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蝙蝠俠--Batman

蝙蝠侠/蝙蝠侠

7.5 / 405,110人    126分鐘

導演: 提姆波頓
編劇: Bob Kane 山姆漢
演員: 米高基頓 傑克尼柯遜 金貝辛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亦樹

2015-03-04 13:14:45

黑暗裡的光明


 在美國這樣一個從不缺乏英雄的國度,民眾們渴求且相信果敢的個人主義能夠主導整個社會的進程,而這些潛在特質成為一種有跡可循的線索存留在日常生活的片段里,在這之中深具美國特色的超級英雄漫畫,是為解讀這一立面最言之有理的依據。當超人出現在《動作漫畫》(Action Comics)的一年後,蝙蝠俠便在1939年5月的《偵探漫畫》(Detective Comics)第27期中首次登場,這比蜘蛛人早了23年。不同於超人光明周正的形象,蝙蝠俠的誕生混雜著與生俱來的黑暗氣質,連同那些充滿神秘感的故事,吸引了一大批擁躉的追捧。從蝙蝠俠問世至今,其標誌性的形象和故事,便不斷出現在漫畫、電視、遊戲以及電影等各個媒介里,衍生的周邊與玩具產業更是不計其數,事實上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裡,蝙蝠俠連同其他一些家喻戶曉得漫畫形象,經由方方面面的渠道傳播、擴大之後,已成為美國夢的另一種詮釋。這種能量延伸到人們視線所及之處,無時無刻不受到這些虛構英雄們的輻射,就連2008年來中國參加奧運會開幕式的小布希總統,下飛機後的第一句話問的是「你看了蝙蝠俠了嗎?」,結果弄得接待人員一時摸不著頭腦。通過這件事可以判斷,美國官方甚至已經將蝙蝠俠作品看作是一種獨特的文化輸出,當然之所以能造成這樣的原因,和2008年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執導的[蝙蝠俠:俠影之謎],在全球範圍內造成的轟動效果不無關係。

可是從另一方面來講,以蝙蝠俠為代表的超級英雄不再是屬於漫畫裡的角色,因為在資訊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通過各種手段將他們包裝成全方位立體的英雄,如今的超級英雄不單純是幾十年前只靠拳頭、單憑打殺就能夠受到人們歡迎,我們了解並且真實地看到,英雄們的個性更為複雜,面對的敵人更為叵測,身處的環境更為艱難,而這些則統統比不上在遠遠望著他們的觀眾挑剔的眼光,因為觀眾才是這些超級英雄們最難弄的對手,這其中當然包括風頭正勁的蝙蝠俠。


漫畫時代

       蝙蝠俠和另一個著名的超級英雄師出同門,兩者皆是DC漫畫公司的旗下的經典人物,雖然兩人在漫畫故事結為聯盟、時有交集,但蝙蝠俠與超人在漫畫迷心中的地位與人氣一直難相伯仲。事實上,蝙蝠俠在超人問世後的翌年登場,源於超人在《動作漫畫》中取得成功後,全國出版社(National Publication,DC漫畫前身)開始尋求更多超級英雄漫畫作品的出版,當時漫畫部的編輯鮑勃·凱恩著手創作一個全新的超級英雄;他賦予了這個英雄全罩式的頭套和翅膀般的披風,凱恩的一位合作夥伴比爾·芬格回憶道:「有一個人物的構想名為「蝙蝠俠」,他想要我看看他的設計圖。我到了肯恩家中,他畫了一個外型非常類似超人的人物,我記得是穿著有點…類似紅色的緊身裝,還有靴子…沒有手套,沒有護腕…戴著一個小型眼罩,藉著繩索擺盪。他有兩個突出的硬式翅膀,看起來像是蝙蝠的翅膀。在人物的下方則是一個大標誌…蝙蝠俠。」在蝙蝠俠的創造之初,人物的個性、歷史,視覺設計及裝備等許多靈感都源自與20世紀30年代的大眾文化,蝙蝠俠的面具造型來源於1920年的電影[佐羅的面具],在人物設定方面他們把蝙蝠俠定位於類似偵探與科學家結合的角色,包括福爾摩斯等都給蝙蝠俠的創造提供過靈感,1939年11月《偵探漫畫》揭示了蝙蝠俠的來歷。蝙蝠俠漫畫版的作者非常多,可能是漫畫界裡最為複雜的問題之一,當時鮑勃·凱恩放棄蝙蝠俠的擁有權,繼而得到補償金和在每本蝙蝠俠漫畫上強制署名的權力,這一慣例直到上世紀60年代中期才終止,變成每個故事的真正編劇和畫家名字。

超級英雄漫畫在經過上世紀40年代的就黃金時代後,從50年代開始步入衰弱期,可是蝙蝠俠是漫畫銷售量低落時幾個仍然持續出現的超級英雄之一。在1952年6月第76期《超人》「世上最強組合」(The Mightiest Team in the World)的故事中,蝙蝠俠首次與超人搭檔合作,並且兩人互相發現了對方的真實身份。結果故事出版後火爆異常,兩位英雄人物合作的故事就此開始連載,兩位人物的搭檔組合是在漫畫產業蕭條時期中少見的財務成功,搭檔的連載故事一直持續至1986該系列漫畫休刊為止。蝙蝠俠早期鐵血硬漢的描繪在1940年偵探漫畫38期中因蝙蝠俠的小男孩助手羅賓的出現而開始軟化。羅賓是因為芬格的建議而設計出來的,他認為蝙蝠俠需要一個類似福爾摩斯小說中華生的角色讓他可以對談。雖然凱恩比較喜愛獨行的蝙蝠俠,但是羅賓的出現讓漫畫銷售量幾乎成長了兩倍,連帶的引領了漫畫人物「少年助手」的風潮。60年代後,蝙蝠俠系列漫畫的銷量急劇下滑,DC公司甚至想將蝙蝠俠漫畫全面休刊。

