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小森食光:夏秋篇--Little Forest: Summer/Autumn

小森林夏秋篇/小森食光/夏秋篇(台)/LittleForestSummer&Autumn

7.7 / 3,135人    111分鐘

導演: 森淳一
編劇: 森淳一 五十嵐大介
演員: 橋本愛 三浦貴大 松岡茉優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黨阿飛????

2015-03-15 21:57:19

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小森林》系列是由漫畫家五十嵐大介的原作改編的電影,在日本國內30塊螢幕上同時公映,首周初登場觀眾滿意度排名第七位。《小森林》分為「春、夏、秋、冬」四篇,分別獨立製作為電影,陸續上映並斬獲好評。目前在國內能看到的就是高清版《夏》和《秋》兩部。有人評說它是「舌尖上的日本」,我認為這種評價還不夠全面。《舌尖上的中國2》拍攝得非常流俗和複雜,沉浸在高超的廚藝和繁複的食物製作中,解說語言僵硬格式化、拍攝接近流水化,始終無法表達出美食上的意境與簡潔的美感,失去了《舌尖上的中國1》那種中式灑墨的瀟灑意境與深邃。

而日本的《小森林》系列和《深夜食堂》卻能以自言自語、毫不譁眾取寵的方式做到藉助簡易的食物傳遞出深沉的人生哲學和返璞歸真的生活美學,反襯出低調內斂的高層次修養,溫暖平凡你我的奔碌人生,也是日本式「禪學」甚至「素食」信仰的一種體現。從簡單異常、以素食為主的食物中(這些食品樸素、簡易到令人驚嘆,製作並不復雜,用料也絲毫不高貴,《小森林·秋》中市子跟鄰居們分享的,僅僅是秋日午後幾片金黃色、烤熟的地瓜片;而《深夜食堂》里就只有一沿夏日冰鎮的西瓜,食堂的老闆跟客人們在夏夜裡享受冰鎮的西瓜,話盡心事,冰涼下炎熱燥熱的心境)。所以,食物本身並不重要,由簡易的食物穿搭出來的簡樸自律的生活方式和對生活本身由衷、執著、純淨的熱愛與體味,才是最重要的;對日常食材的細緻用心和悉心品嚐,就是對平凡、處於底層、無人知曉得個人生活珍惜和省用。珍惜平常人生、愛惜食物和日常,這也許才是這些日本電影的真正精髓所在。

《深夜食堂》蝸居於繁榮東京夜景裡的一隅,溫暖著來往繁忙的眾人和他們不同的塵世生活,吃完一餐簡單貼心的飯重新上路,在深夜裡重新恢復對白天生活的信心,以點到為止的餐飯和哲學提點每個人的前途與內心;而《小森林》系列在人生境界上又進了一步。市子高中畢業後,因為不適應都市生活而回到鄉野的家鄉,這時候長年與她相依為命的母親又不辭而別,只留下她一個人面對寂靜又熟悉的山野,直面百味雜陳又清淡孤寂的心事,獨自開始操持耕種生活,努力復原著母親教給她的那些美食和舊日生活。年輕的市子成為了獨居的女孩,一個從愛情和親情中孤獨但不絕望的人,一個在鄉間道路上獨自騎行飛奔的身影。

春夏秋冬,從不依靠、從不尋找,她在寂靜和努力中,慢慢重塑了自己的生活和意義、期盼母親的來信、善待鄰家的緣份,在被「拋棄」和被遺落,她靜靜落下自己的種子,安靜自然地承續自然的生存規律和方式,成長為一株堅強又閃亮的山中花蕾。市子很少柔軟,沒有矯情,堅強得像一棵樹,在寂靜的山林中,聽風而生,飲雨而活,安排著自我生息,盼望著遠方母親的消息。

