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沉默之海 [2004]--The Silence of the Sea [2004]

沉静如海/海的沉默/TheSilenceoftheSea

7.8 / 1,605人    93分鐘

導演: Pierre Boutron
編劇: Anne Giafferi
演員: Julie Delarme Michel Galabru Thomas Jouannet Marie Bunel Timothee Ferrand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Gloria

2015-04-07 21:22:39

無言亦是愛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一句再簡單不過的「再見」,卻是他們兩個人之間,她對他,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交流。
       她回應了他,也祝福了他——祝福了這個和他的同伴一起侵略了她家園的立場敵對者——因為在那個時候,在那個不幸的年代裡,在那個人們所身處的戰火紛飛、硝煙瀰漫的境況下,若能夠如這個少女所言再次相見,就意味著生命的延續,意味著她真誠地期盼他可以從那個令人顫慄膽寒的可怖的戰場之上平安歸來,意味著,儘管他們曾經隔著國讎家恨,但他在她的心底早已經悄然佔據了一席之地。
       儘管才是剛剛看完不久就心有所感寫下這篇東西,但也許是身為隔了一個大洲的他國人的原故,我剛開始已經不大太記得男主人公維爾納和女主人公安娜的名字(維爾納也許之前隱約記得,他曾經很友好地在幫助了一個法國小男孩後將自己的名字告訴了他,卻被誤記為維也納,安娜最後反應超大地糾正了小男孩的錯誤,這一處可以說是第一次向我們展示了即使隔著國讎家恨也無法抹去的男女之間天然的相互吸引),他們在我的心裡已經自動被我替換為德國男納粹軍官和法國女鋼琴教師,所以這是一個發生在二戰期間、侵略國和被侵略國的男女之間的內斂含蓄的愛情故事,很有一種「我們之間隔了多麼深的家國讎恨,愛你,就耗費掉了我多麼大的氣力」的既視感。而這種愛情,生來就是神在悲劇的這個大舞台上所投射的影像。在他們各自所負重承載的命運之中,在他們自小所根深蒂固的性格之下,不被看好,不被期待,甚至被所了解到內情的人歧視並視之為對國家的背叛,就不是什麼難以理解的事情了;當然,幸好導演將最後一點這一殘酷的現實掩藏在了沉默唯美的鏡頭之下,並沒有更深地帶領我們去領略,否則我們恐難以平靜地繼續跟隨鏡頭語言瀏覽這兩個人相識之時短暫、沉悶、尷尬的相處,以及在此過程之下,愛情慢慢地萌發嫩芽地過程。
       同居一室的期間,納粹軍官和鋼琴教師之間的台詞少得可憐,相互的對白更是沒有一句,比起經典對白傳世的《卡薩布蘭卡》,這部影片卻並不是簡單的以言語動人。女主角從頭到尾都只對男主角說了一個單詞,那就是開頭我所提到的這道別「再見」;而男主角雖說多次想向祖孫兩個挑起話題,講過天氣、講過法國的文學家和德國的音樂家、講過他兒時對法國的憧憬和對音樂的熱愛、講過他的國家殘酷地將一批批青年投放在二戰的戰場上——有人自願犧牲,有人卻只是因為家族傳統、國家需要……等等。他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熱臉貼著冷屁股,然而細數起來,交談的話也真的不是說能有多少。在現在這個社會上,有的人甚至可以用不到十分鐘的時間向初次相見的陌生人暢談這些話題,言語甚至更為豐富,情感甚至更為飽滿。與此相比,這裡的男女主人公之間的交流又能算的了什麼呢?曾經大概瀏覽過一個剛剛和德國男友分手的中國女孩發的帖子,意即,本以為中國人的情感已經足夠內斂,很多孩子也許一輩子都不會對父母說出一句我愛你,情侶之間也很少將這樣的話掛在嘴邊,但是德國男人卻可以更甚——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感謝這部電影,現在我真的是見識到了,男主角和女主角彼此的對手戲,真是讓一干觀眾都為他們心急,恨不得自己就代替角色,為兩人的發展再進一步有所作為。
