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情不咩

2015-04-12 08:32:56

我相信那些奇遇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張艾嘉有近六年沒導戲了(中間和其他台灣導演合作的不算),有時候會很想念她戲裡的那些女孩、女人。劉若英、梁詠琪、李心潔,這些女主角們這些年都當媽媽了,而曾經為她們在張艾嘉作品裡演繹的故事怦然心動的我,也當媽媽了。所以,在看《唸唸》時,難免有太多主觀代入的感動,和看張艾嘉以往作品是截然不同的感動。
她找來的又是在現實中因過早成為母親掀起豪門和娛樂圈風雨的梁洛施,是度身定做也好,是噱頭效應也罷,身為人母的梁洛施的確為她在片中扮演的育美賦予了不同於張艾嘉以往御用女主角們的光環。不用八卦這些年的風雨在梁洛施臉上留下多少痕跡,本人以為,恰是那些同齡女孩無法擁有的經歷讓現在的梁洛施能貼切地表現出育美的一些神經質,和不失天真的偏執。
說實話,在最早看到《唸唸》這個片名時,以為張艾嘉要拍女同電影,感覺台灣女同電影都愛叫疊字呢,《渺渺》什麼的,《陽陽》也帶點吧?現在才知,唸唸,是對成長陰影父輩錯誤的執念,也是對親人的掛念。許多倫理片都描述過經歷家庭破碎至親分離有成長陰影的人在長大後對親情的淡漠。這一點,育美說得很坦然,"我不要(回去找爸爸和哥哥)!"
看完片後一直在琢磨,現階段的張艾嘉為什麼會拍這樣的故事。回溯一下她過往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就會很清晰地看到她的選擇——《少女小漁》時書寫迷茫時代,《心動》時緬懷舊日愛情,《203040》時對女性主義直抒胸臆,到《我們這一家》時一邊進行"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式的試驗一邊表達自己對家庭、父愛的看法。她的年齡和閱歷變成了作品裡的情緒,讓觀眾隨之呼吸。那麼《唸唸》就像是在拍給如她兒子那樣已經成長起來、且會有叛逆情緒對父輩會有牴觸心理、開始不願意對父母表達愛的下一代看。為什麼媽媽會一個人帶大你?不管你在家庭里缺失了什麼,都要記得媽媽給你的愛是無私的無偏心的。
阿男、阿美、阿翔三個人,一個缺乏母愛,兩個缺乏父愛,三個人在各自因酒醉產生的夢境、因視網膜問題產生的幻覺以及現實的巧遇中,被冥冥中的親情牽引,找到對往事釋懷的出口,三場戲都被張艾嘉處理得帶一些奇幻色彩,於我而言,反倒更真實,尤其阿男和阿翔的那兩場奇遇。不知你們有沒有過這種體驗,就是在人生的重要階段夢見逝去親人,那種情境是極為真實的,沒辦法輕描淡寫地用靈異來定義。所以這兩場戲自然是看得直接淚崩的。
李心潔與柯宇綸在燭光裡的對手戲,張孝全在碼頭近乎獨角戲的演出(這一段的拍法其實是有效仿《入殮師》的吧,尤其爸爸的那一抬頭),都讓人抹著淚點讚。李心潔說"那你現在還覺得媽媽偏心嗎?"時的眼神(看得我心臟都停止跳動了幾秒好嘛),柯宇綸說"會帶在身上一輩子"時略微顫抖的聲音(我有時夢見媽媽努力想說話卻說不出來時也這樣),還有張孝全在碼頭說不知自己有沒有能力當爸爸時鏡頭給出巨大海船歸來的畫面——父親就是大船,不管你的拳頭已經變得多麼硬,老去的父親、記憶裡的父親永遠是你人生的大船。
可能我們看完電影依然無法學會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愛,但會很想去努力了解他們,想和他們多說說話,不想等到只能在"奇遇"時才能緊緊地抱住他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