從市子的身上,傳遞出一種寂靜的人生修煉,接近於某種純淨的信仰;也反射出很多日本文化與生活獨特的地方和日本人堅強自律的生活意志。

日本的「棄子」電影

日本人自古在一片島國生存,土壤貧瘠,地震和各種自然災難日常化,使得這個民族從來都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它沒有像中國人這樣生活在「地大物博」里紮實的安全感。「棄子」文化心理由此在日本誕生。日本人在潛意識中一方面強悍自立,進攻性強,以進攻和主動來維護自己的生存;但又總覺得自己是被「拋棄的孩子」,在飄搖的大海和廣闊的天地中無依無靠,被孤立;一方面沮喪抱怨但又不得不依靠自己努力生活,靠自己的雙手和日夜勤奮為自己拚搏著前途,從不敢懈怠。他們懂得生活並不能永駐,腳下土壤時刻動盪,危機感令日本人倍加珍惜和欣賞瞬間的生命和美感,崇拜盛開即凋零的「櫻花」圖騰,感激每一天的生活與平安恩賜。抱怨和感恩結合在了一起,形成了非常獨特而又微妙的文化氛圍與生活理念。

有關於「棄子」這一說法,是我在看完《小森林》之後突然想到的。市子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成年後母親卻突然離去,根本不管她是否能自己生活,把這惟一的孩子拋給了生活的海洋,任憑她自己努力掙扎。孩子們被父母過早拋棄,父母突然無來由的消失不見,只剩下他們自己面對凜冽沉重的生活,這在一系列日本電影裡都有表現,《無人知曉》是典型的代表,母親不堪重負,離家出走,幾個孩子一邊艱難的維持生活,一邊期盼母親的愛重新回來。但他們從不呼救,從不對外人說起自己被「遺棄」;即使母親再也沒出現過,小妹妹在家裡被慢慢餓死。孩子們如野草般的堅韌與這「被棄」生活的孤立殘酷形成劇烈刺目的對比。

園子溫的《庸才》,男孩佑一的父母不僅不怎麼照管他,甚至經常折磨、打罵他;佑一幾近崩潰與經常自殘,要他重新鼓起生活的信心和勇氣並不容易。面對生活我們別無他法,也許惟有像佑一那樣滿含熱淚、吶喊著咬牙上路。這是在園子溫變態系列電影中難得一見有社會良心的電影,它主要聚焦了在核電站事故與大地震之後,日本人普遍的迷茫與頹廢消沉的心態。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是典型的「棄子」電影,松子從小不被父親關注和寵愛,「生而為人,我很遺憾」,松子沒有成為自己的信心與存在感,她日夜在眾多男人那裡尋求短暫的愛護和生活,卻始終無法抵禦殘酷命運的席捲和打擊,即使她有出眾的外貌和自發和強壯的生活意志,也最終被刻薄的命運之棒擊打,殞命於河邊。而在《惡人》中,年輕的清水祐一自小就沒有母親的關愛,母親成為偶爾不耐煩打電話過來的陌生人,他跟隨年邁多病的祖父母長大,成為了深夜裡孤獨的飆車手,每夜不惜驅車百里去看望自己的愛人,爭取著涼薄短暫的愛情。

《白夜行》是日本懸疑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的代表作,也是典型「棄子」電影。亮和雪從小沒有依靠,父母生活的混亂與背叛帶給了他們一生的心理負擔和深刻的心理創傷,在未來的人生路上,他們惟有依靠彼此,靠利用與傷害他人不斷爭取著自己的未來和希望。孤獨和絕望深入了孩子們的骨髓,即使雪發誓要成為上等人,也無法阻止她的另一部份——亮的沉墜。最終在雪實現夙願的同時,亮從高樓上一躍而下,結束了漫長猶如噩夢般壓抑崎嶇的生活。

所以「棄子」文化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個日本電影文化現象,它潛隱地存在於很多著名電影裡,是這些電影主人公心理最重要的一個角落,他們生活的動機與無處可逃的深淵;他們的暗影與心結,也是他們奮力生活的力量源泉。理解這些文化背景,對日本電影的理解和體會就可更進一步。

