,看不到終點。太久了,再沒有愜意或詩意可言,時間越久就越是感覺誠惶誠恐,自己的神經似乎每時每刻都是緊繃著的。至於她一直壓抑的究竟是什麼,是因為要長時陪伴一個粘人又陰晴不定的老闆,還要努力哄著對方,還是因為內心也帶有別的不能實現的期待,那就只有她自己清楚了。
        
當V被M追問著儘量坦誠地說出了對M的看法,M只是得出結論,「所以你的意思是,只要我不再妄想重返青春,我就沒有老去。」
V從沙發上起來,很無奈地說:「對,你說得對,你說得都對。」摸了摸M的手,然後摸了下M的臉。
當她們的身體距離是0。V不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正處在怎樣病態的關係里,隨即小聲罵了句髒話,逃回自己房裡去了。但M還是沒有放過她。

Maria和Valentine是另一個版本的Helena和Sigrid。
與Maria曾經解讀過的完全不同,V版的Sigrid沒有操控過M版的Helena,也許有過太多的試圖引導但都沒有成功,所以剩下的只是隱忍和付出,但那又似乎就是她的工作,所以,她連抱怨的資格都沒有。
因為M和V的故事是生活而非戲劇,沒有足夠多的巧合去推動劇情發展,去讓故事接近某一種解答,而這兩個人也沒有如劇中劇裡的人物一樣去給彼此之間那份曖昧的捆綁下一個定義,將其實體化。所以,在那三次遠足里,就算觀眾有顆期待俗套的心,等來的也只有典型歐洲電影式的「沒有下文」。
手裡的劇本只有無限接近卻替代不了角色腳下的人生,所有試圖剖析自我的對話也都不了了之。
一次,兩次,不需要再有第三次,觀眾都能理解V最終的選擇。(第一次遠足,Maria把自己喝過的水遞給Valentine,V謝絕了,兩個人去林中湖畔游泳,M八卦著V和攝影師的關係,難掩嫉妒,第二次,劇本說著S和H開始混亂的公私關係,Maria不再相信Sigrid趁著青春對愛的孤注一擲,甚至認為那是可笑的,但V相信,第三次,V趕在黎明前挺著惡劣環境給M引路去看後者期待已久的雲龍,M卻對V的引路各種懷疑)
Valentine就像戲中戲裡的Sigrid離開了Helena一樣離開了Maria,也像戲中戲裡的Helena一樣憑空消失了。
Maria曾說Helena的消失就是自殺,而V一直認為那是個開放的結局,那或許也意味著Helena會在遠方某處重生。
一直在這段扭曲的關係里處在相對弱勢中的V結束了現實中的這版故事。她終結了自己這個版本的Sigrid,也終結了Maria這個版本的。
當Maria在山頂上看到了壯美的雲蛇,卻再找不到Valentine,她一直在極力掩飾的脆弱不安再找不到託辭找不到避風港。
零散的雲霧已經在特定而未知的原因下凝聚成雲,該發生的終要發生了。

第三幕:Helena海倫娜
再沒有一個Valentine來容忍Maria身體裡殘留的Sigrid式的任性,Maria沒有選擇地成了舞台上也是現實中的Helena。
沒有了第二幕裡的掙扎,這一幕開始時的Maria是輕鬆的,看似已經接受了現實。但這一幕裡,新版舞台劇裡的Sigrid-Jo-Ann才是故事的主角。
當Maria跟經紀人調侃著自己是該劇的炒作點,主角Jo-Ann的花邊新聞輕易搶走了所有閃光燈。
記得第一幕時,Maria乘坐轎車出現,記者們的閃光燈都在拍她,到了第三幕,Maria跟著Jo-Ann躲進了轎車裡,記者們追著只為了拍Jo-Ann。
換了新的助理,Maria與其相處顯然再沒有那麼和V在一起時候那麼親密,對那些架空背景的科幻電影也沒有那麼決絕。
舞台上,當Maria極盡謙卑地給Jo-Ann提出自己對Sigrid這角色的理解,這時候的她對Helena這個角色的理解已經改變了,她提醒Jo-Ann應該考慮下「Helena」的立場,但女主角Jo-Ann就像從前的Maria,甚至較之更加張狂,認為Helena就是一無是處的弱者,沒有人會注意到。
何其落寞的Helena,何其落寞的Maria,因為曾是Sigrid,所以更傷。
但影片接近結尾的科幻新導演的拜訪,算是給Maria看似走下坡人生丟了一個彩蛋。時間會前行,但美好和純粹的記憶總可以超脫時間,曾經擁有過的,就算失去了也美在心裡。
當舞台上的追光燈從她頭頂漸漸隱去,她嘴角帶著笑容,彷彿真的找到了守著美景坐看雲起時該有的那份恬淡安寧。


