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進擊的鼓手--Whiplash

爆裂鼓手/鼓动真我(港)/进击的鼓手(台)

8.5 / 997,355人    107分鐘

導演: 達米恩查澤雷
編劇: 達米恩查澤雷
演員: 麥爾斯泰勒 梅莉莎班諾伊 JK 西蒙斯 保羅萊瑟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為人帥表

2015-03-13 06:35:41

爆裂嗎?其實這才是教育的真相


    
    如果奧斯卡頒獎也開通彩票競猜的話,那麼賽門斯獲得最佳男配角毫無疑問是這張彩票上的「穩膽」,關於這一點,我想全世界都應該達成共識了,這些年就沒出過這麼眾望所歸的表演。甚至我們可以這樣說,把小金人頒發給賽門斯,這是奧斯卡的榮幸。就像《沉默的羔羊》之於安東尼·霍普金斯,《無恥混蛋》之於克里斯多福·沃爾茨,《爆裂鼓手》帶給了賽門斯畢生等待的角色,然後,他從此告別默默無聞的人生。

    之所以先劈頭蓋臉地謳歌一下賽門斯,是因為他所塑造的「魔鬼教官」弗萊徹的角色實在是太震撼了,他甚至打破了影片的平衡,和他演對手戲的小男孩很難抗衡。而且時過境遷,這部電影留給人們的記憶,恐怕只剩下弗萊徹和暴烈的鼓點兒了。除了這個獎項,對於其他獎項,比如最佳導演啊,最佳影片啊,我基本上就不做幻想了。一來,對手《鳥人》《少年時代》也的確太過強大,二來呢,一部獲得聖丹斯電影節大獎的影片,怎麼可能獲得奧斯卡呢?講究主旋律的奧斯卡一般來說是不會青睞這種無所顧忌的獨立小片的,在這一點上,奧斯卡比歐洲三大電影節還要保守。

    一句話形容這部電影,大概就是講一對兒師徒互相折磨的故事。如果再給這部電影下個定義的話,或許可以稱之為反勵志片。它所針鋒相對的,就是諸如《死亡詩社》《霍蘭德先生的樂章》《心靈捕手》這種師慈徒孝、溫情脈脈的勵志電影。你也可以把這種針對看作是一種嘲弄,嘲弄這些影片的濫情、虛偽、假高尚。影片裡的音樂導師弗萊徹再也不是那種羅賓威廉士式的淳厚師長,而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魔鬼,那種對學生的惡毒謾罵,簡直可以讓所有認為中國罵人話比美國豐富的人重新審視自己的觀點。至於對學生人格的羞辱,假如我們把美國人的所謂政治正確的觀點一條條列出來,你會發現每一條都被弗萊徹冒犯了。擱到現實中,他可能被開除無數次了。

    影片看到中段,我們可能還殘餘那麼一丟丟的希望,劇情會反轉吧。弗萊徹也許是一個面硬心軟的導師,他也許就像《白色巨塔》裡的財前五郎,為了某個崇高的理想才不擇手段的。師徒倆在咖啡館裡語重心長的談心似乎也在印證這種想法。到了影片的結尾,劇情果然有了大顛覆,只不過把我們那一丟丟希望給徹底顛覆了,丫就是一大惡棍。

    其實,當我們知道他哀悼「因車禍去世」的高徒實際上死於自殺的時候,就應該清楚,他想要的不是教出一個像查理帕克那樣的天才音樂家,而是這樣的天才音樂家是他教出來的。換句話說他想要的是通過徒弟成就自己的榮光,這才是第一位的。所以他壓根就不在乎通往天才道路上「慘死」的學生,他的教學理念是,要嘛成功,要嘛廢掉,沒有「還行」這個選項。影片裡有個細節,在最後的音樂會,面對學生進入癲狂狀態,弗萊徹露出了笑容。我理解,這笑容恐怕不是因為學生成功了,而是感到自己成功了。而和成功相比,之前學生的背叛也就無所謂了。這真是魔鬼的笑容啊。

    這種教育觀念,和那種無私奉獻、引領學生領略藝術之美的基廷老師們截然不同。然而現實是,儘管影片以及其誇張和極端的方式呈現出來,但這卻是更真實的師生關係。

    我們的傳統文化講究天地君親師,師恩如父恩,需要孝敬,需要侍奉。但相比之下,師恩其實更像是胡適先生所說的「市恩」,也就是這個關係中,有著讓人難以忽略的功利色彩,教學並不是無私的,師傅是需要徒弟帶給他名和利的。孔子他老人家收徒弟也是要對方繳納豬肉乾做學費的,也是需要子貢、子路、顏回給他長臉的,三千弟子不算少,也才出了72位賢人,不過這也夠弗萊徹羨慕嫉妒恨的了。

    所謂嚴師出高徒,為了這個高徒,對自己的弟子狠一點,起碼在傳統的師徒關係中是比較常見的。郭德綱為什麼跟於謙交換兒子收徒弟,用他自己的解釋就是教親兒子下不去手啊。舊行當教徒弟有多狠?《霸王別姬》裡面演得清清楚楚。很多人看《爆裂鼓手》第一個反應就是不瘋魔不成活,這是段小樓對程蝶衣的評價,可這瘋魔是怎麼來的?是被師傅一巴掌一巴掌打出來的,最後生生地把程蝶衣的性傾向給打錯位了。只不過《霸王別姬》要展現的是徒弟們的故事,把個不亞於弗萊徹的魔鬼教官給弱化處理了。

    《一代宗師》的編劇徐浩峰在談到舊社會武師收徒弟,除了上面所說的名利之外,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幫師傅撐場子。所謂拳怕少壯,再能打的武術家也有年老體衰的一天,江湖上卻總有想借你成名的後輩上門挑戰。怎麼辦?就得嚴格訓練出幾個不亞於自己的徒弟來,擋住這些挑戰者,保留師傅的一世英名。電影裡,各路高手想要和宮羽田過招,先得過白猿馬三這一關,就是這個道理。

    好像扯得有點太遠了。這樣的傳統師徒關係實際上已經不見容於現代社會了。這樣的「狼性精神」,只可能存在於生存不易的古代社會裡,老師們需要通過嚴格甚至殘酷的手段「養徒防老」,然後還需要「師恩如山」這樣的觀念防止徒弟的反抗,所以拜師要叩拜,反抗被認為是欺師滅祖。而到了現在這個社會,像弗萊徹這樣的老師還能在大學教書簡直就是個奇蹟,挨揍和被開除就是早晚的事兒。

    所以說,這部電影所展示的,才是真實的教育,或者說是一種誇大了的真實。相比之下,基廷老師只能是一個美好的夢想。也許每個教師內心深處都有一個基廷老師,他代表理想,但你很難讓他走出來,因為他比較不符合人性。而我更相信,每個教師內心深處都有一個魔鬼教官,他代表慾望,他如今也不太容易走出來,因為這種人在現代社會很容易丟了飯碗。就這樣,天使和魔鬼同時住在我們心中,很少有人能夠真正成為他們,我們能成為的,只是人而已。電影的美妙之處就是替我們做出了這樣的想像,只不過,太多的電影跑去塑造天使了。這部電影反其道而行之,塑造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純粹的魔鬼。而且,電影居然還附帶贈送了如魔音般瘋狂的音樂,把你活活爽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