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鳥人--Birdman

鸟人/飞鸟侠(港)/无知的意外之美

7.7 / 666,894人    119分鐘

導演: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
編劇: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
演員: 米高基頓 艾瑪史東 查克葛里芬納奇 娜歐蜜華茲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夏歌

2015-02-28 01:17:41

全面分析:為何《鳥人》是一部特別優秀的電影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鳥人》是一部特別優秀的電影,我給它打9.5分。看完電影后搜索報導和評論,發現有一些觀眾仍感覺這部電影讓人看不懂,也對它得到如此高的讚譽感到不解。 這沒有什麼問題,因為《鳥人》本來就是一部需要至少看兩遍才能體會的電影。

我這篇文章並非影評,只是從電影的主題開始著手,把它的內容更直白一些地梳理一遍。在梳理的過程中,與大家分享我從這部電影中感受到的諸多動人之處。

1. 電影的三主題

就我所理解的《鳥人》,在所有的線索和矛盾之中,貫穿著三個主題:birdman,ignorance,love&beloved。

1.1 第一個主題,Birdman

Birdman這個主標題,在電影中有雙重寓意。

第一層寓意,最為顯眼的,當然是那個超級英雄電影《鳥人》,而且角色的造型和蝙蝠俠高度相似。結合男主角麥可·基頓出演過蝙蝠俠1,2,觀眾很容易理解這裡birdman的涵義。它一方面象徵了瑞根曾經的榮耀,另一方面則是瑞根心中嚮往虛榮的那一部份分裂的人格。




然而第一層寓意只是假像,這個假像不僅在電影裡遮蔽了所有人的雙眼,讓他們看不到主角瑞根那顆熱愛表演藝術的真心;更重要的,這個假像也蒙蔽了現實世界中觀看電影的我們,讓我們帶著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重演了電影裡大眾對瑞根的盲目和偏見。從而爆發出比電影自身更強的戲劇性。

Birdman的另一層寓意,則是「伊卡洛斯」,神話傳說中用蠟質的翅膀飛向太陽,最終墜落的那個人。伊卡洛斯在西方文化中是經典的人物形象,類似於中國的愚公移山或精衛填海。

在中國文化中談及伊卡洛斯,往往是因驕傲而失敗的代表,這符合中國文化「允持闕中」的精神核心。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伊卡洛斯則是理想主義的代表形象,代表了為灼熱的理想而不惜隕落的追求精神。

我用《誠如神之所說》漫畫中的一段描寫來再次介紹伊卡洛斯:





在古希臘克里特島的某處,曾有一位名為代達羅斯的著名工匠。他受命於王,涉及一座將怪物米諾陶斯困於其中的迷宮。但……他其後激怒了王,連同其子伊卡洛斯一起被囚禁在迷宮之中。二人收集了落下的鳥羽用蠟將其固定,製造出了「翅膀」。他們巧妙地運用翅膀成功飛出了迷宮,但……年輕的伊卡洛斯忘記了父親的忠告,越飛越高。「接近神之飛翔」,那是體會到了萬能感而做出的行為,其結果……用蠟質早出的翅膀因為太陽的高溫而融化,伊卡洛斯墜落而死。在他即將死去的那一刻,他究竟在想什麼,這個答案是——感受到了生命。

電影《birdman》,講述的則是一名當代伊卡洛斯——演員瑞根的故事。這種意境在片頭已經清晰地給出了:



隕落的兩道火焰尾巴是伊卡洛斯燃燒的雙翼。他從天空墜落,而畫面一瞬間切換到主角瑞根背影處。瑞根其實就是伊卡洛斯,他對表演藝術的執著讓他付出了太多代價,最終灼傷了翅膀,像流星一樣從天空隕落。


1.2 電影的第二個主題,愛與被愛

片頭關於Love & Beloved 那段話,是雷蒙德·卡佛作品中的名言。而什麼是愛,也是戲中戲《我們提到愛時究竟說的是什麼》裡的主題。只不過戲中戲探討的是男歡女愛,而電影《鳥人》探討的是廣義的愛與渴望被愛,尤其是瑞根對表演藝術的熱愛與渴望被愛




我們首先談談瑞根對表演藝術的熱愛

1.2.1 愛的主題——瑞根對表演藝術的熱愛


觀眾很容易被導演精心設計的劇情所誤導,對瑞根產生三個難以動搖的偏見:

失意的過氣好萊塢明星
家庭與事業均陷入危機的中年人
被功利心所主導

事實上,瑞根卻是一名真正熱愛表演的好演員。這從好幾個環節可以看出來

1.2.1.1 瑞根對表演的熱愛勝過對家人的關愛

瑞根是一名戲痴。他對表演的熱愛甚至超過他對家人的關愛。這一點從瑞根與女兒薩姆的關係中很容易看出,薩姆對瑞根最大的怨氣在於——他總不在我的身邊。

另一個更重要的證據是:瑞根如何與他的前妻離婚的?

其實瑞根和他前妻的感情非常好,好到什麼地步呢,在他們最後一次結婚紀念日上,瑞根這個混蛋(asshole)在自家的床上睡了珍妮·羅斯巴赫,即便如此,他們也和解了,沒有離婚。

真正離婚的原因在於,一次吵架中瑞根的前妻罵他,罵了他和歌迪·霍恩出演的一部爛喜劇,這真正的激怒了瑞根,使他向自己的妻子擲去了一把廚刀。而在一個小時之後,又空口向妻子道歉說自己如何愛她。




這不是為了說明瑞根是說謊成性的人,而是為了說明他痴迷自己的表演,究竟到了何種程度。

前妻對瑞根的愛,本來源自瑞根對理想的執著追求,以及本身的才華而產生的魅力。因而在瑞根向前妻講述這次表演對他的重要性時,前妻一度忘記了離婚的理由。也正是因為這種對理想的愛超過了對家人的愛,才導致前妻下決心與他離婚。

