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柏靈頓:熊愛趴趴走--Paddington Bear

帕丁顿熊/柏灵顿(港)/柏灵顿熊爱趴趴走(台)

7.3 / 133,698人    95分鐘

導演: 保羅金
編劇: 保羅金
演員: 班維蕭 休邦尼維爾 莎莉霍金斯 妮可基嫚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烏鴉火堂

2015-03-16 17:18:40

暖心熊的倫敦奇幻漂流


    一部真人與卡通CG相結合電影,《帕丁頓熊》這部閤家歡且有點偏兒童類作品的電影究竟會有多大能量?



   這是俺在看《帕丁頓熊》之前的想法。因為該片有著不少參照物,比如《精靈鼠小弟》、《貓狗大戰》、《藍精靈》、《鼠來寶》這樣的同類作品,其核心無外乎是CG生成的動物或卡通形象與人類家庭之間的搞笑的故事,因可愛的角色形象能獲得不少孩子們的喜愛。但從個人的角度來說,對這種題材並不是十分待見,因為總是感覺這類電影不如真正的動物與人類之間的故事有趣,而依靠形象賣萌的CG角色在人類世界中的表現又不如純粹的CG卡通給力,且很容易低齡化,上述幾部作品其實都有這個問題。


不一樣的英式閤家歡

   但這部《帕丁頓熊》讓人意外的是,本片雖然同樣是一部相對低齡化閤家歡喜劇,但特殊之處就在於該片乃是一部英國電影,可愛的英式幽默,溫馨浪漫的尋根之旅,溫暖奇特的一家人,憨態可掬的英國大叔,這些元素完全不同於美式的插科打諢,使得觀影過程簡單愉快,推薦全家欣賞。

   《帕丁頓熊》根據英國作家麥可•龐德1958的同名暢銷兒童文學中的小熊形象改編而成。本片圍繞一隻年輕的秘魯小熊展開,故事整體發展如《101斑點狗》和《藍精靈》,都是描述小動物在新家中、在人類世界中的點滴和搞笑事件,且電影也安排了一個大壞蛋,妮可•基德曼飾演想要抓捕小熊做出標本的惡毒館長。怎麼樣,故事模式輕車熟路,一部標準的低齡真人閤家歡電影就這樣出爐了。但本片不同之處在於原著的取材,原著是寫給二戰時期孤兒們的故事,這樣一來,《帕丁頓熊》就多了一層內涵,在賣萌與幽默的前提下,增添了對鄉愁和歸宿感的刻畫。

   英國電影,無論什麼題材作品,都會夾雜著對現實生活的寫照,充斥著現實生活中的龐雜,就像狄更斯的《雙城記》一樣。本片的故事主線就是小熊尋找在倫敦的新家,而之前它的家庭剛剛遭遇分崩離析。電影的這個設定與原著的核心接近。小熊代表了二戰之中失去家庭的孩子們,他們來到一個新的環境要尋找自己最終的歸宿。當帕丁頓熊在倫敦車站孤獨的坐在站台前,帽子中乾癟的三明治,胸前掛著一個牌子「請好心人收養」,這一刻其實有著莫名的悲涼,電影隨後的歡笑與淚水都至此展開,也為本片打上了與眾不同的標籤。



英國導演的掌控手段

   對比好萊塢傳統導演,英國導演拿手的是情節和調度,對劇情張力的營造很有一手,不擅長的是人物刻畫的獨立性,大家可以回顧一些英國導演的作品,麥可•紐維爾的《哈利波特與火焰杯》,這部電影的情節發展非常強大,故事堅實可靠,《火焰杯》的觀影效果是幾部哈利波特電影中數一數二的。但人物塑造比較乏力,完全是在借前幾部的光,這個特點到了他後來的《波斯王子》中也是一樣。同理還有丹尼•鮑爾、萊德利•斯科特、蓋•里奇、鄧肯•瓊斯斯這些英國導演,他們的電影閃光點全在劇情、情節營造和節奏把握方面,用情節來反襯人物,這與好萊塢導演用人物來塑造情節是完全相反的。