於是從《偵探漫畫#327》(1964年5月)開始,蝙蝠俠系列進行了更符合當今潮流的改造,故事回歸原本的偵探故事的走向,重新設計了蝙蝠俠的裝備,包括蝙蝠車以及蝙蝠衣,同時蝙蝠俠標誌下的黃色橢圓形首次出現。進入80年代後,法蘭克·米勒重振了蝙蝠俠的活力,在他筆下的短篇連載漫畫《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Batman: The Dark Knight Returns)講述了已年入50的蝙蝠俠復出再披戰袍的故事。《黑暗騎士歸來》造就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並從此成為漫畫歷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此係列故事讓蝙蝠俠人氣的重新回升。新方向的成果之一是在蝙蝠俠404期到407期連載的「第一年(Year One)」的故事線,在此故事中法蘭克·米勒與畫家大衛·馬索伽利合作為蝙蝠俠這個人物的起源做了重新的設定。後來的《蝙蝠俠:死亡玩笑》(Batman: The Killing Joke)承續了前者的黑暗風格,故事中小丑為了逼瘋戈登局長,將他的女兒芭芭拉·戈登雙腿弄殘,還綁架了戈登本人,並折磨他的精神與肉體。這些故事與其他同類型的作品主題晦暗且風格成熟,將超級英雄漫畫的形象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階段,不僅僅是面對青少年而已。從1954年到2007年, 蝙蝠俠系列漫畫總共出版了670冊,其中以全新蝙蝠俠為主角的漫畫系列《蝙蝠俠:黑暗騎士傳奇》(Legend of Dark Knight)創刊號甚至賣出近一百萬冊,將蝙蝠俠系列從問世至今帶入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蝙蝠俠漫畫年表

       哥譚市最富有的韋恩一家看完電影[佐羅]後,途經一條小巷時遭遇搶劫,韋恩夫婦在小布魯斯的面前被槍殺,從此那條巷子得名「謀殺小徑」。與此同時,少女賽麗娜·凱勒的母親自殺,而父親沉溺於酒精中不久後過世。父母去世十年後,心灰意冷的布魯斯·韋恩開始遊歷世界,困難和歷練讓他迅速地成長,直到變身黑暗騎士的那一天。

第1年
        布魯斯·韋恩回到哥譚市,開始穿起蝙蝠衣打擊犯罪。詹姆斯·戈登調到哥譚市擔任副警長,這是一名失業的喜劇演員打劫了化工廠,蝙蝠俠及時趕到,結果前者跌入化學池裡,遭致毀容,而後精神錯亂,他就是日後蝙蝠俠最厲害的對手小丑。另外賽麗娜·凱勒化身貓女,成為蝙蝠俠另一個頭疼的對象。

第2年
        馬戲團的空中飛人「飛翔的格雷森」一家被罪犯殺害,只有小兒子迪克倖免,布魯斯·韋恩成為迪克的監護人。戈登由副警長升為警長。地方檢察官哈維·登特遭到毀容,成為雙面人。

第3年
       受訓後的迪克正式成為蝙蝠俠的搭檔羅賓。布魯斯·韋恩與影子同盟領袖讓·薩拉格爾的女兒塔利安相識,讓·薩拉格爾策劃綁架了羅賓,以此用來考驗蝙蝠俠是否有成為他繼承人的資格。

第4年
       羅賓同其它、超級英雄們的助手,神奇女孩、小閃電、水行俠等,組成少年英雄組織「少年泰坦」,並由羅賓擔任領袖。

第5年
       戈登的女兒,芭芭拉.戈登自作主張的成為蝙蝠女。羅賓成為重組後「新少年泰坦」的領袖。

第6年
       迪克·格雷森不再擔任蝙蝠俠的助手羅賓,後來他以「夜翼」的身份獨立。

第7年
       小丑襲擊了芭芭拉·戈登,導致她下肢殘廢不再擔任蝙蝠女,後來成為電腦專家。街頭流浪兒傑森·陶德被布魯斯·韋恩收養,成為第二代羅賓。陶德在前往中東尋找親生母親的途中,被小丑折磨後炸死。隨著二代羅賓的死亡,蝙蝠俠系列的劇情逐漸走向灰暗。

第8年
       中學教師海蓮娜·波特萊尼成為女英雄女獵手,她曾一度被蝙蝠俠懷疑,後因出色的表現被重新重視。

第9年
       蝙蝠俠因為傑森·陶德的意外性情變得愈發暴力。少年提姆·德瑞克發現蝙蝠俠和夜翼的真實身份,繼而成為第三任羅賓,被蝙蝠俠收為養子。

第10年
        讓·保羅接替父親成為死亡天使阿修羅,並救了布魯斯·韋恩一命。生化人貝恩預備奪取哥譚市地下勢力的控制權,蝙蝠俠最終沒能逃脫他的陷阱,讓·保羅代替重傷的韋恩成為新蝙蝠俠。靠輪椅代步的韋恩堅持前去營救被綁架的羅賓父親和女醫生桑德拉,傷勢進一步惡化,老管家阿爾弗雷德不願看到主人自我毀滅,離開了布魯斯·韋恩。

