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鳥人--Birdman

鸟人/飞鸟侠(港)/无知的意外之美

7.7 / 667,563人    119分鐘

導演: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
編劇: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
演員: 米高基頓 艾瑪史東 查克葛里芬納奇 娜歐蜜華茲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菜刀暗夜獨行

2015-03-29 17:04:45

諷刺,然後和解:一部片子該如何左右逢源


好萊塢的類型片,有著屬於各自的主流價值觀,幾乎所有的好萊塢產品都在遵循著。但這樣的電影看多了,也難免產生審美疲勞。況且,這套價值觀的可信度有多高,是值得所有人懷疑的。很多編導都試圖跳出、甚至攻擊這個框框,這給觀眾及影評人帶來了新鮮感。但是,影片是否要和框框一路鬥爭到底,這是個問題。

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鳥人」,在攻擊美國電影界、話劇界方面,可謂頗為深入。影片的前半段,愛德華•諾頓飾演的影星邁克,搶盡了主角雷根的風頭。他是方法派表演風格的篤信者(白蘭度、德尼羅都是這一派演員),盡一切努力追求舞台上的真實、自然。因此,他對雷根用假酒換掉真酒的行為大為惱火,並指責雷根的道具槍不像真的(其實觀眾是根本看不清槍的真假的),還在表現偷情的一幕中真的勃起了。很顯然,他的這種作風,是頗討影評人和觀眾的喜歡的,但他是否就完美無缺了?當然不是。在接受紐約時報的採訪時,邁克盜用了雷根的經歷,聲稱他進入表演界是因為雷蒙德•卡佛。這說明他很懂得該怎麼玩這個遊戲,知道如何去討評論界的歡心。那麼,在此之前他的那些強求一切都要真實的行為,到底是出於表演的需要、還是為了譁眾取寵?這很難說清。影片對受大眾寵愛的演員的諷刺,可謂入木三分。

邁克的戲份,在他終於在台下也能夠勃起後匆匆結束,電影的重心回到了雷根身上。焦頭爛額的雷根,承受著片場、評論界和自己的三重壓力。在和評論家迪金森的對話中,對方把話說得赤裸裸,她就是不想讓雷根成功,並將寫出一份最苛刻的評論,斷送掉雷根的前程。事實上這段拍得比較過火,在真實的演藝界,如果評論家真的敢承認自己不依靠作品內容、完全靠個人好惡去寫評論,早就會被人告發、並且聲譽掃地了。當然,在這個場景中,導演的意圖是在諷刺道貌岸然的評論界,他們因為無法走上舞台,於是懷恨在心,靠給演職員差評來掩飾自己其實更為無能的事實。

雷根的心路也有大段的諷刺,限於篇幅,本文就不展開講述了。重點是,電影是否打算到此為止?顯然不是。在高潮部份,雷根也學了一把方法演技派的真實,用一把真槍轟掉了自己的鼻子。這個舉動輕而易舉地感動了所有人,也讓迪金森不得不撰文讚揚他。雷根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和女兒都言歸於好了。這個結局可謂頗含深意。在電影的大半篇幅都用於諷刺美國演藝界的假惡丑之後,導演用一個幾乎是大團圓的結局,和演藝界達成了和解。

也就是說,斗還是要鬥的,但不管鬥得多凶,最終都要和主流和解。這正是「鳥人」迎合了奧斯卡評委的訣竅。

兩年前本•阿弗萊克導演的影片「逃離德黑蘭」,用的也是類似的套路。片中諷刺好萊塢、諷刺中情局的段落,可謂比比皆是:最可怕的地方不是伊朗,而是環球影城;如果你想在好萊塢冒充個大人物,四處誇誇其談,實際上什麼都不做,你會毫無破綻;中情局對形勢判斷失誤,對大使館人員被俘負有直接責任;美國政府和中情局的工作一塌糊塗,反覆無常,差點斷送了六個在逃者的性命……這些當然是影片著力描繪的部份,但重點在後頭:通過中情局和好萊塢的共同努力,在逃者被成功救回了美國,一下子逆轉了這兩者在片中大半部份給觀眾留下的惡劣形象。影片通過這種手段,熱情地擁抱了好萊塢和中情局,讓片子的立意一下子就被拔高了。於是,在當年的奧斯卡上,本片擊敗了具有黑暗核心的「少年派」,捧得最佳電影獎,也就不稀奇了。

再來談談這幾年霸佔了大螢幕的超級英雄片。隨著它們的興盛,反超級英雄片也跟著火了起來。去年的「星際異攻隊」就是做的最成功的一部,它著力描繪了幾個看起來絲毫不像超級英雄的傢伙,他們在片中幾乎一直是胸無大志、只顧自己,和我們慣見的超級英雄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但在電影結尾,這幾個傢伙偏偏又拯救了世界,啊不,是整個銀河,這讓片子一方面更加諷刺,一方面也擁抱了傳統超級英雄片的俗套。而且,全片對超級英雄的諷刺僅僅流於表面,並不打算真正鞭笞。

兩集「特攻聯盟」也把這個套路搞得熟門熟路。先是要著力批判凡人變超級英雄的妄想,讓男主人公四處碰壁;就算他有了一定的名氣,遇到真正的壞蛋時也不堪一擊。但隨著故事發展,廢柴男主仍然通過各種機緣巧合,成為了超級英雄。這樣的劇情走向,固然削弱了之前的諷刺力度,但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不這樣,影片就無法做到既跳出尋常超級英雄片的俗套、又滿足觀眾的看到主人公成神的願望。

相比之下,同為反超級英雄片的「保衛者」,就輸在了結構上:只有鞭笞,沒有擁抱。片中的男主人公是個腦筋不太正常的影迷,一心想成為超級英雄。在經歷了一系列現實中的失敗和悉心的心理治療後,他最終……很抱歉,他還是被壞人殺掉了,至死也沒有變成超級英雄。貫徹始終的黑暗基調,讓本片成為了一部現實主義的傑作。但是,很遺憾,這種一黑到底的劇情,很難獲得觀眾在情感上的認同,影片最終在票房上慘敗。

至此,我想大家都已明白,一部電影該如何做到,既能通過跳出固有的框框來展示新意,又能通過返回框框,和俗套握手言和,來獲得觀眾和評論界的認同。下次,在我們看奧斯卡頒獎的時候,就不會為此而吃驚:為什麼獲得最佳影片的總是那些開頭相當深刻、結尾卻略顯膚淺的電影呢?為什麼那些凌厲、鋒銳、從頭到尾都無比深刻的電影,總是無法獲獎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