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87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雲飛揚

2015-04-07 04:17:12

只有公平的法制,才有正義的結果


即使中國GDP已經是絕對意義上的全球老二,亞洲投資銀行也將衝擊美國主導的全球金融體系,普通中國公民依然不會開會。秦漢以來,中國人便適應了要嘛服從權威密室政治,或者亂作一團、打成一片,難以在平等的前提下進行有效溝通。徐昂編劇導演的《十二公民》,由他的同事何冰、韓童生等一起演出,將美俄兩版《十二怒漢》進行強有力的中國版改編,落地效果值得讚許。尤其是在中共十八大四中全會發出依法治國的綱領性訴求之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都需要中國公民學會如何開會。開會看似簡單,實則是人類文明最為複雜的妥協程序。眾所周知,中國屬於大陸法系,沒有海洋法系的陪審團制度,於是《十二怒漢》中真實的陪審團只能量身裁體置換為大學課堂上的模擬課,學生家長及其他成年人被要求做陪審團成員,對一場以真實案件而採用海洋法系控辯對抗後作出裁決,於是他們必須在雙重陌生環境裡根據證據、邏輯和良知來取得一致結果。

誰能都看到《十二公民》是在講法律和正義,但在中國特色國情的當下,更應該學好其中的形式,那就是如何開會,先做好程序,才有可能實現正義,實質正義的前提在於程序正義的細節里。當這個故事已經從美國、俄國到中國,顯然徐昂的話劇電影版本意圖不再是戲劇本身,不再是論法的精神,故事裡的衝突都是為了體現中國人的國民性,這當然是歷史上源遠流長的母題性題材,近代化以來的李鴻章、孫中山、魯迅、毛澤東等等,一再開出藥方或提出期望。「人生而平等」,這句話每個人都可以當做座右銘或者漂亮話說出,實踐起來卻是難上加難。拋開階級、貧富、知識、性別、宗教、長幼等等不論,如何平等的交流、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自由的提出自己的觀點,就是橫亘在中國人面前的難題,《十二公民》的實驗,結果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十二公民最終的判斷與事實相符,「新聞消息」告訴了觀眾。懼的是,這十二個中老年男人平均起來智商情商應該超過社會平均數,也只是如履薄冰非常困難的接近了真實。假如,被誤導了呢?是十三億人呢?在目前中國,理智的一步一步前進,在司法系統與普羅大眾之間,找到可以有效、積極、延續的溝通、談判、協調的方法,顯而易見,就是大家都能夠在開會中提出自己的訴求,再以證據為準繩,以法律條文為手段,做到正義和公平,無論當事人的身份如何。

感謝香港和英美的影視劇普及,中國觀眾大致上對於海洋系法庭有著旁觀經驗,尤其是近年來《傲骨賢妻》《波士頓法律》《絕命律師》《皇家律師》《法律與秩序:陪審團》等劇。《十二公民》以西法課程補考的「20歲富二代弒父案」議題來考驗計程車司機韓童生、老右派、房地產開發商、掮客、小市民、外來商販、警衛等等對於真相的探究能力。中國版與美俄版最大的不同,是徐昂安插了檢察官何冰作為十二陪審員中的特別人物,假如沒有他的存在,第一輪投票時,大家便一致認定「那個人有罪,該死」。何冰杯葛的理由,是大家不能這麼草率,且「大家在心裡覺得他有罪時,他已經死在你心裡了」(大意)。這個階段的普通人,是不自覺、不自知的烏合之眾,盲從於權威、傳聞、領導、傳說和似乎有理的影響下,大多數沒有基本的思考和判斷,就容易對一些社會話題產生下意識的武斷誤判。獨立思考非常關鍵,前提當然是獨立觀察,利用常識和常情來對具體的個人行為作出審慎的審視,才能避免群體意志的弱智化傾向。

美籍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感嘆於中國人不懂得用數目字管理,不至於經濟,社會的諸多層面都是如此。比如對很多名詞都有著不假思索的成見,對大而概之的現象取代了個體。在法庭之外,通常也缺乏《羅伯特議事規則》的常識。《十二公民》裡最出色的角色由韓童生飾演,作為典型的北京胡同老人,對現實不滿、與孩子溝通不夠、整日罵罵咧咧,在模擬陪審團會議中,性格缺陷、社交遲鈍、對於其他人逐漸提出的疑點熟視無睹,可以說是高度藝術性再現了庸俗大眾的日常精神生活,他們對於目光所及之處(現實、傳說、影視、節目等等),都會採取大致如此的態度。正是潛伏的檢察官何冰,一步步引導他人發現案件疑點,特殊陪審團才有機會尋找到正義。不必諱言,中國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在共同富裕的願景里,如果每個公民(最起碼越來越多的公民)認識到並體現出公民的義務和權利,反思情理、道德、法律的不分邊界,實現行之有效的溝通,和諧社會才有理論上的可能。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