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生命的舞動--Rory O'Shea Was Here

生命的舞动/我心起舞

7.9 / 12,975人    104分鐘

導演: 達米安奧朵尼
演員: 亞倫金 布蘭達佛里伯 詹姆斯麥艾維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暗藍色的海

2015-04-06 21:41:30

《生命的舞動》:神的孩子都跳舞




是看了朋友說她看過這部片子之後呆呆地哭了兩個小時,我才會選這部片子來看。看過之後才發現這部片子標記的類型是「劇情/喜劇」,其實也確實算是一部喜劇,可是在片子裡令人輕鬆發笑的橋段,背後總難掩悲傷,只因為故事的主角,是兩個永遠都無法站起來的孩子,但他們卻執拗地想要舞動自己的生命。

故事選擇的主視角,是患有先天大腦麻痹而全身癱瘓的男孩麥克。麥克從小便被寄養在一家療養院中,這裡有著無數和他一樣的悲慘的人。療養院裡有各種規定,初衷當然也是為了病人們考慮。麥克早已對此習以為常。儘管一直生活在單調而乏味的生活中,但麥克也沒有絲毫的厭倦,因為他從未享受過生活的其他可能。直到同樣癱瘓,卻渾身散發著與眾不同氣質的羅伊也來到這裡,麥克的生活才發生了改變。

說實話,我是個對殘障人士沒什麼好感的人,因而片子一開始讓我有些輕微不適——滿屏的殘疾人,都在可憐巴巴地等待著護工的照料。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厭惡,是覺得殘障人士由於自身的殘疾,心態上不免會發生扭曲——那種依賴感和自卑感,會讓他們的生活看起來只是在消耗時光,等待死亡。但羅伊出現之後,一切都發生了改變。羅伊帶著麥克體驗他從未體驗過的真正的生活,儘管這使得療養院的秩序被打破,使得「好孩子」麥克也變得不守規矩,但麥克卻找到另外的生活方式。即使身體殘缺,但他卻可以依靠自己而生活。隨後,二人便一同離開療養院,開始了獨立生活。

儘管是一部以殘障人士為對象的電影,但作品裡對於獨立的討論,無疑適用於更多的場合。一個人即使身體健全,他的心理同樣有可能是殘疾的——心理上的殘疾,使得他也會生成一種依賴感,他會選擇放棄一些東西,來謀求一個安定的庇護。甚至可能在很多人看來,生活,只要能尋到一個保障,那便是最好的局面了。

他們放棄的是什麼呢?

是肆意跳舞的權力。

離開療養院,自己租了公寓之後,麥克和羅伊邀請了他們在酒吧認識的年輕女孩做自己的護工。這位有愛心的女孩把二人照料的還算周到。但天性散漫的羅伊很快便惹了很多麻煩,甚至還體驗了「被捕」的滋味。但是最大的麻煩,其實還是麥克制造的。他愛上了一直照顧自己的女孩。

所以當在化裝舞會上,麥克緊緊地抱著女孩的時候,便意味著作品很難以一個圓滿的方式結尾了。因為羅伊,麥克已經收穫了自己心靈上的解放,但解放不意味著無所不能。關於麥克的愛情,或許是可以跳出「殘疾」這一人物設定來看的,因為麥克最後是釋然的——這就是生活,總有些事我們無能為力,但只要盡力去做,便不會有遺憾;只要用力生活,一切也都會美好如初。所以整部片子瀰漫著「沉重的美感」,可能這世界,一切無從改變,但人依舊可以擁有美好。

一切都無從改變,比如像是,天使總要回到天堂。

儘管作品最顯眼的,還是對殘障人士的生活的描寫,但在我看來,其實作品探討的是更普遍意義的話題。在《發條橙》里,有句台詞是說人一旦不再做選擇,那就意味著他死了。可能因為種種原因,一個人會失去一些選擇的可能。但一旦預設生活的不公平,預設了自己只能接受無路可走的局面,便自暴自棄,那樣生活也會變得很容易打發——因為沒有什麼可能被得到,或者是失去。

比較有趣的一個細節,是在麥克和羅伊想要離開療養院獨自生活時,需要去申請社會福利,申請的條件是申請者「是否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這其實明確了作品所說的一個指向,即「獨立生活」,最終明確的是一個社會地位。只有具有獨立生活勇氣和能力的人,才可能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儘管自己的申請並沒有得到通過,但無疑羅伊有這樣的勇氣。影片一開始,初來乍到的他便對麥克說,活著就是該折騰。無論是怎樣的生活都是一筆饋贈,以自己的方式去「揮霍」它,去找到自己的精彩,實在是理所應當。

活著,就該肆意地跳舞。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