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四百擊 The 400 Blows

四百击/四百下/胡作非为

8.1 / 128,501人    99分鐘

導演: 法蘭索瓦楚浮
編劇: 法蘭索瓦楚浮 Marcel Moussy
演員: 尚皮耶李奧 Claire Maurier Albert Remy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謝之艾

2015-03-29 05:37:04

《四百擊》影評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法國諺語說,一個淘氣頑皮的孩子要挨四百下打才能消除災難,怯除惡魔,變成健康聽話的兒童。

片中主人公小男孩經歷的打擊包括:1.在學校,老師的苛責;2.在家裡,繼父和母親的冷漠。但這並不能成為少年墮落、任性妄為的理由。

兩方面來說:
1.青春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沒形成,不分善惡,做壞事,無可厚非。不能過份苛責。

2.男主角面臨的困境,也不算殘酷,如果這都殘酷,那法國少年們的神經未免太脆弱了吧。

實際上,現在國內很多孩子都會面臨類似的境遇。

以我個人為例,我初中時期,在學校,已經不是老師責備學生了,學生上課隨便打鬧,無視上課紀律,談戀愛、打架、抽菸喝酒,甚至發展到打老師的地步。片中老師的責備,並沒有無理取鬧之處,一次是因為男主上課調皮,一次是因為男主作文抄襲,一次是因為男主逃課、撒謊。中國有句古話,叫「嚴師出高徒」,這話不是沒有道理。現在整天鼓吹素質教育,到底什麼是素質教育,難道放任孩子,不學知識,就是素質教育了嗎?大體上來說,孩子都喜歡有趣的東西,對理工科,如數學、物理、化學這方面喜歡的比較少,如果一味推廣素質教育,那學生都不喜歡學數學、物理、化學,那這些領域的科學發展怎麼辦?職業市場需求怎麼辦?

我們不是生活在童話世界,這是現實世界。如果像這部電影裡都算殘酷青春,那太矯情了。即使進入社會,還不是要經歷種種磨難,處處碰壁。

另外,男主的家庭環境,父親脾氣不太好,母親出軌,這都不算太嚴重的問題。繼父沒有很暴力,也比較支持孩子讀書,在學校打了孩子兩個嘴巴,是因為孩子逃課撒謊。母親出軌,還有父母從小不在身邊,這些都要靠自己強大的自我調節能力來彌補。

我理解片中孩子的心理,面對處處不如意,生活環境的不理想,心裡迷茫、無助、難受,從而選擇逃避,追求自由。這些都很像我的經歷。

但還是那句話,人生不是盡善盡美的,生活就是我們要面對這些不完美,然後盡力爭取,讓明天更好一點。難道因為過去的不如意,就破罐破碎,放任自流嗎?

=========

我說這些,不是責備主人公,畢竟他還是個孩子,他未成年,思想不成熟,他的行為無可厚非。

但我們不能因為這部電影,就抨擊學校、大人教條主義、禁錮思想,而鼓吹主人公追求自由,面朝大海。

實際上主人公的行為是錯誤的,他是得到了片刻的自由,但看他做的事情是什麼?他盜竊,而他面臨的是什麼?牢獄之災。即使他出獄,他的未來在哪裡?可以想像,如果就此發展下去,不加改變,不求上進,未來還是盜竊,像街邊小混混一樣遊蕩,最後的歸宿還是監獄。

這個社會的教育機制,家教,以及刑法機構,雖然不那麼符合文藝青年的審美,但卻實用。而過份的「文藝」,過份追求自由、放任自己,會讓人墮落。因為人類理性是很難對抗自身動物性的一面的,放任自流,就會導致墮落,這是人的天性。

========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主張「把攝影機拿到大街上去拍攝」,提倡即興地根據環境編排故事和非職業演員的即興表演,更加關注底層人民的生活,總之是為了還原真實生活面貌,摒棄虛假做作的商業電影,在追求還原真實性(紀實風格)這一點上為新浪潮的精神導師安德烈巴贊所高度讚揚(促成長鏡頭理論的基礎),這也被體現在新浪潮的諸多影片中。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中普遍的政治性是新浪潮所不具有的,新浪潮更多地是個性化表達作者內心。

所以,這部電影並不是一部輸出價值觀的電影,或者說,如果作者是在輸出價值觀,那就是一部爛片,因為它輸出的是錯誤的價值觀。

我把它當作是一部記述青春現象的電影,它只是講述,並不評判。就像《挪威的森林》,只是講述了自己曾經經歷過這樣的青春。

所以3星,7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