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暗黑冠軍路--Foxcatcher

狐狸猎手/猎狐捕手(港)/暗黑冠军路(台)

7 / 149,781人    134分鐘

導演: 班奈特米勒
編劇: E. Max Frye
演員: 史提夫卡爾 查寧泰坦 馬克魯法洛 席安娜米勒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benau

2015-04-02 07:08:40

複雜偏執的愛國者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當影片裡杜邦拿起手槍指向大衛,砰砰兩下槍響,我在影院裡聽到有觀眾不禁啊的喊出聲。我想就算你知道《獵狐捕手》是來自真人真事,也知道這個事件最後的結局,但劇情在結尾出現這個轉折時,你很難不被這一幕所震驚。影片從頭到尾用著冰冷壓抑的基調,紮實的敘事,深刻的人物描寫,為最後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做了相當大的鋪墊,這位愛國富豪最終走向極端,是其性格、經歷,還有家族背景多方面集合而導致。

導演班尼特米勒拍這部電影的姿態是相當獨立的,看不到要向商業妥協的影子,也許是因為這一點,能在去年康城影展奪下最佳導演的他,在是年奧斯卡頒獎禮卻不受待見。米勒不是多產導演,如果不算這部新片,十年里他只有兩部作品《冷血字傳》(capote)和《魔球》(moneyball)。但這兩部都是拍得十分出色的佳作,尤其是兩部電影的演員,《冷》片中的菲列荷夫曼和《魔球》中的畢比特都相當大突破,風格上兩部電影都有相當個人獨立風格,特別是《魔球》。

複雜、偏執的愛國者

就像《冷》片與《魔球》,《獵狐捕手》有對角色的描寫和演員突破的演出。喜劇演員的卡維爾轉型飾演偏執富豪約翰杜邦簡直令人眼前一亮,他的突破不單是在化妝的幫助下外型和角色原型高度相似,還有對杜邦的性格,內心陰暗面入木三分的演繹。這部電影講了一個偏執的愛國者的故事。杜邦家族在美國曆史上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約翰杜邦以他的家族為國家做的貢獻為榮,他自然也是一名愛國者。當他邀請奧運摔跤馬克到他的莊園,第一次見面時除了告訴馬克自己對摔跤運動非常熱愛,還告訴馬克他是一個愛國者,兩人第一次見面可以看作杜邦給馬克做的一次愛國教育,他帶馬克去「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告訴他美國的歷史。而這一次的見面還真有效,馬克一直活在哥哥的陰影下,難得有這麼一個愛國者看重自己,還有那麼大的抱負,他第一次希望說服哥哥大衛加盟team foxcatcher時就吞吞吐吐地向大衛講述杜邦的愛國理想。

不過杜邦卻是個相當複雜的人物,卡維爾對角色的拿捏可謂相當準確。杜邦可以說是個偏執和獨斷的愛國者,他不能被人懷疑,而且享受別人對他的崇拜。儘管杜邦對馬克說:「你以後不用叫我杜邦先生,朋友都叫我約翰。」但實際上杜邦並沒有什麼真正朋友,就連他自己說,年輕時唯一的朋友後來才知道是母親付錢給管家,讓管家的兒子和他做朋友。杜邦複雜的性格在馬克和他的隊員看來是難以捉摸的,片中他們在世錦賽上贏得冠軍,杜邦和他們打成一片不醉無歸,但第二天這些隊員晨跑時向正在和警察練射擊的杜邦喊他的小名卻招來杜邦不悅,他拿著槍走進訓練館鳴槍,表面是叫隊員們專注訓練,實則是對剛才射擊場一幕的警告和發洩,他不允許他的隊員對他嘻嘻哈哈。

杜邦在外看來是個大家族掌舵者,他是鳥類學家,慈善家(直升飛機上教馬克讀稿介紹他反覆練習強調他的這些身份),但後來我們卻發現他其實如馬克一樣活在另一個人的影子下,就是他的母親。他母親顯然對他喜歡摔跤十分不滿,她一直認為摔跤不過是一種很low的運動,與顯赫的杜邦家族身份不符,所以就算杜邦的team foxcatcher奪得世錦賽冠軍為美國爭光,他希望能把這項成績寫入家族成就史,相當於家族名人堂,但遭到母親反對。母親原來才是家族權威,能不能寫入「家族威水史」是她說了算。杜邦為了表現自己甚至在母親來訓練館時,裝腔作勢地當教練一番,仍然只是受到老太太的白眼,所以最後母親去世,他把母親養的各種名駒放生,他也覺得自己也放生了。

同性與兄弟兩種情感耐人尋味

杜邦與馬克還有大衛這三人關係在影片中的描寫也是十分耐人尋味。馬克生活在哥哥的影子下,能被著名的杜邦家族親睞是無比榮幸,杜邦對他的欣賞,高薪請他加入隊伍,一開始時馬克從來沒受到過這種待遇,他加入不僅條件優厚,而且他能擺脫哥哥的影子,而從小沒有父母的他(哥哥也可以說也在充當父親角色),在和杜邦的初次見面後在他身上似乎找到父親角色。但之後劇情發展卻發現並非如此,起碼父親不會教兒子吸食古柯鹼吧。到後來兩人關係有種淡淡的gay味,比如一天早上馬克只穿著褲衩吸食古柯鹼那場,兩人的互動和對白是看到同性關係的表達,還有後來兩人拍寫真,擺post,馬克肌肉線條的特寫。

杜邦和馬克這種略為隱藏的同性關係也為後來三人關係的變化埋下伏筆。大衛後來的加入讓馬克不爽,但後來的奧運預選賽,馬克終於知道到底誰在是最在意最了解他的人。杜邦希望掌控馬克,但大衛後來已覺得杜邦其實沒什麼真材實料,他知道怎樣訓練馬克,在馬克自暴自棄的時候給他鼓勵,幫他快速減脂以達到大會體重級數標準。那一場戲裡導演沒有給我們聽到大衛和杜邦說了些什麼,但我們可以猜到兩人是產生分歧,甚至大衛有可能冒犯了杜邦(大衛在片中其實不只一次對杜邦有冒犯),而到了最後,杜邦為了拍自己的紀錄片,他要讓他的隊員對他的評價都是如父親般偉大,對他們影響有多大,杜邦先生對美國摔跤事業的貢獻是多麼巨大,但在大衛看來這是多麼可笑,拍紀錄片接受訪問是直接導致杜邦最終的爆發,招來殺身之禍。

《獵狐捕手》近乎暗黑,個人風格比米勒前兩部電影更甚。奧斯卡對有獨立個人風格的導演向來都比較保守,《魔球》米勒還提名最佳電影和最佳導演,畢比特提名男主角,十幾提名最後全程陪跑,《獵狐捕手》今屆奧斯卡在最佳電影沒有滿員的情況下也不獲提名是十分可惜,也是今屆奧斯卡的一顆遺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