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春去春又來--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

春夏秋冬又一春/春去春又来(台)/春夏秋冬(港)

8 / 87,631人    103分鐘

導演: 金基德
編劇: 金基德
演員: 伍永秀 徐在英 金永敏 金基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石板栽花

2015-03-15 23:59:43

人性宜疏不宜堵:小和尚悟道成功


人性宜疏不宜堵:小和尚悟道成功
——對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的一點感想

好電影應當能夠引領觀眾到創作者的意圖之外。即使有人覺得本片導演有模仿他人之嫌,而我也的確認為藝術作品是絕不能模仿的,但在模仿之外,如果導演加入了自己對人性的思考,那麼,我們不妨認為他仍有成功之處。

本片告訴我們這樣的一個道理:人性宜疏不宜堵,老和尚至死都沒有明白這個道理,而小和尚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悟道成功。老和尚種種行為表明,他對人性慾望採取的態度是「堵」而不是「疏」。當小和尚出於小男孩的本能(似乎是精神分析學派所說的「死」的本能),讓小魚、青蛙、蛇背負石頭移動,從中得到孩童才能體會到的快樂時,老和尚便在小男孩身上繫上一塊大石頭,也讓他體會小動物拖負石子移動的痛苦,以此想達到教育他善待生命的目的。雖然,小動物以後會得到善待,但小和尚的本能卻受到了一次嚴重的壓制;當一位壓抑性本能的少女救助於他們時,老和尚冒著不惜讓小和尚破色戒的危險,放任這兩位乾材烈火般的少男少女一次一次地苟合,少女的病被治好了,然而,這時老和尚卻不顧小和尚的感受,果斷送走少女。我們且不談老和尚對待少女的病,他對慾望所採取的態度似乎是對的(但那有這樣治病的?)但他對待小和尚的做法可以說非常殘忍,撩起了小和尚的情慾之火,卻硬生生地給掐滅了,小和尚不堪忍受了,負氣離痷(韓國稱和尚修行之處為「痷」?最後無牆之門上方題了「人生痷」三字,是有其他寓意,還是可以這樣稱呼?),結果是受壓抑太久的小和尚在還俗後終於因欲生情,因情生恨,因恨殺妻。

小和尚的犯罪行為,老和尚是有責任的。老和尚佈置的修行場所是嚴重違背佛教教義的(韓國應當是漢傳佛教吧)。我們通常說一切能使人產生愉悅和享受的東西都在佛教教義禁絕之列,即所謂的「苦修」之意。但老和尚在佛前養魚,台上還單辟小池養魚,當然是為了觀賞,應當沒有放生之意,因為周邊即是池塘啊。即便養魚了,也沒關係,他又在這個地方養了貓,引著這個畜生天天覬覦這幾條小魚。除了養魚之外,他還養了狗、公雞,這一切佈置都說明這是個誘惑場所,而非修行之地。如果說老和尚想在誘惑之地修行,方顯真功夫,那他又何必跑到荒山野嶺?這可不是亂世。就戒欲而言,修行之地留宿女性應當是小和尚犯罪的直接根源。這就說明修行之地的佈置嚴重有問題。從這種佈置看,老和尚是不尊重造物主所賦予萬物的自然本性的,他總是在壓抑,在束縛,而非疏導,順其自然;而且,他壓制慾望的行為透露著殘忍,比如修行之地是有毛筆的,他卻抓著貓的尾巴來寫《般若波羅蜜心經》。那隻受困之貓猶如即將受牢獄之苦的小和尚,要忍受本不該有的痛苦。

小和尚經歷了愛恨情仇七難八劫之後,回到他曾經的修行之地。他疏通了結冰的溪流,練起武術(武功秘笈似乎是老和尚的有意安排),搞起了繪畫,這寓示了他明白人的精力需要發洩,慾望需要出口的道理。當他看到有人因他無心之過而失去生命時,他懷抱佛像,身拖石塊上山贖罪,這也表明他意識到贖罪一定要自我式的而非外在懲罰式的;當「又一春」的小男孩甚至表現出比他當年更頑劣的本性時,他沒有像他師傅——那個老和尚那樣暗中跟隨,暗中讓他背負石頭來贖罪,而是聽之任之;他沒有給小男孩剃髮,說明他無意強迫小男孩跟他一起修行;他不再在佛前養魚,也不再飼養貓、狗和公雞,這些都能證明,他採取了跟老和尚完全不一樣的方式來對待人,對待人性。雖然如此,但他卻養了烏龜(即使不是養的,他也聽任孩子玩弄這個小動物),這似乎表明了他對待人和世間萬物的態度:孩子的天性需要保護,動物亦可自我保護,天道自然方是人間根本,與其壓抑天性導致後來殺人,不如釋放天性,即使這種天性殘害了某些小生物,這應當是佛教殺戒真義所在,這也是「又一春」的真義所在,否則,為什麼不叫「夏秋冬春又一夏」呢,顯然,春天喻意著更新和解放,「更新」的是理念,「解放」的是人性。

如果說影片更多地是想展示「人性惡」是「人」無法擺脫輪迴之苦的根源所在,這也並非毫無道理,但「人生痷」的門匾和「又一春」的影名,應當不僅寓意於「輪迴」,它應當還有深意,即這個地方應當首先是人居住之地,再才是修行的場所。(文/石板栽花 2015-03-15)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