1.2.1.2 瑞根這齣話劇遭遇的各種危機

瑞根排演的這場話劇在一個又一個危機之中艱難的前進著。捋一捋這些危機,能幫助我們看出瑞根要多麼努力和堅持。

第一個危機:找不到好演員。劇組裡的配角男演技垃圾,而他和製片人一核對發現,熟悉的百老匯演技派居然都去出演超級英雄電影了。超級英雄電影被認為是最反藝術(主要的表演就是裝腔作勢,擺pose)的文化垃圾,而百老匯演藝最精湛的成員卻趨之若鶩,商品經濟對表演藝術的侵蝕到如此地步,只需要把現實擺出來就有足夠的諷刺意味。

第二個危機:缺錢。劇組不僅沒有後備資金,甚至已經付不起演員的工傷費用。他們要靠預演的售票來維持下去。

第三個危機:壓不住的大牌。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又有演技又有關注度的邁克進組,卻不料他瘋瘋癲癲肆意妄為,一次次公然搞破壞。

第四個危機:家庭危機。戒毒的女兒在劇組裡混日子,缺乏父親的照顧。而前妻來與瑞根商量,也隱隱透露女兒又有打算。在瑞根為一系列危機疲於奔命時,突然發現女兒又偷偷吸大麻了。這還沒完,更可氣的是那個混球邁克,不僅幾次砸場,不僅欺騙媒體獨攬榮譽,還搞上了自己的女兒。

第五個危機:媒體的猜疑。所有媒體都不能理解瑞根對表演藝術的追求,而把這場戲當成好萊塢過氣明星為了鹹魚翻身而搞的一場個人廣告。最具權威的劇評人狄金森,卻在沒有看錶演的情況下,就將瑞根視作好萊塢爛片演員之一,揚言要毀掉這部戲。

以上是電影出現的五個主要的危機,更多就不贅述了。這些危機推動著劇情發展,讓瑞根為了實現理想一次又一次付出更大的代價。

1.2.1.3 瑞根與自己虛榮心的鬥爭

有一件事瑞根反覆對人說,但沒有人願意聽。那就是瑞根曾為了追求心目中的表演藝術,主動放棄了參演Birdman 4。雖然他藉此犧牲保留了對表演的真誠,卻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瑞根的演藝事業從此一蹶不振長達二十餘年,至今為止別人對他的印象還停留在1992年的birdman上。

這種理想和現實的反差,虛榮心膨脹到頂然後落水淬火的陣痛,都使得瑞根陷入漫長的抑鬱症折磨之中,人格都發生分裂。時時在他耳邊繚繞的冷酷聲音,正是瑞根破碎分離出來的虛榮心,birdman。

每當瑞根的舞台劇遭遇重大危機的時候,birdman就在瑞根的腦海中出現——時而質疑瑞根如何淪落至此,時而取笑當今毫無才華的超級英雄演員,時而懷念當初的榮耀。它總在勸說瑞根放棄他那空洞的理想,放棄這場舉步維艱無人問津的舞台戲。勸瑞根回到好萊塢,回到娛樂工業的產業鏈上去接受商品經濟的加工和包裝,謀求再一次大紅大紫,再次煥發青春。



這個birdman甚至擁有和喬治克魯尼一樣性感的下巴,一樣迷人的微笑,一樣磁性的聲音。言語充滿了誘惑,每一次吐槽都切中要害。birdman的幾次勸說都讓瑞根動搖不已。

可瑞根最終也沒有在挫折面前放棄,他沒有背叛自己的理想,仍然把舞台劇堅持到底

1.2.1.4 瑞根為何如此重視這場話劇

電影導演不斷用所有人對瑞根的偏見來誘導觀眾,對劇情形成一條老鹹魚要翻身的刻板印象。然而導演也給了瑞根有限的機會,表達出他為何如此重視對這場話劇。

首先,由瑞根和製片人的爭吵我們得知,瑞根對製片人說過這部戲意味著尊重(respect)和真實(validated),也正是用這份執著把朋友拉近了劇組之中。



瑞根和前妻的對話中,瑞根也說這是他必須把握的機會,他在做一件真正正確的事情。



為什麼瑞根要拍雷蒙德·卡佛的作品?是因為還在瑞根孩提的時候,雷蒙德·卡佛因為他的一場表演送給了他一張簽名鼓勵的手帕。這種因努力獲得的尊重,激勵了瑞根追求自己人生的演藝之路。



而排一部話劇來探尋自己演藝道路的根源,意味著什麼呢?

如瑞根後來對女兒所說,這是他的全部事業,是一件真正重要的事,至少對他自己重要。他終於能夠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的事情(do some work that actually mean something)。



這裡的事業,不是說「功利」的事業,說的是「理想」的事業。

這些話意味著現在的瑞根,真正的目的想要走出人生的迷惑,想要重新找回自己做演員的初衷,想找回當初不惜辭演birdman 時對待演藝的那份真心。由此看來,這部小小的話劇,恰是瑞根押上一切的自我救贖之路。

1.2.1.5 瑞根為這場話劇的付出與堅持

正因為這齣話劇是瑞根自我救贖的最後關鍵,如他在酒吧對劇評女狄金森所說,他為此押上了自己的全部。當然首先是金錢。在劇組資金奇缺的情況下,他甚至想賣掉自己留給女兒的那套房子。他把一切能動用的人脈和資源都投入到了這場話劇之中。

付出尤其表現在瑞根對演好戲本身的執著上。而這種執著最為精彩的表達當然是在時代廣場裸奔那一幕。在演出間隙休息的瑞根,因看到女兒和那個混蛋邁克勾搭而生氣,要了根煙躲到劇場門外煩惱,卻不料門突然關閉,把下一幕馬上要出場的他關在門外。

瑞根脫下袍子,居然身穿一條內褲,難堪地橫穿時代廣場,焦急的趕回劇場,以極其醜陋尷尬的面貌出現在全體觀眾面前。衝突如此激烈地迸發出來,深深抓住了作為觀眾的我。正常人的第一反應都是訕笑,自嘲,致歉,可瑞根的反應卻出人意料——他繼續演下去了,裸著身子穿著內褲伸出手掌做槍,無比滑稽的形象下,卻嚴肅而緊張地把戲繼續演下去了。這驚人的一幕充分體現了瑞根對這場演出的責任感和執著。



