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歐吉桑鄰好--St. Vincent de Van Nuys

圣人文森特/凡奈斯的圣文森/圣瘟神正传(港)

7.2 / 108,576人    102分鐘

導演: 西奧多梅爾菲
編劇: 西奧多梅爾菲
演員: 比爾墨瑞 瑪莉莎麥卡錫 傑登里柏赫 娜歐蜜華茲 泰倫斯豪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綠茶

2015-02-23 05:33:19

妙玉和文森特


我經常會感覺到人生有很多巧合,有太多不可思議的相遇。春節回老家前,抽了個時間看電影《聖人文森特》,未看完,眼看著即將錯過趕車的時間,只得中斷。

在老家過了一個祥和的春節,今天坐車回家,一路就聽著《蔣勛細說紅樓夢》,今天是蔣老師講第四十一回,劉姥姥到櫳翠庵喝茶這一段。

蔣老師講到妙玉的潔癖,講到妙玉如何面對劉姥姥這樣一個鄉下來的粗俗的老太太。妙玉給賈母泡的老君眉,用成化窯鬥彩的杯子端上來,賈母覺得好喝,順手遞給劉姥姥嘗一嘗。劉姥姥喝了茶。在收拾茶具的時候,妙玉吩咐庵裡的老姑子把這個成化窯的杯子丟了。寶玉覺得丟了可惜,對妙玉說,既然要丟,就替劉姥姥討了那個杯子,給她帶回家去,說不定還可以賣幾個錢。

這一小段裡面,圍繞這個杯子,表達了四個人的態度。劉姥姥是客體,是一個對外界後知後覺的人。賈母順手就把茶給了劉姥姥,表明賈母對待劉姥姥的隨和與親切。寶玉替劉姥姥討了那個杯子,一是對於物的不忍,另外也是對劉姥姥的憐惜。妙玉,是愛物超過愛人的,在她的觀念里,她的清高不能被劉姥姥這樣的俗物玷污。所以即使是一隻成化窯的杯子,因為劉姥姥喝過,也可以斷然捨棄。

 「一個人最堅持的部份,大概就是你因此受苦的部份。我們不由得想,修行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修行是你覺得不可褻瀆的東西被褻瀆了。有個東西是那麼高貴,不可褻瀆的,可是它就被褻瀆了,大概這就是修行的開始。潔癖不是你的東西幹不乾淨,而是你的心靈能不能容納東西。」 聽到蔣老師用醇厚的男中音,講述著妙玉和劉姥姥,我好像突然有所悟。「修行是你覺得不可褻瀆的東西被褻瀆了。」我一直在心裡揣摩這句話。我為什麼經常不能容忍,大概也是因為覺得內心裡堅持的東西被褻瀆了。這大概也就是毀滅的開始,欲壑的開始,我執的開始。

回到家來,接著看《聖人文森特》,看到孩子將那個別人眼中的大混蛋文森特,評為自己身邊的聖人,並在課堂上宣講。文森特不是一個討人喜歡的人,他也不屑於去討別人的喜歡。我今天接著看的這一段,正好是影片中一個大的轉折。年前看的一部份,是文森特當孩子保姆的故事,給孩子吃亂糟糟的食物,落井下石般的向媽媽收保姆費,帶著孩子進堵場進酒吧,告訴孩子如何打架。今天看的這一部份,是孩子從這些細節中,提煉文森特犧牲、友愛、勇敢、無私的一部份。

突然覺得,人群中的文森特,和大觀園中的劉姥姥有一樣的處境。妙玉如果遇到文森特,可以想像會是怎樣的場景。文森特的美,只有孩子純真的眼無區別的心能夠發現,妙玉被清高蒙蔽的心不會發現。孩子能用同等心看待文森特,妙玉卻不能以孩子心看待劉姥姥。我這樣的初級讀者也不能以平常心看待劉姥姥,覺得她如此的粗俗人物,怎配喝成化窯杯子裡裝著的陳年雨水煮出的老君眉,大概也覺得妙玉丟掉杯子的行為雖是過份了些,卻也是可以理解可以原諒的行為。

林語堂先生極不喜歡妙玉這個人物。林語堂的不喜歡,當然可以理解。那麼蔣勛對妙玉的態度,也許才值得我學習。蔣勛會反省,在自己的身上,是否也有妙玉的部份,是否也有賈瑞的部份,是否也有黛玉寶玉的部份。聽《蔣勛細說紅樓夢》已有八十多集,已近一百個小時,我也從中學習蔣老師的態度。這一刻,我也在反省,我的身上是否也有妙玉的部份。我認可妙玉的行為,我的身上當然也有妙玉的部份。當我覺得我人生中不可褻瀆的東西,我堅持的東西,被褻瀆了,我也會發狂會痴癲會毀滅。

以前聽人說,職場就是道場,工作即是修行。聽過覺得有些道理,卻不太理解,覺得忍讓就是修行吧。同時,在工作中也並不能做到修行。今天一場聽書半部電影,卻無意間讓我對修行有了更多的領悟。我想,修行不是忍讓,而是同理心,是對眾生的愛,是我能理解眾生的行為,能體會他人的不堪的來源,能諒解他人的醜惡。賈環為什麼如此不堪,因為他一直生活在不平等的愛中。趙姨娘為什麼如此惡毒,因為她生活在倍受歧視的環境中。黛玉為什麼如此敏感尖刻,因為她的愛如此狂熱激烈以致寧為玉碎。每個人的行為,都有自身的源頭。如果我站在此刻的結果面前,只單純指責結果的不堪不美,卻忘了源頭的艱辛困苦,這就是沒有平等心。成人,需要修行,才能戒掉自己的分別心。我想,理解心,同理心,不忍心,才是修行的開始。

蔣勛說,品茶櫳翠庵,也許講的並不是品茶,而是對人生的領悟。這段時間來,我聽蔣勛說紅樓夢,我好像也並不是在聽故事聽詳解,而是在領悟人生的種種。這一次剛好看了半段《文森特》,待今天聽過妙玉的部份後再來看後半段《文森特》,我想體悟已經完全不一樣,這又是哪樣的因緣際會。聽了幾個月的《蔣勛細說紅樓夢》,又看了幾百部電影,是不是就為了今天的這場領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