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暴瘋語--Insanity

暴疯语/Insanity

5.8 / 351人    96分鐘 (original version)

導演: 李光耀
編劇: 李光耀 呂冠南 爾冬升
演員: 劉青雲 黃曉明 薛凱琪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百視通i評

2015-04-11 00:24:23

比黃曉明和《暴瘋語》更值得一看的新港片


       印象之中,香港電影已經好久沒有出佳作了。去年的《竊聽風雲3》、《魔警》這類大製作都反響平平,更不要提今年春節檔上映的電影版《衝上雲霄》以及《男人不可以窮》。所以,清明小長假前上線的《暴瘋語》獲得不俗口碑,還真的是個意外。當然也不能算特別意外。劉影帝+黃教主奠定的票房號召力,對一部商業電影來說是顯而易見的。

       相形之下,頂著「爛片王」頭銜的吳鎮宇主演的《衝鋒車》的觀眾號召力,的確略遜一籌。但是說到故事的精彩程度,《暴瘋語》就顯得有點不夠看。如果說《暴瘋語》好看算是個「意外」,那麼同為新人導演處女作的《衝鋒車》,就絕對稱得上「驚喜」;而另一部話題頗具爭議性的港片《雛妓》,在故事深層內涵挖掘方面的功力,也是甩開《暴瘋語》好幾條街。

《衝鋒車》:港產喜劇片的精彩回歸
       雖然沒有刻意強調自己「港產」的身份,但《衝鋒車》給人的感覺卻是沉睡多年的港片精神的全面爆發——看似油滑與「抵死」的腔調下,其實滿是認真和執著;而建基於獨具香港特色的荒誕笑點,也是充滿普世價值的黑色幽默。

       簡單來說,《衝鋒車》講了一個「盜亦有道」的離奇故事。片中,以吳鎮宇為首的四個「笨賊」駕駛著改裝成衝鋒車(香港警察的巡邏車)的小巴車,穿起警服準備去打劫一輛以屍體洗黑錢的「運屍車」,不料卻與另一班同樣改裝了衝鋒車、但卻是荷槍實彈來搶屍的盜賊「撞橋」。連打劫都能「撞橋」本來就已經夠荒誕的了,更荒誕的是,明明白己就是假扮警察的盜賊,但面對這幫帶著AK47、濫殺無辜的「惡賊」,這幫「笨賊」竟然被激怒,把自己當做真警察,打起「替天行道」的口號,誓要追繳惡賊歸案。

       當然,如果僅止於此,那《衝鋒車》就只不過是又一個情節誇張的獵奇故事。片中,穿上警服的「笨賊」們忽然之間對自己的「真假身份」和善惡與否搞不清楚,一邊執著地認為「小巴塗成了警車也還是小巴,就像盜賊穿上了警服也依然是盜賊」,一邊卻困惑著身為一個賊到底要不要去做應該由警察來做的事,但又因著本性的善良救下了差點被強姦的少女和差點被拐賣的兒童;而另一邊廂,一直執著地認為「穿上警服才能做除暴安良的英雄」的小警員古巨基,卻在偶遇這幫假扮警察的「笨賊」後被點化:原來英雄這件事,穿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在一系列因為「身份錯位」而顯得荒謬滑稽的人物行為下,其實是關於絕對的善惡觀念、關於黑白是非分界點的探尋,這是港片最擅長的以荒誕故事解構嚴肅道理的敘述方式,也正是《衝鋒車》所繼承了的最精華的藝術價值。

       儘管人物眾多,但導演打造角色性格、對白和故事起承轉合的能力都相當出色。不管是吳鎮宇、任達華、譚耀文、鄭浩南飾演的四個「笨賊」,還是古巨基演的底層小警員,個個角色都性格鮮明,每個人物都有屬於自己的內心爭鬥和矛盾落腳點,並且與主線故事的交代穿插得錯落有致,簡潔明快,豐富而不拖沓。特別是四個「麻甩佬」式的笨賊形象,他們雖然外形失望、經濟失敗、滿嘴髒話、言必稱「屎尿屁」,行事總帶著點魯莽衝動不上道的匹夫之勇,但其實他們有他們自己瞻前顧後的小聰明和小機智;面對警察時他們是沒有原則的賊,但真正遇見滅絕人性的殘暴之徒,他們卻因本質的良善而瞬間激發正義之心。即便是捉到惡賊之後,四人投案自首的情節,影片的處理也沒有落入傳統說教的俗套,而是讓人物延續了他們小小油滑、永遠樂天、以自嘲自諷消解壓力困境的處世態度。這樣的形象,是傳統港片中最擅長打造的「市井英雄」, 不僅對本地觀眾有著天然的吸引力,即便在內地市場,也容易引發身為普羅大眾的絕大部份觀眾的共鳴。
 