這一系列場景,或明或暗,都反映了瑞根對演藝的熱愛。這是一種廣義的愛情,而且是這種愛情背後光的一面。而陰的另一面,則是所有人渴望被愛的共同焦慮。

1.2.2 渴望被愛的主題——所有角色的共同焦慮


愛的另一面是渴望被愛,這也是戲中戲《當我們提到愛時我們究竟在談什麼》的主題。戲中戲給觀眾呈現的劇情只有三幕:四個人在酒桌前探討什麼是愛;「蘿拉」的角色在霧靄的夜幕叢林中傾訴對「尼克」和孩子的複雜心情;然後是「艾迪」最後捉姦在床,茫然自殺。

然而所有戲中戲角色的故事,都延伸到演員的生活中來。演員與戲中戲角色的重疊,讓現實中的矛盾發展和舞台上的情感爆發巧妙地融為一體,亦幻亦真地表達了同一個生命主題:渴望被愛。

這是戲劇和文學中一種獨特的表現手法,主要角色雖然性格迥異,卻演繹著本質相通的矛盾。各個角色經歷體現的矛盾同義反覆,讓戲劇衝突彙集到同一個問題上,而這個問題最終聚焦到主角的故事中,讓矛盾衝突集中爆發,然後統一昇華。

這一點,我們要從角色的身上來看

1.2.2.1 MIKE

當演員諾頓一出場我就明白這部電影會特別好看了。而角色邁克在電影裡出場,也給了導演和製片人同樣的振奮。我們後來看到了邁克在舞台表演上的靈感和天分,後來又驚訝地看到了邁克表現得混球(asshole)的各個方面,幾乎侮辱了所有人。而邁克與薩姆相處的那幾場戲,他又體現出了醉人的溫柔體貼。這個角色的矛盾之處還不止於此,他在舞台上自信得爆棚,舉動近乎癲狂,而在現實中卻六個月不舉,暗示了極度的自卑……這一切要說明一個怎樣的人物呢?

邁克這個角色是影視文藝作品中經典的角色,本不用太多分析。他擁有戲劇表演天賦的,他的表演始終因為流露出來的真誠而受到業界毫不吝惜的讚譽。

然而邁克在聚光燈下能縱情地真誠表現,而同樣的真實感在爾虞我詐的現實中卻不受待見。現實中的邁克是孤獨的。一旦離開聚光燈,邁克就感受不到自己是誰,他只有在現實中用表演偽裝成社會人,才能獲得他人的接納。否則就會因為癲狂被人厭惡



邁克的感性自我痛恨生活中的偽裝,卻找不到解脫的辦法,又恐懼孤獨。結果就像生悶氣的小孩子一樣,不停調皮搗蛋,惹怒身邊的所有人,在他人的咒罵聲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邁克渴望被愛,又排斥親密關係,其實是害怕與人越親近,真實的自己就越被人討厭。當邁克真實的一面被人理解並且厭惡時,他就會感到被遺棄而恐懼害怕。六個月不能勃起是這種自卑的潛意識反映。這種自卑讓他習慣用才華得到他人的尊重,用社會資源保護自己;另一方面,卻用戲謔的姿態,不停調皮搗蛋,惹怒所有人。不被人了解,這樣既不會被孤獨折磨,也不會被真正遺棄。

這樣的邁克已經找不著自己年輕時的真誠了



1.2.2.2 Lessely

《鳥人》中所有主要角色都會有一場突出的戲份,用尖銳的戲劇衝突襯托的強烈情緒碰撞,來刻畫這個角色。萊斯利的戲份集中在第二次預演上,她差點被邁克在舞台上強姦。她的情緒隨之崩潰,在哭泣的同時又要擦去眼淚一秒鐘偽裝出笑容上台謝幕,演員的功力讓人嘖嘖稱奇。

電影對萊斯利的情感表現比較直白,明說了她自幼的夢想就是登上百老匯的舞台表演。然而至今她尚未得到一次百老匯公演的機會。她作為女性演員,儘管付出了莫大努力,卻處處得不到尊重(包括前面製片人聽到她能邀請邁克時,毫不顧忌地吻了她的嘴)。

更重要的是,萊斯利從未得到足夠的尊重和真正的讚美,讓她完成兒時夢想。她覺得自己仍然是那個等待得到肯定的小孩子,從來沒真正長大。



1.2.2.3 Laura

蘿拉的戲份相對偏少,角色所經歷的戲劇衝突也更直接。她和戲中戲的蘿拉麵對同樣的問題,她們所愛的男人並非真心愛她們;她非常渴望懷上愛人的孩子,成為一個母親。可裝作滿懷欣喜試探男方時,對方卻面如死灰。這使得戲裡戲外的蘿拉感到憤怒和徬徨。

這一切都說明了蘿拉這樣的人是習慣於關愛他人的。她真心關心主角瑞根,也特別希望做一個母親,在萊斯利委屈痛苦時也曖昧地安撫她;看到脆弱受傷的人就會激發出這種人的關愛慾望。



這樣的蘿拉,在電影中最大的不滿足同樣是渴望被愛。她不僅善於付出,同樣渴望得到回報。她渴望瑞根的關心和尊重,想從瑞根口中聽到對自己的讚許;她想成為母親而努力了很久,可卻沒有上蒼眷顧,身體卻總不能受孕。

1.2.2.4 Sam

薩姆和邁克的存在一樣,是瑞根情緒急劇變化最主要的衝突因素。邁克是瑞根真正欣賞的演員,而薩姆則是瑞根鍾愛的女兒。他們倆在劇情發展中對瑞根控制欲的反叛,最終拉斷了瑞根維繫理性自我的那根繃緊的弦。

看過大量的電影,會覺得薩姆的角色性格並不復雜。從小父母離異對她造成比較大的打擊。跟著太忙於理想的父親,又比較少得到充分的關心。薩姆的成長少不了被嘲笑被忽視和被欺負,她的叛逆期特別叛逆,因而染上了毒癮。通過戒毒治療後,回到父親身邊做一些無聊的工作。而周圍的人也因為她吸毒的歷史竊竊私語。