第11年——
        迪克成為布魯德海文的一名警官。蝙蝠俠密謀對付美國正義聯盟(JLA)成員的檔案被讓.薩拉格爾竊取利用,正義聯盟開除了蝙蝠俠。讓·薩拉格爾的女兒塔利安為了蝙蝠俠同父親決裂。蝙蝠俠向正義聯盟成員公開身份,贏回了他們的信賴,重返正義聯盟。萊克斯·盧瑟當選美國總統,其原來的公司「萊克斯企業」交給塔利安經營。 戈登遭到槍擊,宣佈退休。


5 6 7 8 9 10版
影像時代
       從上世紀60年代肇始,蝙蝠俠系列漫畫的銷量日漸衰退,紙上繪畫的表現形式某種程度上講侷限了該系列的擴展,意識到這一點內因,蝙蝠俠開始向電視電影的範圍演進。1966年電視系列劇《蝙蝠俠》正式開播,這是有史以來第一部真人版蝙蝠俠劇集,劇中囊括了小丑、貓女、羅賓等熟悉的漫畫人物,還帶回了蝙蝠俠的老管家阿爾弗雷多。雖然以現在的眼光看來,這部真人版電視劇的角色造型頗為老土,蝙蝠俠的頭盔也完全沒有現在的考究,但是這部劇集卻對日後蝙蝠俠系列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電視劇的播出成功連帶提升了蝙蝠俠漫畫的銷售量,該系列漫畫的發行量在當時逼近了90萬份,一度挽回了之前低迷灰暗的頹勢。除了商業上的考量,電視劇的播出對蝙蝠俠的風格走向,同樣也造成了潛移默化的改變,例如電視劇中被重新演繹誇張滑稽的路數帶入到了日後漫畫創作中,電視劇作為在當時一種新穎的表達手段,很長一段時間裡顛覆了人們的看法,以致於到頭來反而影響到原著漫畫的進程。雖然電視劇的開播一度引起熱潮,但終究過於滑稽誇張的風格還是難已經得住考驗,故而電視劇《蝙蝠俠》在1968年被宣告停播,繼而造成了蝙蝠俠漫畫再次人氣頓失。那會兒食人蝙蝠俠漫畫的編輯茱歷亞書華茲說:「當電視系列劇成功時,我被要求漫畫也必須走誇張滑稽的風格;當電視劇不再受歡迎時,漫畫也理所當然的難逃同樣的命運。」但是國外的鐵桿漫畫迷來說,這版電視劇的《蝙蝠俠》才是最棒的。


        經過的電視劇時代的起落之後,蝙蝠俠系列的發展開始呈現出另一種轉變。1969年,編劇丹尼斯·歐尼爾與畫家尼爾·亞當斯希望將蝙蝠俠與60年代電視劇里誇張滑稽風格的詮釋作明顯的區分,讓蝙蝠俠脫離被人們原本誤讀的風格走向,重新讓他回歸到暗夜中騎士的本源。這一契機對作品的整體發展來說是一次轉折性的節點,也是將一切返回到最純粹的出發點,創作者們甚至到DC漫畫公司的圖書館參考了很多早期的故事,試著找回鮑勃·凱恩與比爾·芬格當初想要塑造的風格,「我們回歸到較冷酷、較黑暗的蝙蝠俠,我認為這就是為什麼這些漫畫受歡迎的原因……即使直到今天我們仍繼續採用歐尼爾筆下有著飄逸長披風與修長尖耳的蝙蝠俠。

」儘管歐尼爾與亞當斯的作品受到漫畫迷們的追捧,但是如潮的好評仍無法挽救持續下跌的銷售量,蝙蝠俠漫畫的銷售量在1970年到1980年的十年間不停的下滑,在1985年跌至史上最低點。就在人們紛紛覺得蝙蝠俠系列已經黯淡無光,難見天日的時候,由蒂姆·波頓執導的[蝙蝠俠],於1989年的春夏之交橫空出世,這是真正意義上蝙蝠俠系列的第一部電影作品,來的猝不及防又恰到其時。[蝙蝠俠]參照1986年法蘭克·米勒的短篇漫畫集《蝙蝠俠:黑騎士歸來》為藍本,在敘事風格上拋棄了60以來誇張滑稽的喜劇演繹,轉而回到40年代時期超級英雄電影的黑色風格之中,蒂姆·波頓嘗試儘可能在電影裡保留原著的精髓,讓蝙蝠俠的重新回到現實主義的框架里,而不再大眾茶餘飯後的娛樂對象而已。在場景的表現上,電影裡的哥譚市彷彿是紐約城的投射,巨大凋敝的建築物如同這座腐爛城市的紀念碑,混亂無序的糾葛蔓延市井的暗角,似乎這個城市從來都需要一個英雄,來講淪喪的觀念重新拉回正常的秩序里。這是蒂姆·波頓提供給觀者最直接的感受,一副巨大的業障壓迫戲裡戲外的人們,電影裡展現出的黑暗陰沉的感覺讓人過目難忘,無處不彰顯著冷酷的寫實風格,在這之中波頓賦予了蝙蝠俠兩種耐人尋味的特質——黑暗與光明的對峙,這個第一次有人嘗試在蝙蝠俠的故事裡,加入深刻獨樹的核心,而這份思考的核心所提供的作用力,源源不斷影響著蝙蝠俠後來的創作者們,直到今日。誰想料到那部僅用12周便拍完的[蝙蝠俠]能以3500萬美元的成本狂賺4.1億,如此驚人的票房成績讓續集的計劃箭在弦上。在90年代是蒂姆·波頓將蝙蝠俠系列的標準拉升到一定的境界,[蝙蝠俠]以及後來的續集被不可避免的打上哥德陰鬱的風格,事實上在這種基調定位在革新開明的同時也在某種意義上給後來的創作者設置難以僭越的屏障。有意思的是,在蒂姆·波頓掌鏡的兩部[蝙蝠俠]中,配角出彩的表現很大程度上奪掉了麥可·基頓的風頭,而這種傳統卻意外地延續到後來的蝙蝠俠作品,耐人尋味。