   《帕丁頓熊》的導演是曾拍攝過《神奇動物管理員》的保羅•金,同樣是典型的英式導演,片中角色刻畫及其一般,包括用類似《天使愛美麗》那樣童話般的語氣去介紹布朗一家,但後來就全無下文,小熊與一家人的關係從迴避到接納,就像一個急轉彎,之間少了過渡。尤其是對小熊的刻畫,沒有抓住其呆萌的特點,眾所周知,無論是《小熊維尼》還是《熊出沒》,角色身上對「熊」這個特殊身份的誇張演繹總是排在第一位的。憨厚、呆萌是熊角色的特點。也就是說,在《帕丁頓熊》這個故事模板下,將小熊替換成其他CG動物角色也是完全成立。這就是電影的缺陷,角色刻畫能力不強,沒有突出角色的特點。



英式幽默下的倫敦風情畫

   當然英國導演在處理情節和故事節奏方面的長項,卻也為《帕丁頓熊》賦予了非常爽快的觀影過程。奇特的布朗一家通過大量事件性的刻畫才顯示出角色定位,古板的英國大叔,時髦的嬸嬸、叛逆的女兒,還有刻薄的鄰居等等,這些角色雖然刻畫不深入,但電影為每個角色都安插了一段非常可愛的小故事,英式幽默在這裡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強烈的諷刺和自嘲的主題貫徹始終,陰雨連綿的倫敦,賣萌的英國地鐵站,就像一幅倫敦風情畫。比如當小熊離家出走的時候,雨中沒落的身影與高大的皇家衛兵形成鮮明的對比。當觀眾就要被小熊的二次遭遇而同情至落淚之時,身邊的衛兵不合時宜的拿出了食物,而是從那頂皇家衛兵標誌性的高帽子中像哆啦a夢的口袋一樣變出大量食物甚至還有咖啡,這樣溫馨且搞笑的一幕恰到好處的出現在全片最傷感的環節,這一點正是英式幽默的特點。

   不要忘了結尾大作戰中,妮可•基德曼在煙囪里追逐小熊,後者用可攜式吸塵器當做牆壁吸盤,背景音樂換成了《不可能的任務》,這一段明顯是在惡搞《不可能的任務4》,但電影最搞笑的不積極是惡搞,要知道,此時電影的大反派正在其中,妮可•基德曼是湯姆•克魯斯的前妻!這段惡搞+背景音樂與前妻同學放在一起,沒有比這樣的諷刺更加令人會心一笑了。

   
電影背後的核心
   
   帕丁頓熊尋找探險家的情節設置,在電影的大主題下呈現出單純的尋根之旅。不過結合電影原著和英國電影特殊環境下,這段故事也有了背後的深層含義。

   電影開場,蒙哥馬利•克萊曼之前的所有探險家,去拉美考察的目的之一,都是搜集動物標本,因為在地理學家協會看來,這些不通語言、粗魯、愚昧的動物,根本不配跟人類成為同等層面意義上的個體,他們的命運只是用來被解剖、被研究。蒙哥馬利因為遇到了小熊一家,被後者的溫馨所感動,拒絕把熊製成標本,就遭遇了被撤銷協會會員,以窮困潦倒終老的命運。秘魯所在的美洲大陸被譽為西方大航海時代之後發現的新大陸,這種「新大陸」的稱呼本身就是以西方為主視角所下達的定義。無論是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國,還是南美類似秘魯、阿根廷這樣的國家,都曾經是「日不落帝國」全球殖民經濟體系當中的一部份。基於這樣的歷史背景,帕丁頓熊的故事,自然而然就跟當年全球殖民體系下,殖民地土著居民的命運產生了對應。其實電影用帕丁頓熊這個角色,代表著當年那些從來沒有得到西方世界認同的個體。


    當小熊隻身一人來到倫敦後,在街道上所遭遇的冷眼,就像在美國西部片中黑人待遇一樣,是那樣的不值一提。因此,對電影的主角小熊來說,他一定要找到探險家,找到當初承認自己作為與人類平等個體的恩人。而隨著故事的發展,沉重的歷史與現實的龐雜在歡樂的主題中煙消雲散,小熊充滿希望,倫敦也充滿歡樂,儘管探險家尋根之旅宣告失敗,但他遇到了布朗一家,在倫敦找到了家的溫暖,更重要是,得到了當代社會的認同。這正是一只會說話的熊在倫敦的奇幻漂流,也是電影背後的意義所在,用擬人化的角色將歷史問題誇張演繹,從而迎來一次非常歡樂且溫馨的浪漫之旅。


   爆笑激萌、人見人愛小熊,感人溫馨的家庭故事,歡樂團聚的主題下夾雜著橫跨半個地球的鄉愁,雖然沒有應景的趕上賀歲檔,但閤家歡的主題在任何時候都流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