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橙子換分身

2015-02-27 01:14:35

屬於編劇的第四部


首先可以看一下編劇的採訪:
Interview: Psycho Screenwriter Joseph Stefano
http://cinefantastiqueonline.com/2008/09/interview-psycho-screenwriter-joseph-stefano/

從採訪看,第四部的編劇Joseph Stefano正是第一部那位,終於可以理解為什麼最終會變成這樣。對我來說,psycho的看點就是perkins在無比可愛小甜心和無比冷血殺人狂一線之間的飄忽不定,第二部時他已經50歲,早沒了當年的光芒,任誰都回天無力,所以我覺得走B級恐怖片路線也挺好,有種小同人感。第三部是perkins自己導演,對角色和電影應該也有更多控制,片子沒啥好評價,但我感覺他還是挺愛norman bates的。

拍到第三部,這電影已經沒人看了,所以趕在perkins死前拍的第四部轉到了電視上,還找來了原編劇Stefano。Stefano認為第二部和第三部的B級片路線是背離希區柯克第一部精神的,還誤導觀眾讓人以為精神病人永遠治不好應該永遠關起來,所以寫劇本時也不認為有必要考慮與前兩部續集保持連續性(當然這兩部也確實無所謂什麼連續性),而只為第一部負責。

當年他寫第一部劇本時,曾經為無法與原作小說中的兇手發生共情而苦惱,希區柯克跟他說,忘了那個猥瑣中年男吧,你就當是安東尼 Perkins來演,於是他頓時下筆如有神刷刷地寫了出來。當然,作為一個看了多年心理醫生幾乎可以久病成醫的編劇,僅有形象腦補是不夠的,出於科學性,他也十分在意norman bates因何成為norman bates的問題,並為此想了很多童年陰影心理背景。希區柯克表示了興趣,也跟他有過討論,但顯然沒打算一股腦放電影裡,於是三十年後的第四部成為了展示norman bates心路歷程的機會。

正如他自己所說,第四部的目的在於讓大家看到norman bates的誕生和新生,所以過去/現在兩條線並行並重,而不會採用閃回的形式。我不知道哪種形式更好,但從結果看,現在這條線的norman bates頗為ooc,可能編劇只關注戀母和psychopath(或者說雙重人格?)的人格特徵,忽略了他同時極端private甚至自我封閉的性格,我無法想像norman bates會因為焦慮(考慮到他一輩子都在焦慮)做出給電台直播節目打電話的事;而過去那條線更像個乏味的高中心理學教案。

僅就個人口味而言,第二部和第三部起碼作為小恐怖片還是有一定娛樂性的,第四部感覺只是為了讓強迫症編劇把角色前因後果理順了心情舒暢,觀眾如果不享受這種公式化的心理學分析就什麼樂趣都得不到。事實上我覺得希區柯克搞個有心理問題的角色也是為了娛樂性服務,並沒有給大家上課的打算,從這個角度講,可能過於糾結norman bates為什麼殺人的編劇才更背離了第一部吧。而且誰說殺人狂必須有童年陰影或者童年陰影就能導致殺人狂啊,perkins不就沒像大家期待的那樣把他喜歡的姑娘小伙都殺掉嗎~><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