一樣的劇本,不同的理解,不一樣的演繹。
Wilhelm的原作,Maria的詮釋,Henryk的理解,Klaus的解讀,Valentine的看法,Jo-Ann的新版本,何者是深奧,何者又是真的膚淺,其實不過是走過不同的路,看見了不同的風景。
年輕的Maria,中年的Maria,作為演員的Maria,現實中的Maria,內心裡的Maria;
小跟班Valentine,被需要的Valentine,年少輕率的Valentine,內心深刻的Valentine,想要說服Maria的Valentine,放棄的Valentine;
角色中的Jo-Ann,媒體眼中的Jo-Ann,現實中的Jo-Ann......
所有人都是多面而複雜的,然而每個人又都會在特定的某個點上協調成一個人。

不是Sigrid或Helena,而是Sigrid和Helena。
不是一個選擇題,而是缺一不可的整體。換多少種演繹,每個版本也都是獨特的。
坐看雲起,該發生的總會發生,只是每一次每個細節都不盡相同。

        
關於Valentine的Ps

個人覺得Valentine這個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是Olivier Assayas個人視角的軟性植入。因為以女性對話女性,是對女性更公正也更深刻地還原。再加之這部電影之外的三個角色對應的三位女演員的身份與經歷,該片也實現了以戲劇對話真實的效果。
KS這位一直傾心於獨立電影,卻不幸以爆米花電影系列聞名於世的90後,貢獻了片中最長時的哲學思辨,關於文學、故事、角色和人生,也關於流行文化,新媒體和經典。還是那張不屑於多給一個表情的帥臉,卻帶來了她演藝生涯最本色又最出色的演出。

另外,不同於其他電影那種「話盡於此,別鬧了」的態度。
在這個故事裡問詢或者深究Valentine和Maria之間的潛台詞並不任性也不脫題。
因為整部電影都在鼓勵對單一腳本的多元解讀,而且這條線的確是全片最複雜也最迷人的。
尤其是Valentine對Helena這個角色的解讀,非常耐人尋味。因為第二幕裡V這個角色一直在勸說M以新的視角看待和接納H這個角色。
Maria認為Sigrid的一切都是吸引人的,而Helena很愚蠢,Valentine則認為Sigrid傲慢,冷酷,而Helena卻是人性化的,願意向人敞開心扉的。她認為Helena年齡上的成熟,並沒有制約她的天真,她跟隨自己的心去愛去相信去沉淪,這就是這個人物最迷人的地方。
要知道Valentine認識的Maria正是Sigrid式的Helena。所以,V所理解和欣賞的Helena,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她見到過的,也是她期待見到更多的Maria,而非轉眼就戴起面具,抓著從前不放的那一半Maria。她和Maria的每一次對話,都試圖將對方拉近自己。

對台詞的時候,Valentine暫代的Sigrid有一段和Helena攤牌的戲,「你跟我說起你的不安,你的脆弱,你對我敞開心扉,我卻不明白到底是為什麼。」
那時候,Maria跑遠了,Valentine坐在原來的位置上看著遠處的Maria。導演給了她凝視的側臉一個很長的鏡頭,她接著說:「似乎,你是在期待著什麼。」鏡頭一點一點推進。「我能直說嗎?」
鏡頭這才帶回Maria身上。然後V才跑過去給Maria點菸,然後接著說台詞攤牌的內容,「我覺得讓你徹夜難眠的是慾望。是對我的慾望。」
這是導演在再次重申一種可能,人物藉由角色去說出真實的內心。
然後就有了另一段台詞,「所有人都看懂了,只有你不明白。」
再一次,「留下來,你還會是我愛的人。我會趕走所有人,把你抓得越來越緊。」
看完Jo-Ann的電影后,V說:「愛一個人卻得不到回報......儘管(Joann的角色)知曉那份無條件的愛是對自己終極的背叛,但她還是跟隨了自己的心」

但直到她離開,Maria都在重複著。我不能/不想接受你的世界。我不能接受你的幼稚的想法。我不能接受我當時說過的幼稚的話。我不再相信年少無知才會說的蠢話,和一意孤行的愛情。No。No。No!

換而言之,她是一路都被Maria死死抓住,卻又被對方全盤否定。感覺靠近,卻又被推開,不斷重複,直到耐心終於耗盡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