薩姆的內心是非常渴望被關愛的。但她卻知道,不能輕易表現出來,因為顯露出來非但不能讓她真正得到關愛,反而會把自己脆弱的一面暴露在周圍冷漠的人眼中。走過彎路的薩姆並沒有邁克那樣強勢的理由,她只能表現得玩世不恭麻木不仁,把自己變得隱形,才能躲過周圍人對她同情也好責備也好嫌棄也好的各種審判(judgement)。



薩姆是渴望被她信任的人關愛的,尤其是她的父親。薩姆認為他父親做的最壞的事,就是總不在她身邊。也正因為如此,當瑞根發現薩姆抽大麻時,張口第一句話「你怎麼能這麼對我」,卻不是「你怎麼能這麼對自己」觸動了薩姆敏感的神經,讓她說出最為殘酷的話,擊垮了她父親薩姆心中最後的支撐。

1.2.2.5 瑞根

於是,電影中主要角色雖然迥異,但面臨的矛盾卻是共通的。簡單來說,在這個商品經濟統治一切的時代,藝術工作者們越是迎合市場謀取成功,就越加嚴重地遭遇自我的斷裂。功利化的理性自我過度主導下,謀求解放的感性自我被極大地壓抑。一旦這種扭曲的槓桿徹底斷裂時,角色的感性自我就會顛覆性地噴薄而出,呈現出鮮明的情緒表達和激烈的舞台衝突。

電影中最主要的衝突都源自同一個主題,同一種焦慮——渴望被愛。這個主題通過不同角色反覆加強後,再匯聚映射到主角瑞根身上。瑞根是最渴望被愛,卻最得不到世人所愛的人。

因為他在對表演藝術的追求之外,一度沾染了商品經濟的原罪,他出演了超級英雄電影的鼻祖之一《birdman》,並一度大紅大紫。這個曾經的輝煌形象,背離了瑞根的初衷,他在birdman 4時決定急流勇退。

然而這一點卻不被任何人相信。對瑞根的各種偏見交錯在一起,使得人們始終無法察覺他嚮往真正藝術的內心,構成了不可撼動的ignorance——這也是《鳥人》這部電影的第三個主題。讓我們先探討電影Ignorance這個主題,再回過頭來看三個主題最後是怎麼融匯貫通到一起的。


1.3 第三個主題,Ignorance

電影的副標題是《the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通常翻譯做「無知造就的意外之美」。



我英語不好,不能準確理解這個副標題的意思。但也能明白中文翻譯並不能體現出它的多重含義。在我看來,副標題中的「ignorance」是電影的又一關鍵,它沒有說明是誰對誰的ignorance,因而包含多重意義。在我看來至少有三重涵義:

1.3.1 第一重ignorance:電影中所有人對瑞根的偏見和盲目。

如上文所說,《鳥人》的主角瑞根是一名伊卡洛斯般,真正熱愛表演藝術的理想主義者。然而整部電影下來,幾乎所有人都沒有真正意識到這點。

為什麼呢?

因為這個現代社會,人們生活中的一切已經被商品經濟價值法則的魔爪所操控,即便是所謂藝術也不能逃脫。功名利祿變成橫在人眼前的小片樹葉,卻遮蔽了宛如泰山一般巍峨的真實存在。

瑞根曾經是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birdman》的主演,大紅大紫。這遮蔽了所有人的雙眼,讓每一個人都不能理解瑞根對藝術的追求。

讓我們簡單列一下,瑞根在電影中有多少次試圖向人說明白己的理想,卻被人不耐煩地打斷,並武斷地做出結論:

1.3.1.1 採訪

瑞根接受記者採訪時,想認真地解釋他作為一個前好萊塢影星,為何想要排演一場話劇。他試圖說明,排演這場話劇和當初辭演《birdman 4》一樣,都是為了共同的追求。然而他每次沒說完話時就會被人打斷,娛樂記者真正關心的是瑞根是否打過小豬精液美容。



1.3.1.2 與前妻第一次會面

預演被邁克攪砸了後,瑞根在他的休息室裡遇到來看望他的前妻。他們有一段精彩的對話,前妻最後撂下一句話給瑞根:



前妻對瑞根說:「你從來分不清什麼是愛,什麼是崇拜」。這一點很戲劇性,因為這位「不懂得愛」的瑞根,正在排演的話劇恰恰是關於愛為何物的——《當我們提到愛時我們究竟在說什麼》。在前妻心目中,瑞根追求的僅僅是被他人所崇拜。

1.3.1.3 街上和酒吧裡的對話

邁克和瑞根在街道上精彩的對話,通過邁克的嘴再次說出了所有人對瑞根的偏見。他們始終認為瑞根是一個好萊塢過氣影星,因不得志才到百老匯來,試圖自己排演積攢一票聲望。

而邁克自以為和好萊塢明星不同,是真正要壓上自己靈魂去表演的話劇演員,他看不起瑞根,認為瑞根隨時會回到電影片場去拍那些讓文化走向自殺的垃圾電影,仍然有人排隊去看。



瑞根明白,邁克對他好萊塢身份的敵意是他故意砸場的原因。因而瑞根在酒吧里幾次想說明他的真實想法,想介紹這是一部關幹什麼的戲劇(what this play is about)。然而邁克從來不讓瑞根說完,立刻打斷瑞根,說他完全不懂戲是什麼。

而邁克試圖告訴瑞根的「what the play is about」,卻是另一回事:預演的目的在於讓劇評人做出評價,劇評人的言論決定一切,決定「what the play is about」 。一直以「押上靈魂」真誠表演自居的邁克,突然說出了這麼一番功利的話語。



1.3.1.4 與薩姆的吵架

除了他們之外,女兒薩姆也對瑞根有著同樣根深蒂固的偏見。瑞根和薩姆吵架的那一場,瑞根發現了女兒藏起來的大麻後憤怒地說「你怎麼能對我做出這種事!」,這句話讓薩姆不能忍了。薩姆感到他的父親永遠只關心他自己,卻從不關心薩姆,因而激起了憤怒。