對《暴瘋語》而言,黃曉明可能真的是最大亮點
       回頭還是來說一下《暴瘋語》。相比於以荒謬贏得出奇制勝效果的《衝鋒車》,打著「燒腦巨製」旗號的《暴瘋語》就真的不能算是懸疑片。如果再比對同時講述精神分裂症的經典作,小李子那部《禁閉島》中,由始至終就沒打算讓觀眾猜透到底誰才是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同題材的《暴瘋語》其實沒有花太多心思讓觀眾猜測劉青雲和黃曉明到底哪個才是真的得了精神病;影片的中段,導演就已透露太多線索,讓人很容易洞察到,身為劉青雲的精神科主治醫生的黃曉明,才是那個真正患了精神分裂症的人。

       一部洩漏了謎底的懸疑片還怎麼能燒腦呢?所以《暴瘋語》一上來可能就打錯了招牌:「腦洞大開」才不是優勢(何況有無數同題材的燒腦經典珠玉在先,宣傳方實在有點不自量力),影片的著力點分明應該映襯劉青雲在片中的那句台詞:「醫生有病,你又不是第一個」——這意味著全片最大的看點,確實應該由黃曉明的演技來承載:透過他演繹的這個年輕有為的精神病院院長,在發病前的專業自信,與發病後的焦慮、瘋狂,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態的極端對比,帶給觀眾強烈的精神震撼。就像同題材、也採用相同處理手法的《黑天鵝》一樣。但是,不得不再度為新人導演的這部處女作略感惋惜,畢竟曉明同學的演技離娜塔莉•波特曼實在還是有一大截距離。

       當然,把問題全部推卸給演技不到位又有點過份,畢竟曉明同學也算相當努力了,何況片中一干帝后級和資深實力派演員的演出仍是相當出色。所以,事實上《暴瘋語》仍是弱在了講故事的功力上。畢竟,就算演員的技巧再出色,如果對故事背後透露的人性沒有更深的挖掘意圖,那麼角色便很難變得立體,影片最終也只能變成一個講了100多分鐘的奇聞異事。《黑天鵝》的結局之所以讓人震撼,是因為Nina最後向分裂出的人格,也是向自己刺出的致命一刀,象徵的是她對藝術、對完美的自我的癲狂追求,癲狂到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地步;而《暴瘋語》的最後,黃曉明飾演的醫生為了保護女友不被傷害,也向自己分裂出的人格刺了一刀,但由於影片前段中兩人的情感關係壓根就不是敘述的重點,這一刀刺得反而有點隔靴搔癢,讓人覺得導演只是純粹借鑑了經典的橋段而已。其實,黃曉明的這個角色,在人性上也有著執著到變態的一面,只可惜影片沒來得及深挖——看來新導演到底棋差一招,忙著好好地把故事順暢講完,卻顧不上在細節上做過多的深挖。

       所以說到底,哪怕時光網、豆瓣電影等網站上對《暴瘋語》的評分不及《衝鋒車》來的高,但它到底還是賺到了不錯的票房和關注度,可能真的要感謝黃曉明的努力。畢竟,當觀眾們抱著「看看你演的怎麼個爛法」的低期望值走進戲院,卻發現「竟然演還蠻不錯」的時候,也就很容易覺得超值,自然而然地點讚了。

同場加映:不亞於商業大片的爭議題材文藝片《雛妓》
       其實,無論《衝鋒車》還是《暴瘋語》,兩片的選題都能夠跳脫傳統商業片的既定思路另行其道,十分難能可貴。無獨有偶,另一部不久前上映的港產片,也因著其十分惹眼的獨特題材引起了廣泛關注。不過很可惜,因為涉及題材太過大膽,內地觀眾恐怕沒有機會在大螢幕上欣賞到該片。這就是由阿Sa蔡卓妍和任達華領銜主演,由一向關注社會爭議題材的香港導演邱禮濤執導,講述性工作者故事的《雛妓》。

       因為片名和涉及題材的緣故,又因為片中有阿Sa與任達華大尺度的激情戲而被定做「三級片」,所以影片很容易被當做是描述年幼性工作者(「雛妓」一詞的本義)生存狀態的故事。但事實上,影片想說的,遠比單純說雛妓多得多。