獨居的女孩

市子在獨居鄉野的生活里,從沒流過眼淚,也從來沒找任何人說起自己母親的離去。,從不言說、從不尋找。即使鄰居和朋友們知道了她的境況,跟她聊天或幫助,她也從來不卑不亢,沉默如舊,只是每日自己一個人下田耕種,秋日收穫下一年裡夠自己吃的糧食,冬日溫燉一鍋沸肉暖胃,夏日飲用自己製作的冰鎮米酒,清晨蘸吃自己做的麵包和果醬,夜晚獨自聆聽山野裡的聲響,為自己形成了一個封閉的生活場,與自我形成呼應和互助,充分沉浸在自我的生活觸感與經歷中,她把自己活成了一棵樹,非常沉默、非常驕傲、自然生息、從容成長,以此對抗冷漠而又殘酷無常的命運。

市子不喜歡爾虞我詐的都市競爭,不喜歡「變成那種被別人殺了,還吐槽殺人方式的人」;也無法在淺薄的愛情表面安住,她重新回到了山野之中。從她細緻地為自己準備一餐一飯,慢慢嘴嚼品味自己採摘製作飯食的味道上來看,這不是市子生活的終結,而恰恰是她開始勇敢摸索和嘗試生活,是嶄新的開始。無依無靠、無聲無息的生活鍛鍊了獨立又堅強的她。從此往後,無論有無人愛、無論有無陪伴和依靠,市子都能珍重運命,愛護自我,好好生活,享受每一天的賜予和保持平靜,永遠自力更生、自食其力。

直到有一天,她收到了除卻常規的水電帳單外,母親福子的一封來信,市子捏著這枚小小的信封,清亮的歌曲響起了:「黑暗的森林裡,水滴的氣息,側耳可傾聽;溫柔的風,狂放地吹,是為了治療傷口;有時候,雖然什麼都不明白;事到如今,我想告訴你,我已明白」……前方的景色變得模糊,虛焦鏡頭反襯出市子此刻激動又熱淚盈眶的心境。市子隨著歌聲在山間騎行,慢慢綻開笑容,我們才第一次清晰地看到她內心的渴望和悲傷;第一次看清楚她複雜的情緒和對母親無限的依戀;被拋棄的孩子不善言語,從不求助,只會默默承受、自我消化,她在心口淤堵的那口沉默與孤獨也在這一刻化解,順暢呼出。市子一路飛快地騎了過去。

看過《小森林》,你不得不敬佩日本式的堅韌無比的生活意志,比起失戀或遭受一點生活挫折就哭鼻子崩潰的中國獨生子女們來說,日本的孩子從小就接受了嚴酷的「危機」訓練(他們中很多也是獨生子女,但父母對他們的照顧很有限),他們必須懂得在人生的災難和被「拋棄」,成為牌局上的「棄子」後不自暴自棄,仍然努力地生活,靠自己的雙手尋找自己的意義,重新確立自己在天地間的地位和角色。

《小森林》減滅物慾、退祛虛榮、返璞歸真、簡中見繁。年輕的女孩獨自在鄉村居住,跟土地和山林打交道,跟隨萬物生長與繁榮,追隨動植物們沉寂和忍耐,肩承生活的幽暗無常,也扛起人生的重擔和希望;感恩著自然的生活,還原純淨的心境,對生活的條件要求很少;而對自己的所得所有倍加珍惜:「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塵土裡安詳,一半在風裡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註:由於豆瓣電影沒有配圖功能,該影評圖文版已更新同步到我的日誌,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移步閱讀。署名黨阿飛,轉載請註明作者名及出處「豆瓣電影」並與作者取得聯繫,違者必究!)
p.s: 2015年7月更新,評《小森林冬春篇》之「冬日裡的隱秘心事」,圖文版影評地址http://www.douban.com/note/509692415/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