       然而目光觸及之處,儘是掩藏不了的深情。
       其實劇情你即使不曾看過也大概能根據我的描述猜測到幾分了:一個法國老人和他年輕的身為鋼琴教師的孫女住在石築的古老樓房裡共同生活,法國淪陷,少女最愛的父母生前的房屋被一個德國軍官徵用,平靜的生活被打破。他們無法公然反抗,只好以沉默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國家的尊嚴。然而,那個德國軍官看來是彬彬有禮的,他說的第一句話是致歉,面對老人和少女的抗拒性的沉默,他露出了嚴肅的微笑(「對於那些愛祖國的人,我是十分尊敬的」),這並不是虛偽的話,對於維爾納而言。他儘可能不妨礙房主人的生活,因為很清楚自己的身份帶給對方的是怎樣的壓迫,只是在每個晚上找一點什麼理由到起坐間來,開始說幾句並不需要回答的客套話,然後開始了無盡無休的一個人的對白,他其實是期待對方能夠答覆他的,但是,他們的沉默也更讓他敬佩和尊重。他談的越來越多,很親切,很熱情,涉及他心裡存在的種種問題。從他的這些獨白中,祖孫倆逐漸了解了他,他在不盡的獨白中表明了對法國的愛,對音樂的愛,對生活的愛,而促使他作出這樣不盡的獨白的是還由於另一種愛:對那個美麗的少女的愛。而安娜難道是鐵石心腸、無動於衷嗎?在那個爆炸事件的時候我們已經能夠清楚的看到了她的內心。她救了維爾納一命,救了她的仇人一命!最終,在維爾納即將奔赴戰場的時候,安娜終於按耐不住地奔跑出去向他說了一句再見,而這一次,卻換來了維爾納的沉默,也許是因為心有千言萬語而不知從何說起。因為,從這一句簡短的悲慘的話中,他感到的是對他過去的諒解和寬恕。他微笑著,走上通向死亡的征途。
       還記得那曲「巴赫」嗎?維爾納的到來也帶走了房間的鋼琴樂,因為少女的仇恨促使她說出只要維爾納身在這個房間她就不會彈一首曲子,但因緣際會之下,維爾納還是有幸聆聽到了少女的鋼琴曲,初見,是一次意外,少女並不知道他已經悄然來到,可再次,就不是意外能夠解釋的了,是愛情。法國人民在維爾納要坐的車上裝了炸彈,只要發動汽車就會引爆,少女偶然看到,擔心地站在窗邊一夜,她不能舉報自己的同胞,可也不願親眼看到維爾納不如死亡之旅。在維爾納清晨即將出門的時候,安娜坐在鋼琴旁,飛快的音符在她手指尖流淌,而她卻唯恐慢下來,一曲「巴赫」被她彈奏的無比疾速,但如她所願,維爾納停下來了,當門外的爆炸聲響了起來的時候,少女才像是全身癱軟了一樣放鬆了下來,而此刻的維爾納其實也隱約明白了少女隱藏著無比深遠的愛戀。
       我們之所以看得著急,是因為我們在看電影,一個可以說是藉著二戰背景的文藝愛情片,所以期待著有所進展,相愛,然後這份愛情生根萌芽,發展成為亂世之中的一曲盪氣迴腸的愛情戀歌。但是劇情故事之中的主人公,他們不是。兩個人與莎翁筆下的羅密歐和朱麗葉的境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橫亘在後者之間的不過是家族恩怨,而在前者,卻是兩個國家之間的仇恨。這個就有點兒說不清了,牽扯到國家的時候。德國人可以控訴一戰時法國以及歐洲其他國家對有著戰敗國身份的德國各種生活上的逼凌和欺壓、猶太人對德國金融經濟的各種攪動,他們在為了一塊麵包究竟是吃三天還是四天的問題上餓著肚子苦惱時這些人卻是「朱門酒肉臭」;而法國人也不是沒有什麼可說的,德國人握著堅槍硬炮闖進了他們的家園、自以為主人,雖不能說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卻也是差不離,還記得影片中間報紙上報導的所謂「兩個德國人和九十九個法國人」嗎?這句話令女主角的祖父以十分諷刺的語言講出,因為它本身就具備著這種諷刺;而猶太人,只要一提起奧斯維辛,就是滿把的辛酸淚和歷史書上大篇大篇的辛酸史。
       想要讓這兩個人相愛,簡單,可想要讓這兩個人在一起卻是比羅密歐與朱麗葉之間不知道多了幾倍的艱難險阻,因為這世界上沒有什麼能夠戰勝戰場之上那些無論是德國人還是法國人無辜戰死的英魂。不說以後,就是在同居一室的相處之間,那些也一直是法國女鋼琴教師道德的枷鎖,困住她一步不前。
       女孩容易愛上這樣的愛情,卻不會期待它命中注定的一天降臨在自己的身上。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