在這段對話中,瑞根最關鍵的一句話是:這是我的事業!我終於可以做一些真正有意義(mean something)的事情。

然而即便是瑞根的女兒,也不能理解他。

薩姆說,你在拍漫畫電影的時候才是有所謂「事業」的,在那之後你就被人遺忘了。而這部戲早就過時了,根本沒人關心

薩姆繼續說:承認吧,你演這部戲不是為了什麼藝術,而是想讓自己重新回到這個圈子裡




每一句話都像刀子一樣插到了瑞根的心上。連女兒也無法相信她父親是真的在追求他對藝術的理想,認為他只是憑藉話劇的廣告效果,想回到好萊塢的名利場。這種殘酷的偏見(ignorance)對瑞根造成了成噸的傷害。

1.3.1.5 與邁克打架

第二場預演成功之後,瑞根從報紙上讀到的報導,卻全在稱頌邁克的演出和他勃起的下體,卻完全忽視了瑞根的編導和表演。更為殘酷的是,邁克接受採訪時剽竊了瑞根的經歷和理想,將之作為邁克自己的動人故事,向全體觀眾售販一個熱愛藝術的演員形象。當記者問到邁克如何看待瑞根演出時,他甚至用「和猴子跳華爾茲」來調侃。

演出的成功非但沒有幫助瑞根擺脫世人的偏見,反而由輿論的舞蹈進一步加深的世人對他的成見。憤怒的瑞根忍不住找邁克打了一架,其間展現了本戲最精彩的演技之一:瑞根裝作童年時和妹妹一起受到過酒鬼父親駭人聽聞的虐待,騙過了所有觀眾,包括號稱掌握舞台真理的邁克。



瑞根的演技是如此精湛,卻仍無法洗清世人對他的成見。而觀眾與影評人都認為充滿真誠的邁克,卻是一個會剽竊別人的人生來為自己贏得名譽的敗類。

1.3.1.6 內褲穿越時代廣場,火了

瑞根穿著一條內褲穿越時代廣場,回到劇場繼續演出的一幕,是最能反映他對表演的執著和責任感的。然而真正火起來的,卻是瑞根內褲穿越廣場的視訊。短短時間裡,視訊點擊量達到幾十萬,進一步超過一百萬。女兒薩姆對一向輕視網路的瑞根說,不管你信不信,這就是力量。

然而在這無比強大的力量引導下,一切媒體關注的,卻是前任birdman的這場瘋狂「炒作」而已,如同世人關注第二場預演時邁克勃起的下體一般。戲劇本身又一次被遺忘了。

這種「ignorance」的折磨,如瑞根所說,就像勺子殺人狂不停敲他的蛋一樣。



1.3.1.7 酒吧裡的處決通告

最後壓垮駱駝的稻草,是在酒吧里劇評人狄金森(Dick +inson)對瑞根偏執的否定。

狄金森沒有看過瑞根的演出,卻信誓旦旦地要用劇評毀掉瑞根的這齣戲。狄金森毫不保留地表達了對瑞根的敵意:瑞根只是個穿著萊卡纖維鳥人服裝的好萊塢小丑……狄金森認為瑞根是好萊塢式演員的代表——通過商業電影騙錢,自以為是,搶走了輿論和觀眾,卻毀掉了真正表演藝術生存空間的演員。他們是特權的,自私的,被寵壞的小孩,根本沒有準備好去嘗試真正的藝術,甚至用週末票房去衡量藝術的所謂價值。

狄金森認為瑞根只是這群好萊塢演員中的一員,裝作能夠自編自導自演,實際只是想通過百老匯再給自己出演一場個人廣告秀而已。



狄金森的劇評聲望決定了戲劇的成功與否。瑞根在失望和絕望中翻了臉,壓抑著極大的怨恨向狄金森咬牙切齒地吐出了他的內心憤怒:這些劇評們只是在貼上一個又一個的標籤,沒有戲劇結構分析,沒有主旨探討,只是偷懶地、不要付出任何代價地給戲劇貼上標籤而已。


儘管瑞根面對世人對他的ignorance(偏見和誤解)咆哮出了真心所想,但狄金森的宣戰還是讓他對演出成功感到最後的絕望。他借酒澆愁,卻越來越感到世界比酒醉的自己更加癲狂。

在垃圾堆睡了一夜之後,瑞根的抑鬱症與覺悟同時到達頂點。在不知是瘋癲還是大徹大悟地洗禮之後,瑞根最後登上了公演的舞台,為觀眾上演了最終精彩絕倫而且「真實」的表演。


1.3.1.8 第一場公演

徹底感悟的瑞根,想清楚了一切。他認識到自己為演藝的付出與犧牲,認識到他在這種痴迷之外真正失去了什麼,包括妻子和女兒以及親情的一切美好。而他對理想的追求換來的只是無窮無盡的ignorance。他既產生了離開世界的決心,也喚醒了對親情的留戀。

和前妻交待完後,瑞根提著真槍走上了舞台。他的心情和戲中戲裡的角心情如出一轍,只是男歡女愛換成了對理想的熱愛。瑞根為台下的觀眾奉獻了一場靈肉合一的表演

瑞根說:我為什麼總要求別人愛我(總在求別人愛那個執著追求表演藝術的我)

瑞根說:我只想成為你所希望那樣的人,結果現在每一分鐘我都在試圖成為別的人,而不是成為我自己(想要討好觀眾,討好媒體,討好輿論,卻越來越迷失真正的自我)

瑞根說:你現在不愛我了,未來也不會再愛我(觀眾只愛看吵鬧快速的爆米花電影了,已經不再愛純粹的表演藝術了,而且未來也不會再愛了)

瑞根苦笑著說:我不存在,我不存在,我甚至不在這裡(舞台上的我,觀眾眼裡的我,都是假像。那個真正追求藝術的我,在觀者的世界中已不復存在)

瑞根對邁克拔槍,嚇唬地說了聲:bang!(去你的邁克,你們只不過是這個世界虛張聲勢的一員而已)