       1995年蒂姆·波頓的接力棒落到了喬·舒馬赫手上,原因在於華納公司認為前兩部[蝙蝠俠]的風格過於陰鬱晦澀,一定程度上妨礙了獲得更多票房的可能性,於是蝙蝠俠系列的第三部被寄希望好看娛樂的通俗電影,這種越發靠近主流的做法,讓[永遠的蝙蝠俠]風格與前作大相逕庭,在第三部中蒂姆·波頓只掛名製作人,其他全權由喬·舒馬赫主導,後者覺得新的蝙蝠俠系列影片需要一種力量,而藝術指導芭芭拉·凌恰恰可以對此加以掌控,舒馬赫認為[永遠的蝙蝠俠]的美術設計與以往的蝙蝠俠電影毫無關聯,而是從40年代至50年代初的蝙蝠俠漫畫書中汲取靈感,並將30年代的紐約建築和現代東京融為一體,以大量雕像和霓虹燈賦予城市以個性,影片的格局從寫實陰鬱轉變成了誇張幽默。

事實上風格巨變後的第三部依舊取得了很好的票房佳績,全明星陣容創下首週末票房5270萬影史的紀錄,斂財之力絲毫不輸前者。如果說[永遠的蝙蝠俠]的成績是因為觀眾覺得有新鮮感的話,那麼同一件事情重複兩遍就是一樁很危險的事情,在這樣的情況下,華納追拍了第四部蝙蝠俠電影,仍然由喬·舒馬赫掌鏡,導演說:「當華納兄弟公司提出想讓我再執導一部蝙蝠俠電影時,我立即致電給藝術指導芭芭拉·凌徵求意見,她認為[永遠的蝙蝠俠]只是淺嘗輒止,而我也深有同感,既然觀眾都對片中的幽默、色彩和動作情有獨鐘,那麼我們完全可以在續集中更進一步。」結果這樣樂觀的估計卻超乎了喬·舒馬赫的預料,就這樣[蝙蝠俠與羅賓]拍馬趕上。編劇高斯曼說:「從本質上講,蝙蝠俠的故事有關我們如何面對痛失親人的創傷,我認為這就是鮑勃·凱恩創造蝙蝠俠的起點,所以隨之展開的故事都應該根植於真情實感,可反覆講述同一個悲傷故事著實難為,特別是蝙蝠俠電影,因為這位超級英雄的背景幾乎任人皆知,所以在[蝙蝠俠與羅賓]中,我們刻意忽略了蝙蝠俠過去的傷痛,而是更多的著墨於他當下的危機。」的確,[蝙蝠俠與羅賓]的危機著眼於當下,甚至危及到了電影本身,上映一片倒的惡評聲讓之前所有的讚譽都銷聲匿跡,[蝙蝠俠與羅賓] 在《娛樂週刊》評選的「影史25部最差續集電影」榜單中名列第五,結果華納只好草草結束這個系列的拍片計劃。從蒂姆·波頓開創了蝙蝠俠的大片時代到喬·舒馬赫接手後的告一段落,蝙蝠俠由盛到衰又歷經了一個時代的洗禮,那是90年代中超級英雄大片最輝煌的時刻,這一切直到克里斯多福·諾蘭開創後蝙蝠俠時代,才將老調重談的故事拔高到了全新的層面。


副稿:主要對手
小丑Joker
首秀:1940年春《Batman#1》
飾演者:傑克·尼科爾森(1989年[蝙蝠俠]) 希斯·萊傑(2008年[黑暗騎士])

       就像所有主旋律故事裡,英雄都會有個命中注定的宿敵,小丑可算得上是蝙蝠俠一生的對手。小丑這一角色原本由傑瑞·羅賓遜、比爾·芬格和鮑勃·肯恩共同創造,在漫畫原著里小丑本來是一位喜劇演員,就在妻子臨產之際丟了工作,無奈之下小丑偷襲化學工廠,結果遭到蝙蝠俠阻止,不幸跌入了化學藥池,從此頭髮變成成了綠色,臉上則永遠凝固著悲哀的笑容。毀容的痛苦和妻子的過世讓小丑失去了最後的心智,從此他把蝙蝠俠視為最大的敵人,永遠站到了正義的對立面。電影裡對於小醜的來歷,1998年[蝙蝠俠]大抵參照了漫畫裡的故事,小丑因為跌入化學池毀容而遷恨蝙蝠俠。而在2008年[黑暗騎士],小醜的來歷則變得撲朔迷離,電影裡小丑兩次講到自己的臉上疤痕的原委,第一次他說自己父親是個酒鬼,一次喝醉酒暴打他母親,他蹲在一旁哭,然後父親抓著他在臉上劃了兩刀,笑臉的形狀讓他永遠保持笑的樣子。第二次小醜的解釋則不一樣,因為妻子整容失敗,無法面對現實,小丑為了平復妻子心情,便用刀在自己臉上劃了兩刀,結果妻子不能接受,最終離開了他。事實上,如果拋開漫畫的原稿我們無法釐清小丑之所以成為小醜的原因,但有一點可以肯縝密的思維和濃烈外顯的個性,讓小丑成為《蝙蝠俠》系列裡最具人格魅力的反派之一。

