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親愛的--Dearest

亲爱的/亲爱的小孩/打拐

7.6 / 2,653人    128分鐘

導演: 陳可辛
編劇: 張冀
演員: 趙薇 黃渤 佟大為 郝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木小夕

2015-04-08 19:23:43

《親愛的》——2014年大陸最好的電影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看完電影之後想了想2014年看過的大陸電影,總結了一下,《親愛的》真是14年大陸最好看的電影。


電影以拐賣兒童為主題,這在電影未上映之前就吸引了很多人。在現在的社會,這一主題的電影本來就偏小,而且因為政策法規的問題,這個社會現象也屢見不鮮。能夠將此問題訴諸於電影表達,真的是令人發省的好事。提醒父母,作為家長對於孩子的責任;警醒整個社會群體,發起對於兒童保護的重視。


當然如果電影只是單純地從孩子的走失、拐走、找回、團圓,那麼也不會有如此高的好評率。電影在描述由黃渤扮演的田文軍和郝蕾扮演的魯曉娟在孩子抱走以後找孩子過程中的辛酸的同時(當然也包括由張譯、張雨綺等人扮演的發起尋找孩子的民間群體),也將鏡頭對準了由趙薇扮演的安徽農村婦女李紅琴。

田鵬從被他丈夫抱來後的3、4歲長到6、7歲,從排斥到認同,並產生了家庭的歸依感,這離不開李紅琴為他營造的家庭氛圍。在安徽蕪湖農村的綠色稻田裡,田文軍和魯小娟抱著田鵬在前面奔跑,李紅琴在後面死死地追著,這個距離有一個遠鏡頭,看得我心裡難受,這是兩個家庭對孩子愛的鏡頭展示。田鵬接到深圳後,仍然想著他的「媽媽」李紅琴,想著他的妹妹楊吉芳,與田文軍和魯曉娟有著隔膜,作為親生父母他們有著難言的苦楚(正如從警察局出來後,田文軍忍不住流出的痛苦的眼淚),魯曉娟說「不知道鵬鵬用了多久叫了李紅琴媽媽」。同樣作為母親,她用母性的視角,為我們提供了看待李紅琴的另一視角。在故事的最後,深夜扛著鵬鵬下樓倒垃圾的田文軍,對多次守在樓下希望再看一眼「小傢伙」的李紅琴說:「我頂多是不恨你,但也沒辦法原諒你」,李紅琴哽嚥了一下,對轉身要走的田文軍說:「小傢伙吃桃子會過敏,你要注意」,田文軍終於還是留下了眼淚。這是他在田鵬被抱走後,拍攝尋子視訊時對著鏡頭必說的,「希望買我兒子的人不要給他吃桃子,他會過敏。」(李紅琴知道鵬鵬過敏,應該是從生活經驗中來的,並非從電視中看到的,這從她的生活環境中可以知道。)

電影實在很巧妙,她設定李紅琴作為一個農村婦女不知道丈夫實際上是犯了拐誘兒童法(雖然她丈夫在死前囑咐她,一輩子都不要來深圳)。設定她是一個溫潤的母親,沒有虐待兒童的嫌疑,甚至是對孩子儘可能地好(從一些細節中可以看出,她對田鵬和吉芳的母愛)。那麼問題來了,從是非的角度,怎麼來看待善惡的問題呢?這裡電影似乎有提供一個解釋。由張譯和張雨綺扮演的韓總,他們發起了一個民間團體,呼籲「沒有買就沒有賣」,打擊兒童拐賣。(往往民間團體的發起的自發性和目的的一致性,會使參與者受眾在群體內部有極高的認同感,由此也會引發一些視角的盲目性,而使許多民間團體對外顯示出一定的缺陷。比如,他們宣揚在孩子丟後堅決不生,這種便有了強迫性。當然,這也發生了韓總在開准生證和後來田鵬的生日會時的內心的糾結。)但是這樣一個解釋放在電影本身就不通。李紅琴丈夫把孩子抱走是為了李紅琴沒有生育能力(當然事實證明是她丈夫),而究其原因是他們的教育水平。教育的低下使他們認為抱走別人家的孩子是唯一的解決辦法。那麼從此往上推,便是對整個社會水平的羸弱。倘若李紅琴夫妻能擁有和田中軍夫妻同樣的社會資源,或者他們會選擇從福利院申請,而非選擇悲劇的發生。

這當然是我在電影背後的感知,我只是「一千個哈姆雷特」中的一個。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導演是有著大的所指的。比如,田文軍質問紙媒「為什麼一條狗失蹤了你們都會報導,我兒子沒了你們竟然換了我的版面」,他們回答說:「對不起,因為已經好久了,沒有任何消息,大家都不關注了。」;韓總在酒後向大家述說他曾食猴腦的事情以及他和妻子去辦理生育證明時面對需要上一胎的死亡證明時韓總的爆發;佟大為扮演的低級律師所映射的法律界的現狀;法官因事務繁多而面色沉重、頻頻蹙眉所折射的法律制度的不合理……這些種種無不透視出這部電影對於整個社會的關懷。

電影的最後,李紅琴被告知懷孕了(她為了獲得證詞,將身體作為禮物獻給了丈夫的工友,希望他能作證吉芳確實是丈夫撿來的棄嬰,有收養吉芳的法律權利),她在那一刻懵了。作為觀眾的我,也懵了。看著她的淚水,我彷彿能看到她的難過、開心、焦慮。我和她一樣在這些情緒中,對以前生活的不確定,彷彿那些都是一場夢。

(在最後,忍不住再吐個槽,趙薇的方言切換還是有點尷尬,不夠流暢。但是幾位主演都演得很好。但是為啥把佟大為放在劇照的中間我總覺得怪怪的。應該是不放吧。)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