瑞根對觀眾拔槍,無力地說了聲:bang。(一輩子都在追求觀眾的認可。不過現在算了,我理解了愛與被愛,不再需要你們了。)

瑞根把手槍對陣自己的頭,扣下了扳機,火焰和鮮血一同飛濺,所有人都驚呆了。

然而極荒誕的一幕場景,出現了。從來沒有認可過瑞根的觀眾們,面對一個因絕望和覺悟交織在一起,因而自殺流血之人,沒有人去施救,沒有人體現出絲毫同情和自省,卻都滑稽地鼓起掌來。他們至此仍以為瑞根在豁出去表演來取悅他們,這種ignorance 殘酷得令人髮指。



要說這種ignorance造就了什麼unexpected virtue(意外的美好),那就是導致主角瑞根的精神感受和話劇角色越來越相近,表演越來越精湛,最後獻出了一場靈肉合一的完美表演。

1.2.3 第三重 Ignorance ,瑞根的解脫

本想靠自殺擺脫一切束縛,靠完美的表演實現自己的藝術理想和觀眾讚美的高度統一。瑞根重新獲得了無與倫比的關注和聲望。

然而,世人對他的「ignorance」如此結束了嗎?並沒有。瑞根剛剛醒來,他的製片人就趕過來告訴他好消息——他重新成為了報紙頭條,man of the hour。接下來製片人說出了本該讓人更為恐懼(其實讓人更冷靜和堅定)的預言:



這齣戲(永遠無法擺脫的 Ignorance ,對戲劇的真愛永遠被社會的功利心所蒙蔽,不被人認識到)將一次又一次地上演,要一直演下去,在倫敦演,在巴黎演……


瑞根最大的希望是讓人們看見真正的他,對表演藝術極致追求的他,而不是那個浮誇的漫畫形象「bird man」。為此他不惜用真槍表演,進行了一場失敗的自殺。而嘲諷到極致的現實是——最渴望擺脫bird man身份的瑞根,現在不僅身份,連長相都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像bird man了。



整部電影一次又一次拷問瑞根對理想的真誠程度。而此時此刻是最終的考驗。瑞根付出了如此大的代價來拋開名利,追求理想;現在無與倫比的名利送到眼前了,代價是重新變回那個birdman,瑞根該如何選擇?

我們知道,瑞根選擇了打開窗戶,縱深一躍。

電影結尾,真正獲得解脫的瑞根,肉體墜落地上,而靈魂得到昇華(唯一結局,根本不是什麼開放式結局)。電影給出了魔幻現實主義的畫面,瑞根的女兒薩姆先是焦急地看著樓下,露出一線痛苦,又似乎看見了什麼,目光追蹤著它隨之升起,似乎聽見一聲鳥叫,薩姆沒有一絲悲傷,仰視天空衷心高興地微笑著。



這寓意薩姆終於體會到了瑞根的理想追求,見證了瑞根最後的靈魂昇華,為他終於獲得與鳥兒一般的自由而高興。


對大眾的ignorance,瑞根最終的回應也是ignorance——忽視別人對你的忽視,不受輿論和利益的束縛——於是瑞根不僅在表演上達到至臻的境界,他的靈魂也獲得了真正的昇華。這就是第二種「unexpected virtue」,捨身取義。

類似的涵義,類似的精神,在電影裡有若干次同義反覆:

1)片頭的字幕,也是片尾本該出現的字幕。它即是電影中話劇里點題的台詞,也是瑞根如伊卡洛斯一般隕落時,留下他所想為何的最後回答:

到這一步了,你是否已實現了你此生所求?——是的
然而你此生所求究竟為何?——能自稱被愛,能感受到被愛

2) 第一幕演出結束後,瑞根回到舞台,看到女兒薩姆給他送的花——「they didn't have whatever you wanted 」 ,「你真正所求之物並非他們所能給予」。




還有鏡子裡的話:「A thing is a thing,not what is said of that thing」——事物是事物本身,並非對事物的評價。



這個道理用中國哲學家莊子的話來說:「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教人們追求自己的誠心,而不要被輿論外物所左右。瑞根真正所求是對表演藝術的熱愛和欣賞,最終也完成了自己內心的實現。這一切都非輿論和讚美所能賦予

這種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 ,寄託了瑞根對愛與被愛的終極理解,最終與鳥人伊卡洛斯的命運相符合,三個主題融會貫通。

走到電影結尾,真正獲得解脫的瑞根,肉體墜落地上,而靈魂得到昇華(唯一結局,根本不是什麼開放式結局)。電影給出了魔幻現實主義的畫面,瑞根的女兒薩姆先是焦急地看著樓下,露出一線痛苦,又似乎看見了什麼,目光追蹤著它隨之升起,似乎聽見一聲鳥叫,薩姆沒有一絲悲傷,仰視天空衷心高興地微笑著。


這寓意薩姆終於體會到了瑞根的理想追求,見證了瑞根最後的靈魂昇華,為他終於獲得與鳥兒一般的自由而高興。

當我們作為觀眾,明白了電影的主旨之後,才能感受到擺脫社會束縛的「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鳥人》這部電影給予的體驗,讓我想起了觀看《GATTAGA》,《陽光小美女》,《21克》時內心的震撼。


1.3.3 第三重ignorance,電影觀眾因為偏見而導致的盲目

這部電影圍繞著戲中戲——一場百老匯話劇而展開。我個人管這類電影叫鏡子戲。導演試圖把螢幕變成一面鏡子,讓觀眾,讓媒體,讓影評人從電影裡看到自己,同時又意識不到那就是現實中的自己。(最近有一名中國導演也在他電影裡拍了類似的鏡子戲——姜文的《一步之遙》,他在電影中塑造了代表媒體和輿論的王天王,以及只想「槍斃馬走日」的民粹式輿論。然後他再用這些場景批評現實中看不懂《一步之遙》的觀眾。)