企鵝人Penguin 本名:奧斯瓦爾德·切斯特菲爾德·科波特
首秀:1941年12月《偵探漫畫#58》
飾演者:丹尼·德維托(1992年[蝙蝠俠歸來])

       在1992年的電影[蝙蝠俠歸來]里,企鵝人的來歷被設置成因為天生的畸形,一出生就被家人遺棄,後來漂流到下水道和一群馬戲團裡的企鵝一同長大的怪物,企鵝人性格上的扭曲被電影解讀成外因的作用,故而讓人覺得企鵝人彷彿是一個處於弱勢的反派人物。而在漫畫裡,企鵝人作為蝙蝠俠最早的敵人之一,是個刁鑽古怪的犯罪主腦,以鍾情鳥類和用雨傘為武器而出名。企鵝人是哥譚市冰山餐廳的老闆,他用這一身份來掩飾自己為地下世界洗錢的犯罪活動,儘管身材矮小,但他絕對是個詭計多端的敵人,他使用的雨傘中藏有各種各樣的致命武器和裝備,裡面裝置了火焰、毒氣甚至是細菌武器,詭異而戲劇性的裝備使得企鵝人可以用來攻擊或者逃跑。不可否認,企鵝人身上蔓延著一股誇張的美術風格,這使得此人物在上世紀40年代初登場時被認為只是個純粹搞笑的滑稽角色,但是企鵝人受歡迎的程度隨便時代的變遷而與日俱增,他逐漸轉變成一位智慧型罪犯,譬如注重服裝的整飭和禮儀上修飾,但這些仍舊掩蓋不了人物性格上的陰暗。在漫畫裡企鵝人出生於富裕家庭,但因為矮小肥胖,被人嘲笑排擠,企鵝人的綽號也是因此而來,過度的自卑讓其後來埋頭專研一些奇怪的東西,日後也作為了為非作歹的武器,而企鵝人雨傘不離身緣由竟是父親因為淋雨引起的肺炎過世,從此他歇斯底裡的母親強迫他出門一定要帶傘。

貓女Catwoman 本名:塞琳娜·凱爾
首秀:1940年春《蝙蝠俠#1》
飾演者:米歇爾·菲佛(1992年[蝙蝠俠歸來])哈莉·貝瑞(2004年[貓女])安妮·海瑟薇(2012年[黑暗騎士崛起])

       《蝙蝠俠》系列中最受歡迎的女性角色——貓女,首次登場於《蝙蝠俠》第一期(1940年春出版),在往後的幾十年里,貓女的角色衍生出很多不同的形象,甚至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獨立成刊,在專屬於貓女的系列漫畫裡,她被認為是「非正統女主角」,而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反派。事實上,在原先的《蝙蝠俠》漫畫裡,她是蝙蝠俠愛慕時間最久的角色,並被認為是蝙蝠俠的真愛之一,同時也是該系列漫畫中最受歡迎的女性角色。創造貓女的契機源於肯恩和芬格想讓《蝙蝠俠》漫畫帶有一種異性吸引力和出現一個類似於「女蝙蝠俠」的女性角色,於是貓女是在這個男性世界裡一個浪漫的角色,她不等同與小丑那種完全邪惡的設置,而她的界定模稜兩可,只是一個女性角色被放置男性漫畫裡解讀罷了。貓女本名塞琳娜·凱爾,在漫畫裡她原本是一個妓女,因為目睹了男友的犯罪過程,故而想從現狀中解脫出來,於是她開始學習防狼術和武術,她在泰德.格蘭特訓練下變得更強。但是到後來塞琳娜為了生計被迫偷盜,她穿上連身衣褲開始在黑夜裡穿行,這時的塞琳娜認為如果世界上有「蝙蝠」的話,那為什麼不可以沒有「貓」呢?於是貓女就這樣應運而生。在很多不同版本的漫畫裡,貓女的來歷和個性也有不同,但長時間以來人們最為熟悉的還是最初那位活躍在蝙蝠俠世界裡的女性角色。

雙面人Two-Face 本名:哈維·登特
首秀:1942年8月《偵探漫畫#66》
飾演者:湯米·李·瓊斯(1995年[永遠的蝙蝠俠]) 艾倫·艾克哈特(2008年[黑暗騎士])

       雙面人於1942年第一次登場,由鮑勃·肯恩創作,靈感來自於史蒂·文森的著名小說《變身博士》。雙面人原名哈維·登特,他從法律系畢業之後,成為高譚市最出名的年輕律師,後來更是成為地區檢察官,在此之後他與警長吉姆·戈登和蝙蝠俠一起組成高譚市打擊犯罪的鐵三角,哈維·登特代表著正義的象徵被喻為光明騎士,如果是蝙蝠俠是解決法律難以鞭及的暗角,那哈維·登特就是站在光明的立面以法律為手段懲戒罪犯。可是,這一股通力合作的正義力量,沒多久就遭遇了變故。在漫畫《蝙蝠俠:漫長的萬聖節》中,哈維在控告黑幫大佬馬隆尼的法庭上,被盛怒的馬隆尼潑了強酸,哈維的左臉遭到了毀容,從此痛苦與仇恨糾纏著哈維,連妻子也離他而去,原本前途光明的事業毀於一旦。在這種負面情緒的影響下,哈維心中顯現出一個邪惡的人格,他的雙重人格和外貌一樣充滿了矛盾性,於是他通過一枚1922年高譚市的紀念幣作為他行事判斷的依據,這時候的他儼然從哈維·登特變成了雙面人。雙面人認為這世界上沒有任何公平可言,只有他才是唯一的仲裁者,而他認定事物的兩面性,凡事都要擲硬幣作決定。字的一面他就說服自己停止濫殺,如果是劃痕的一面出現,他就將自己的犯罪合理化。