       影片的故事梗概聽起來其實波瀾不驚:身為雜誌記者的阿Sa因為工作遇挫,前往泰國散心,遇見在酒吧賣身的雛妓「Dok-My」,不忍Dok-My被人糟蹋,千方百計要為她贖身。但其實阿Sa這麼拼命,是聯想起自己曾經形同「雛妓」的經歷:原來十多年前阿Sa被後父性侵,被逼離家出走,遇上大她30歲的任達華,兩人意外發生了肉體交易。從此阿Sa被身為教育局要員的任達華包養,以此換取讀名校、考大學的機會。特殊的關係維持了八年,到最後,阿Sa與任達華之間究竟是單純的包養,還是如父女、更如情人一般撲朔迷離的關係,終於在二人之間掀起一場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風暴……

       「雛妓」,其實只是故事的一個「引子」;而從阿Sa這個角色的經歷中折射出來的,關於父權社會中,女性究竟如何脫離「被救贖者」的身份真正獲得「自由」的探索,才是影片的真正主題。影片中有一段非常經典,也是全片高潮的場景:因為推行教育新政而被媒體和學生詬病、倍感壓力的任達華到阿Sa的住處要求發生關係;對新政也心懷不滿的阿Sa,以第二天要交論文為由拒絕對方。任達華有些生氣,抱怨阿Sa「長大了翅膀硬了不聽話了」,竟也和激進學生一起批評起自己的工作,也不想想她能讀新聞專業都是因為自己;阿Sa就此突然發飆,高聲叫出全片第一句勁爆的對白:「我有被你搞的!我吃的我住的我的學費全都是自己賺來的!」猛然被衝撞的任達華,第一反應自然是一巴掌打在阿Sa臉上。此時的導演沒有讓阿Sa像平庸電影中的女人一樣咧開嘴大哭大叫聲稱「連我媽都不敢打我」,倒是讓被打懵了幾秒的她做出了一個更為勁爆的舉動:她乾脆脫掉內褲扔到任達華臉上,高叫:「你搞啊!你不是想快點嗎!來啊!」任達華當然是一句話不說憤然摔門離開。影片此時插入了阿Sa回憶式的旁白,感慨說她當時並不知道,任達華之所以生氣走開,是覺得真愛被誤解而受傷。

       然而,任達華的摔門而去,非但不是真愛被誤解的受傷,反而是「權利被頂撞」的尷尬。阿Sa這個「事後回憶」的理解,根本是情感寄生者無力的一廂情願。她並不懂得,她處於一個絕對權力的遊戲之中,她與任達華的關係,大家心知肚明,卻絕不可捅破。這種關係的可怕,在於權利的控制方,不僅要求被控制方絕對服從,更甚的是,要她們「心甘情願」地服從。一旦對方出現反抗跡象(哪怕其實她根本不是出於反抗,只是因為很傻地愛上這個男人了),他便要果斷宣告關係終結,以免橫生枝節多惹麻煩。(比如,果不其然的,阿Sa後來要求不再隱瞞自己的身份,公開二人的關係,等等。)

       不得不說,導演對故事中的阿Sa實在有些偏愛。一直到故事的最後,他都讓阿Sa繼續相信任達華是真的愛自己,而沒有赤裸裸地把真相撕開給她看。不過,或許導演也正是想這樣揭示一個悲哀的現實:身為記者,理應更懂得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由」與「獨立」的阿Sa,卻終究無法走出對情感依賴的困境,獲得真正的自由——這也就有了影片後續中,任達華絕症去世,阿Sa也心灰意冷,在泰國酒店冰冷的浴池中打算割腕殉情的一幕。

       有人說影片對現實中雛妓這個社會現象(比如真實的「Dok-My」們的遭遇狀況)的刻畫實在是太少了,「雛妓」這個片名反倒成了幌子。但在我看來,這個片名取得相當震懾人心:「雛」,換言之便是「未成熟」。如果說被稱作「雛妓」的年輕女孩們,因為未成年,除了依靠出賣肉體獲得物質上的救贖之外,別無養活自己的辦法,那麼,對於這個父權社會中所有的成年女性而言,在她們的精神世界裡,是否已經成長的足夠完善?她們是否還在等待著被男性、被愛情救贖?是否無法以自己充沛的心靈世界獲得情感自由?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這些人,也都是影片所指的那一類,精神世界中的「雛妓」。

文:felinyiu [百視通總編室i評出品]
聲明:文章版權歸百視通所有,轉載及收看更多精彩評論,請聯繫百視通微信號:ibestv。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