前面說過了,在《鳥人》的電影裡,所有的看客,無論同事、觀眾、影評人還是媒體,都沒意識到瑞根對表演真正的熱愛。為什麼都意識不到呢?因為他們都沉淪於商品經濟決定的價值法則中,無論是順從還是反抗,雙眼都被功利所蒙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有趣的是,《鳥人》電影用巧妙的敘事手法,把真正的主題涵蓋起來(不斷打斷瑞根,讓他無法解釋他的真心所想),而把偏見借主要角色之口呈現出來。螢幕外的觀眾很自然地就接受了一切偏見,從而難以看懂這部謳歌理想的電影。

電影之外的觀眾,「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和電影裡的觀眾給出了一模一樣的「ignorance」。

這種ignorance造就了極強的扭曲力場,把現實扭曲得和電影中的世界一樣戲劇性,一樣可笑。


可笑在什麼地方呢?可笑在大量的影評人介紹這部電影時說:「男主角曾出演蝙蝠俠1,2,卻辭演了3,從此演藝之路一蹶不振。《鳥人》這部電影的成功讓他重新打開局面」

或說「這是一部講述中年危機的電影,男主角人是一名過氣的好萊塢明星,人到中年遇到事業的挫折,家庭的分崩離析,他渴望通過舞台劇的成功重新挽回一切」……


與電影中的公眾對主角瑞根的猜測如出一轍,現實世界的公眾也沒有看到瑞根(和演員們)身上理想主義的光彩,卻都把他看作一個商品經濟主宰之下的娛樂圈(juan)中的一名loser。現實世界的公眾也看不到這部劇對人類「理想」和「真愛」的探討,而是把它當成講述中年危機的作品。例如百度百科的簡介:



導演沒有指揮現實世界的觀眾,而現實世界的觀眾就和電影中的公眾一樣跳起滑稽舞來,反反覆覆表演著對電影主題的「ignorance」(忽視和偏見)。這種ignorance不僅造就了觀眾奇妙的觀影體驗,更造就了現實與電影高度吻合的諷刺景觀,也是「ignorance」帶來的「unexpected virtue」奇景之一


2. 電影中魔幻現實主義手法的部份賞析

2.1 鳥人隱喻和隕落的流星

前面系統地談過了,這裡再提一提。birdman 在電影中有兩面,一面是追求理想而隕落的伊卡洛斯,一面是商品經濟打造出來的超級英雄幻象,同時也像徵著與瑞根的理想劇烈衝突的虛榮心。



隕落的伊卡洛斯,在電影的開頭和結尾都有出現。開頭是那燃燒的雙翼,結尾則是瑞根在舞台上開槍自殺後,伴隨著鼓點穿越城市天空的那顆流星


2.2 自殺和水母隱喻

電影中出現了四個自殺。首先當然是戲中戲裡的丈夫開槍自殺,然而失敗了(槍打偏了);然後是瑞根向前妻傾吐離婚紀念日後的自殺(失敗了,因為被水母蟄疼了);然後是瑞根在公演舞台上的自殺(和劇中人一樣,打偏了,打飛了鼻子);最後是瑞根從醫院窗戶縱深一躍。

片頭和片尾處都出現了海邊的水母。這個場景意味著什麼呢?

這個隱喻也特別有意思,不過上文沒機會好好探討。它講的恰是人類的理想和本能的鬥爭。人們常常嘲笑一個自殺失敗的人,死都不怕,居然怕××云云。其實這就是事實,無論是上至追求理想,還是下至結束生命,人都還要和本能做鬥爭。慾望的本能阻礙人成功,求生的本能甚至阻礙人死亡。戰勝本能都是需要勇氣的。

我認為水母隱喻的是渴望被愛的本能。瑞根去海邊自殺,因為水母蟄得太疼逃上了岸。而瑞根為何總不能從世人的ignorance中解脫出來呢?因為即便世人總是忽視他的追求和努力,但他仍然對被人愛(belove)一事戀戀不捨。無論是離開舞台還是結束生命,那種無人關懷的深邃的孤獨感,都是阻礙瑞根採取行動的劇痛。



這種劇痛讓瑞根無法放棄他的演藝夢想,讓他選擇排演話劇《當我們提到愛時究竟在言說什麼》,做自我救贖的最後一搏。


此外,導演似乎特別喜歡通過自殺來救贖靈魂的題材,而又特別喜歡用「水母」這個元素。在導演的作品《21克》中,威爾史密斯結束生命也是用的水母。這個我就不明白原因了。

2.3 長鏡頭

首先讓這部電影出風頭的是它出類拔萃的長鏡頭。一些人說拍這些長鏡頭就是為了炫技,沒有別的價值。

我個人認為,對這部電影而言,長鏡頭是必須的。它講述故事的背景,是在百老匯上演的一場話劇,通過話劇來表現這些演員對藝術理想的追求,以及對商業垃圾文化的唾棄。如果這部戲還是靠鏡頭剪輯拼貼而成的,本身達不到百老匯的高度,那它就首該罵的就是自己了。

我們想像舞台劇的兩個特點,首先分為若干幕,每一幕都要求演員一氣呵成;然後,每一幕之內的時間和空間感都是連續穩定的,只在轉場時大幅跳躍。

鳥人的敘事結構正是刻意模仿話劇的,每一個長鏡頭就是一幕。每一幕裡沒有任何慢鏡頭、快鏡頭,沒有剪切和跳躍,沒有閃回……而是連續和穩定。轉場時則刻意保持空間的連續性,忽略時間的連續性,只追求戲劇衝突的貫通延續。



由此看來,《鳥人》必須用長鏡頭,而且只能用長鏡頭,這時最合適的電影語言。更何況它讓演員把難度極高的演技飆到極致,間不容髮,精彩絕倫,已經趕上甚至超過了百老匯的舞台劇水準。


2.4 為何要用跟隨和旋轉鏡頭


瑞根其實患有抑鬱症,時時刻刻被焦慮所折磨。因而電影反覆使用這兩種語言——角色有大量的移動,每個強烈的情緒表達都要移動到某一個固定的場景(休息室,咖啡廳,舞台),而過度性的情緒交流則意味著不停走動。