謎語人The Riddler 本名:艾德華·尼格瑪
首秀:1948年10月《偵探漫畫#140》
飾演者:金·凱瑞(1995年[永遠的蝙蝠俠])

       謎語人是蝙蝠俠敵人裡少有的高智商罪犯,在1995年[永遠的蝙蝠俠]里他被描述成天才發明家,並且任職於韋恩公司,因為自己獨樹一幟的發明得不到認可,於是決定以自己的方式顛覆整個世界。而在漫畫中,對於謎語人的內心刻畫更為細膩,故事裡愛德華從小生活在一個父愛缺失的環境裡,因為在他父親的準則里,撒謊是絕對不允許的行為,愛德華小時候撒謊的代價就是被關在小黑屋中,於是父親強制性的手段和飢餓黑暗,讓愛德華養成了一種強迫性的說真話的怪異性格。但他自己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強制過度的扭曲,因為直接造成的後果是,他認為這世界上有好人,但是他從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從不說謊的人,說謊是錯的,但是逼著一個人只說真話或許更是一件錯誤的事情。這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愛德華的人格,也造成了他日後變成謎語人的性格內因。謎語人通常在犯罪過程里留下謎題,留下線索,這是他對人們的挑戰,只要別人破解謎題就能揭發他的罪行。這種充滿不合理的矛盾性是謎語人最悲情的地方,他在享受犯罪的無所禁忌的同時,又因為強迫的真相癖,希望有人能破解他留下的謎題,這也是謎語人對於謎題解釋的核心。不管怎麼說,謎語人作為高智商罪犯讓《蝙蝠俠》漫畫的整體氛圍有了一些不一樣的調整,畢竟不是哪個反派都願意打打殺殺的。

急凍人Mr. Freeze 本名:維克多·弗萊斯
首秀:1959年2月《蝙蝠俠#121》
飾演者:阿諾·施瓦辛格(1997年[蝙蝠俠與羅賓])

       急凍人名叫維克多·弗萊斯,原來是位出色的低溫學家,致力於冰凍實驗的研究,為的是治癒她妻子身患的疾病,為了治療妻子他把她冰凍至暫停生命狀態,研究治療妻子的方法就是弗萊斯生活的全部。但是他的資助公司在一次實驗中意外切斷了電力,結果引發了一場事故,事故改變了弗萊斯的體質,讓他的身體變成了冷血性的冰凍體,體溫必須時刻保持零度,在正常的室溫里他就會死去。從此弗萊斯穿著保持體溫的盔甲,不斷探尋著將其愛妻復活的方法,可是近乎偏執的探索讓弗萊斯迷失了心智,走向犯罪的深淵。在1997年[蝙蝠俠與羅賓]中就出現過急凍人的角色,電影裡的急凍人性情暴躁,動不動就要冰封一切。其實在漫畫裡,急凍人是一個很有修養的科學家,利用冰凍技術只是他的手段,在原著中他甚至在面對蝙蝠俠時會和他宗教文化和哲學心理等話題,平時沉默的急凍人在蝙蝠俠面前就變得十分健談,依稀可見兩人英雄惜英雄的影子。其實,急凍人只不過是一個為愛而困的悲情男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於對妻子的愛,在他冰冷的表象下掩藏的是熾熱的真愛,而漫畫中以此著筆的切入點也這個反派人物有一種難能可貴的性情,只是在急凍人看來只有冰封才是唯一可能保持一個事物永恆不變的方式。

毒藤女Poison Ivy 本名:帕米拉·莉莉安·艾斯利
首秀:1966年6月《偵探漫畫#181》
飾演者:烏瑪·瑟曼(1997年[蝙蝠俠與羅賓])

        一次科學實驗的事故讓植物學家帕米拉·艾斯利被變異為一個人類與植物的混合體,她的全身的血液被葉綠素代替,並且讓她自身擁有了一種有毒接觸能力和一種外激素誘惑能力,由植物學家變成了毒藤女,同時她原本的身份讓其犯罪行為都帶有生態保護性質,而她漸漸地拋棄了人性的一面,越來越與自然世界融為一體。毒藤女堪稱蝙蝠俠里最邪惡狠毒的女性角色,雖然不擅長打鬥但是心計陰謀均屬一流,她擅長運用女性的手段來達到自身的目的。毒藤女首次登場於1966年,創造者是羅伯肯·辛格,服裝由卡米·凡特諾設計,而當時的造型一直沿用至今,幾乎未作更動。在毒藤女個人外傳的漫畫中,帕米拉本來是個熱愛花草的植物學系女大學生,在一次有毒植物研究中被教授傑生·伍德博士欺騙,參與了危險的人體實驗,結果帕米拉被注射了化學合成植物毒素。幸好毒素沒有令帕米拉死亡,反倒致使了她的細胞突變,讓她的身體可以散發毒素以及荷爾蒙激素,在電影裡毒藤女的雙唇是她致命的武器,能夠瓦解任何男人的防備。電影對於毒藤女描寫,除了參照她之後將陷害自己的博士殺死之外,幾乎就沒有情節的雷同,轉而另外開闢了新的故事脈絡,而在漫畫裡的心灰意冷的毒藤女到了一個無人島定居,結果有一天俄國軍方試射火神飛彈「普羅米修斯」將小島化為焦土,憤怒的毒藤女才回到哥譚市復仇。


