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驕傲大聯盟--Pride

骄傲/骄傲大联盟(台)

7.8 / 44,572人    119分鐘

導演: 馬修沃休斯
編劇: 史蒂芬貝勒斯福
演員: 比爾奈伊 伊梅達史丹頓 班史奈澤 喬治麥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為人帥表

2015-03-21 21:21:49

如果站在對面的立場上看這部電影


在影迷心目中,英國有一個綽號叫做「腐國」。所謂「腐」,來自於網路的一個群體,叫做腐女,這是一幫深度奼女,她們熱衷於把各種影視劇裡的男性友誼解讀為同性之愛。而英國則更加成為了腐女們臆想的重災區,所以乾脆以「腐國」命名了。

英國影視編導們也不負眾望,在作品裡添加各種「腹黑」的小玩笑,比如無論是電影《大偵探福爾摩斯》還是電視劇《神探夏洛克》,福爾摩斯和華生的關係都被處理的很曖昧,各種腹黑的小橋段也讓全世界腐女們大呼過癮。這可能也體現了英國文化的自嘲精神和深入骨髓的幽默感。

然而同性戀文化並不是一開始就這樣能夠被輕鬆幽默地展示,直到19世紀下半葉,同性戀仍然被英國人看做是犯罪和不道德的行為。對劇作家王爾德和科學家圖靈這兩大天才的迫害,至今仍是最為臭名昭著的案例。

到了上個世紀60年代,以《沃芬頓報告》為起點,英國開始走上了同性戀非罪化的道路。當然,所謂非罪化只是把法律和道德區分開來,不再通過法律迫害同性戀者,但在觀念層面,英國人那時候還遠未到接受同性戀者的地步。就好像美國人在上世紀60年代通過了《平權法案》,但觀念上的種族歧視,到現在也沒有徹底清除。

好吧,其實我想寫的是影評,最近看了一部英國電影《驕傲》,講述的就是上個世紀80年代英國同性戀運動的故事,交代一下背景,有助於我們了解那個時代的特徵。這部電影雖然主題沉重,但情節處理的相對輕鬆,甚至有點載歌載舞的意思。

影片是基於真實的歷史事件改編的,儘管講述的是同性戀者爭取權利的故事,但時代背景中還發生了另外一件大事,就是英國煤礦工人大罷工。故事講述了一個同性戀小組織,在觀念保守的英國社會裡,影響力極其有限,募捐也很不理想,於是有一天組織者突發奇想,打算藉助聲勢浩大的罷工運動,提升自己的影響力。他們把募捐的口號改成了同性戀支持罷工工人,果然效果好了很多,他們籌到了不少錢。

然後問題來了,當他們打算把錢捐給工會的時候,對方卻因為他們的身份而拒絕這筆捐款。這時候,同性戀組織走出了關鍵性的一步,繞過工會,直接把錢交給罷工所在地的工人。故事就這樣展開了。

在我看來,影片的表達方式特別好,首先是那種以相對輕鬆的方式去講述沉重的歷史話題。影片通過笑中帶淚的方式去喚起觀眾的情感共鳴,通過英國式的幽默,以及不那麼英國的歌舞,讓劇中人們維持著尊嚴、樂觀的形象,這種訴說方式我覺得遠比那種苦大仇深的販賣苦難來得更有格調。

另外一點則是這種小中見大的表達,在大的時代背景下,截取一小段極富戲劇性的片段加以細緻的描寫,這讓無論是同性戀維權還是礦工罷工都變得不再是歷史標籤,而是血肉豐滿的具體人和事兒,宏大敘事,往往容易讓我們趨於理性地看待各種歷史事件和數字,而忽略了這些事件和數字背後那些具體的人。這會讓人失去痛感和同情心。

從這兩個角度來看,這部影片是成功的,它很容易讓觀眾在這段歷史中站到編導的立場上。影片中的工人罷工以失敗告終(因為真實的歷史如此),人們目送著工人復工的一幕,則更是增添了悲情的氣氛。假如觀眾是一個沒有具體立場的旁觀者,這部電影真是有足夠豐富的情感和細節來打動你。可惜我不是,我無法拋棄自己無可救藥的理性,起碼在我看來,如果審判那段歷史,這部電影只算是一方之詞,而控辯雙方的另一方,在電影中基本上是缺席的,最多只有幾個臉譜化的警察形象。

唉,剛才我還在說,宏大歷史容易讓人失去感性,現在我又要反過來說,任性的藝術家和他們旗幟鮮明的文藝作品又容易讓人失去理性。這部電影,就表達了編導們鮮明的左派立場,他們所討厭的,就是當時的執政者,保守黨和他們的首相柴契爾夫人。我覺得,如果我們因為這部電影而想要了解那個時代的英國,還是應該聽聽另一方的聲音,比如看看梅麗爾•斯特里普主演的《鐵娘子》。

所以我打算交代一下另外一段背景。早在二戰之後,英國煤礦產業就開始萎縮,到了八十年代,受到石油能源的衝擊,英國經濟對於煤礦業的依賴已經越來越弱。正常的邏輯當然是大量的裁員下崗。然而這個行業不同一般,他們擁有著極為強大的工會力量,而且始終持不妥協立場。裁員?開玩笑,不僅不能裁員,政府還要補貼,企業還要購買他們的產品,於是這個冗員、低效、高待遇的群體,已經嚴重製約了英國經濟的發展。而罷工,則是他們強有力的武器。可惜這一次,他們碰到了更為強硬的柴契爾夫人。罷工被鐵腕鎮壓了下去,英國工會組織也遭受了沉重打擊。這個仇恨結大了,以致於當柴契爾夫人去世時,還遭受了當年那些工人們的咒罵。

之所以講述這段被電影略去的歷史背景,其實還是想說同樣的道理。別忽略了歷史事件背後具體的人。當工人們為他們的利益抗爭時,他們損害的是更多的英國國民的利益。他們的稅錢被拿去補貼煤礦工人,他們不得不忍受質量更差的能源,他們的經濟發展也被嚴重拖了後腿,相比於有組織的工會,這些國民們又是屬於一盤散沙的弱勢群體。如果讓持這個立場的藝術家拍攝一部電影,那將完全是另一個樣子。

當然,影片裡的人們並不是都失敗了,在影片的結尾,同性戀組織贏得了礦工們反過來的支持。這種觀念上的理解要比法律上的認可更加重要。然後一步一步,埃爾頓•約翰、本•衛肖們再也不必掩飾自己的性傾向,英國也成為了被世界人民喜聞樂見的「腐國」,這個勝利是沒有爭議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