一旦走動時,就用跟隨鏡頭,給觀眾灌輸大量嘈雜而無意義的場景資訊;角色靜止時,鏡頭就圍繞他們不斷地旋轉,永遠無法很好地整理眼前的資訊。

這是導演刻意塑造出一種注意力無法集中的體驗。把瑞根心中的焦慮映射到觀眾心中。觀眾若不能理解電影的劇情,只會在這種鏡頭語言下感到煩躁和暈眩。


觀眾若能理解電影的劇情,則這些鏡頭也有陳釀一般的美味,值得細細品嚐。鏡頭語言創造了大量視覺和聽覺的噪音,麻痹我們的感官,一旦鏡頭突然停下來,此時聚焦的人物和事件就會顯得特別突出,好似萬籟俱寂中的一聲驚鴻。

2.5 為何要用永不休止的鼓點做背景音樂

鼓點的作用和鏡頭類似,都是營造一種煩躁不安的情緒氛圍,將主角瑞根等人的心境映射到我們觀眾身上。

瑞根劇場附近就有一個街頭藝人無休止地敲著鼓。背景音樂的鼓聲同時也是瑞根腦海中的幻聽,反映出瑞根慢性焦慮的心境。每個人都有的幻聽。我們常常走在路上,腦海里卻在反覆播放著某個旋律。哪一個旋律會在腦海中自動播放,與我們的心境是緊密相關的。這也是影視藝術使用背景音樂的原因。

當內心衝突特別劇烈時,背景的鼓點就由一個人的鼓變成了街頭一群人的鼓聲(瑞根穿越時代廣場處出現過,也在瑞根舞台上自殺時出現了)



為何瑞根最後一次拿著真槍走上公演舞台時,過道里出現了那個敲鼓的藝人呢?這是魔幻現實主義的常見手法。瑞根當時的心境是過平靜,就像超過沸點而沒有沸騰的水一樣,等待著瞬間爆炸。這種精神狀態下,所有的人都會產生所想即所見(例如幻聽,幻視)的錯覺,若真若幻。所以敲鼓藝人出現的那一瞬間是給我們呈現瑞根的腦海感受

2.6 超能力隱喻


這部電影一開始就出現了超能力,而且貫穿始終。每個超能力場景都是符合瑞根主觀想像中的世界,直到後來兩幕才用第三人的視角看到了真相(瑞根是自己在砸休息間,他是坐計程車回到劇場的)。

為什麼要渲染超能力呢?我想,大概有四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導演有意塑造的Ignorance。因為超能力是爆米花電影最常見,已經商標化的元素。引入這個元素,能很好的誘導觀眾在心中建立起「超級英雄電影」的預設,從而和電影中那些誤解瑞根的公眾一樣,被遮住雙眼,看不見瑞根理想主義者的真相。這是導演用的詭計。

第二個原因,瑞根一直在遭受抑鬱症的折磨。他有鼓點的幻聽,有birdman的人格分裂,時時刻刻被壓抑中的焦慮環繞著。超能力是他情緒爆發時的腦補,也是一種幻覺。這種幻覺在成年人中是精神病發作,在小孩中則非常常見(做手勢想像自己能發出衝擊波)

第三個原因,超能力的幻覺,隱喻了商業文化垃圾的那種自欺欺人和自大狂。它與birdman同時出現,反映的正是超級英雄電影裡最常見的現象,讓一個虛擬英雄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無數成年人去排隊付錢觀看,這不本身就是一種群體精神病嗎?

第四個原因,對主角虛榮心的魔幻主義表現手法。中國語言評價那些虛榮性爆棚的人,說他們「飄飄然」了,正是描述膨脹的虛榮心和自負帶來的一種虛假體驗,讓人感到自己無所不能,能飛起來,能意念摧毀事物。電影語言把這種虛榮心的體驗物化,就成了擁有超能力的精神病幻覺。




2.6 各種魔幻現實主義手法小結


藉助《鳥人》這部電影,我們能很好地了解了解魔幻現實主義電影的表現手法。最本質的一條,電影只能給觀眾呈現客觀世界(視覺,聽覺),而魔幻現實主義則要用客觀的元素去描述人的主觀世界。

簡單來說,無非是將人類只在腦海中才能體驗到的情緒、感覺和想像,物化成電影中可以看到的畫面和聽到的聲音。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隱喻。把一個感性的認識,比如伊卡洛斯或超級英雄式的垃圾電影,物化成一個birdman的形象。

然後是鏡頭語言和背景音樂。焦慮是瑞根的主要體驗,於是電影就讓我們看到不停旋轉的鏡頭,聽到永不停歇的鼓點。當瑞根的情緒爆發時,我們聽到birdman對他說話,看到他用超能力移動砸碎物品,甚至在過道里看見本不該存在的擊鼓藝人。這些幻覺被物化了擺在我們面前。

電影中魔幻的轉場也是一個例子。前一秒蘿拉才抽了瑞根一個巴掌,後一秒蘿拉已經帶著魅惑的微笑走上了預演的舞台。這種轉場割裂了觀眾對客觀世界中時間連續性的認知,是為了在兩個場景切換中確保角色心境的連貫性。

我個人認為,導演的魔幻現實主義功力,比我們的姜文更強一些。姜文能把視聽效果做的更好,關鍵場景的意境也不輸於人(一步之遙的書房回憶);但要在一部電影中反覆創造出這些意境,《鳥人》的導演更加隨心所欲。

3 電影對現實的批判


《鳥人》這部電影有大量對現實的批判,也非常犀利。但我個人認為,這部電影在批判的背後,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歌頌理想,可惜很多觀眾和影評人反而只注意到了那些批判。因此批判一節,這裡不具體分析,只是簡單列一列,當補個漏。

批判商品經濟唯利是圖對文化和藝術的摧殘
批判好萊塢的演員們(瑞根和狄金森的酒吧對話)
直接批判超級英雄電影
批判那些演技派演員也投身垃圾文化掙錢
批判功利價值觀取代了藝術和理想的價值觀
批判冷漠的大眾只在意利益和知名度(尤其是對病毒視訊的追捧),喪失了向藝術學習的虔誠




全文完。篇幅太大,請見諒。另外並非專業寫作,只是隨心所欲,難免有大量囉嗦和重複,也請見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