羅賓Robin 本名:迪克·格雷森
首秀:1940年4月《偵探漫畫#38》
飾演者:麥可·高夫(1997年[蝙蝠俠與羅賓])

        羅賓的創作靈感來自於中世紀傳奇人物羅賓漢和美國紅胸知更鳥,以對應黑翼的蝙蝠俠,所詮釋出的俠義精神是為了讓蝙蝠俠的存在更有正面性。迪克·格雷森原來是馬戲團的空中飛人格雷森家族的小兒子,由於黑手黨首領想勒索馬戲團老闆,在繩索上動了手腳,結果導致表演中格雷森父母的死亡。成為孤兒的迪克,被當時在場的哥譚市有慈善之心的企業家布魯斯·韋恩收養,結果迪克意外發現布魯斯·韋恩的真實身份竟然是蝙蝠俠,於是韋恩教導他戰鬥和調查的技巧,還有嚴厲的體能訓練等,迪克最終成為了蝙蝠俠的助手——羅賓。迪克想在蝙蝠俠的幫助下,逮捕了殺害父母的仇人。對於這點來講實則兩人有共同的心結,父母都是在自己的眼前被殺害,因此蝙蝠俠對羅賓更有一種亦師亦友的情愫。在漫畫故事裡,羅賓不但是蝙蝠俠的助手,同時他也是超級英雄聯盟少年泰坦的創始人,上世紀80年代開始,羅賓獨立與蝙蝠俠系列開始在少年戰隊新傳的故事裡延續,於是為了讓迪克·格雷森的形象脫離蝙蝠俠的影子,將自立門戶成為一個獨立的英雄——夜翼,後者在經歷了所謂的披風爭奪戰後,正式繼承了早前犧牲了的蝙蝠俠的衣缽,成為二代蝙蝠俠。



後蝙蝠俠時代

       算上行將在今年七月上映的[黑暗騎士崛起],克里斯多福·諾蘭所呈現的「蝙蝠俠三部曲」終於將畫下圓滿的句號,人們甚至將以此為節點將歷史分為「前蝙蝠俠時代」與「後蝙蝠俠時代」,而對於後者來說諾蘭以一種致廣博而盡精微的水準,開闢了超級英雄電影前無古人的新座標。重啟蝙蝠俠系列的契機源於,2002年老對手驚奇公司用一部[蜘蛛人]在全球範圍內重新點燃超級英雄大片的熱度,一直按兵不動的DC公司也想在前景大熱的勢頭下分一杯羹,於是想到想到雪藏多年的蝙蝠俠系列是時候再重見天日,只是那時候誰都不曾料到因緣際會下的[蝙蝠俠]不但贏得票房口碑的雙豐收,甚至開創了超級英雄電影的新格局。

究竟是什麼樣的魔力讓人們近乎狂熱地給予[俠影之謎]及[黑暗騎士]趨之若鶩般的讚譽,IMDB上[黑暗騎士]一度在超越[教父]登上榜首的殊榮,累計的全球票房則超過了十億美金,在夢幻的成績後面,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用一系列縝密的邏輯架構起整個蝙蝠俠電影的新思路,在其意為前傳的[俠影之謎]里,電影脫離蒂姆·波頓和喬·舒馬赫留下的圭臬,將浮誇的英雄重新拉回到黑暗的現實主義里,在漫畫的框架下重新交代蝙蝠俠的前世今生。[俠影之謎]和之前的四集故事不同,它不著重於取材漫畫情節,而是獨闢蹊徑,將影片的落筆瞄準到蝙蝠俠起源的最初,[俠影之謎]與其是在講蝙蝠俠,不如說它是在講布魯斯·韋恩的故事,韋恩如何成長為蝙蝠俠的故事。原著漫畫裡對於布魯斯·韋恩的經歷只是蜻蜓點水,因為目睹父母被匪徒殺害,意志消沉的韋恩最終離開哥譚市,週遊世界研習武術與生存技能。而電影恰恰是以這一段故事為起筆,在遊歷的途中韋恩遇到杜卡德,這位神秘的忍術大師原型就是漫畫中影子聯盟的首領拉爾斯·艾爾·古爾,電影中他成為了韋恩的師父,鍛鍊他的功夫和意志,在此之後鳳凰涅槃的布魯斯·韋恩回到哥譚市,化身蝙蝠俠打擊城中的罪惡勢力。在這裡[俠影之謎]釐清了之前蝙蝠俠電影全都沒有交代過問題——關於動機的追溯,從動機切入等於回答了困擾人們的蝙蝠俠之所以為蝙蝠俠的原因,向來英雄的誕生也從來不是沒有理由的,這給人物的塑造注入了更多的現實性。

因為布魯斯·韋恩化身蝙蝠俠後,他實際上擁有了兩個截然不同的身份,白天他是家財萬貫的富家公子,到了他就變成懲制罪惡的黑暗騎士,身份的矛盾性讓這個人物不可避免的割裂。於是,當瑞秋看到青梅竹馬的玩伴布魯斯·韋恩竟變成了花天酒地的公子哥,她的失望溢於言表,韋恩要掩蓋事實,又竭力地想為自己辯護,這時瑞秋說的一句話,成為[俠影之謎]所要闡釋最主題性的內涵。「內心怎麼樣並不重要,重要的所作所為。」事實上這句台詞交代了整個故事的核心,這也是蝙蝠俠心理狀態的最好解讀。蝙蝠俠是一個有為主義者,作為哥譚市最富有的企業家,他大可以過著和那些有錢人一樣無憂無慮的日子,但是他選擇了做蝙蝠俠,選擇在每個夜晚以生命做賭注來換取正義的尚存。諾蘭將一個普通人塑造成英雄,又將一個英雄還原成了真實的人,人有七情六慾也會在面對抉擇時有難以判斷的痛苦,這些細節的抓取豐富了整個故事的血肉。在核心的基礎上[俠影之謎]更在拋出洞察人心的問題,在最後杜卡德和韋恩的對話裡,杜卡德以及影子聯盟要將哥譚市一舉摧毀,在他們看來每當人類的腐敗到達無可挽回的地步時,這種文明就該遭到毀滅。電影在這裡又拋出了一種邏輯,以影子聯盟的做法來看毀滅邪惡不失是一種重建正義的方法,但是用來毀滅的手段無外乎是暴力,這其實和蝙蝠俠所為沒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無論還是匪徒都是在以暴制暴而已,如同那句死三個人是事故,死一百萬人就是統計數字而已。所有的手段離不開一個暴力,蝙蝠俠和影子聯盟都是同一類人。

       這種假設到了第二部[黑暗騎士]中,變得更加地深刻。小丑出色的演繹是讓整部電影可以稱之為經典的原因所在,在漫畫裡小丑是蝙蝠俠一生的對手。而在電影中,小丑則足足搶走了英雄的風頭,因為他看起來更具戲劇性,小丑在他不可理喻的癲狂下有著常人難以理解邏輯,在他看來瘋狂就像地心引力,它欠缺的只是輕輕推一把。所以他的犯罪行為,不為了金錢和名利,他要的是推翻某種秩序,或者說是重建,只有當所有的道德秩序都被顛覆,那他所犯的罪惡就得到了證明,這種虛妄的證明就是小丑不斷作惡的動機和樂趣所在。如果說[俠影之謎]是一種妄圖用暴力解決邪惡的理想化闡述,那麼[黑暗騎士]就是用一種審視的態度仗著英雄反英雄。在哥譚市里各方勢力都有它把持的份額,正義與邪惡的力量相互對峙,形成了一種相互制衡的作用力,而小醜的出現打破了這種表面的平靜。小丑搶劫中央銀行,闖入黑幫老巢,利用媒體逼迫蝙蝠俠就範,這一切的所作所為都造成了市民的恐慌,於是受到威脅的人們開始將矛盾轉向原本守護正義的蝙蝠俠,似乎正義和邪惡從來就沒有什麼界線,它需要的只是輕輕一推而已。另外有力的說服點,出現在哈維·登特身上,小丑操縱的 事故之後,哈維的內心出現了巨大的逆轉,原本哥譚市的光明騎士淪落為雙面人,這再次驗證了之前的道理。[黑暗騎士]高明的地方就是一再地將這種矛盾性推送到你眼前,然後一次又一次把你固有的價值觀打破,之所以說克里斯多福·諾蘭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超級英雄電影的邏輯,英雄也會有迫不得已和勉為其難的時候,一種反英雄的思路被第一次貫徹到其中。再者這種反向的思考一部份源於小丑對於規則的顛覆,另一部份則來自於民眾對於整個社會與法制現狀的反思。

當蝙蝠俠用一種暴力的手段在懲制暴力的時候,他的確哥譚市罪惡勢力最有效的監管者,可是又有誰來監管這些監管者?蝙蝠俠依靠法律之外的手段來行俠的時候,那他所秉持的正義是否還有公信力,誰來賦予他這種權利。片中有一夥裝扮成蝙蝠俠的傢伙,也想用暴力的方式懲制罪犯,當真正的蝙蝠俠從天而降的時候,對方質問他說你和我們有什麼不一樣,一樣的是大家都是在法制外治法,不一樣的只是布魯斯·韋恩的裝備比我們好一點而已。[黑暗騎士]的開創性在於第一次思考超級英雄的立足點,一反往常對於這些被神話的人物高大全的描寫,於是影片對於英雄權利的質疑無處不在。在導演諾蘭看來,社會的法制體系是至高無上的,任何高於法制的權利一旦缺乏有效的監督力,就會變得非常危險,因為對於這些超級英雄來說,唯一的監督力就是他們自己的道德準則,但這種內在的自我監督往往是最薄弱,一旦失勢後就會造成極度嚴重的後果,哈維·登特就是這樣的例子,在極度憤怒的情況下摒棄了自己的道德觀和曾經信奉的法制。但是有意思的也是在這裡,小丑又一再地想將英雄心理的道德底線打破,因為一旦越界那他們和自己就沒什麼不同了,影片裡小丑不只一次地做出這種嘗試,第一次蝙蝠俠追擊小醜的路上,小醜面對徑直駛來的蝙蝠俠,一動不動此時此刻他迫切希望蝙蝠俠能撞死自己,因為這樣一來他就破了自己不殺人的界定,一個打破了道德準則的英雄和罪犯有什麼不一樣。

第二次小丑把槍交到哈維·登特手上,讓他來判斷自己真正仇恨的對像是誰,結果後者不出意外跌落到了犯罪的泥潭。事實上,整部[黑暗騎士]就是在不斷的設問與回答中演進,而所有的大眼則凝聚在蝙蝠俠最後逃離時的身影,旁邊配合了戈登警長與兒子的對話,「爸爸,蝙蝠俠為什麼要逃呀。」「因為我們要抓他。」「可是他沒有做錯任何事啊。」的確,對與錯在紛繁的哥覃市里不是那麼的清晰,因為每當民眾的訴求產生波動時,正義的天平就會想其倚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