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軒
2015-04-13 12:02:13
Goodbye Paul. 值得我們懷念的人和逝去的日子。
警告:下文有一句非致命性劇透。
在《激情 7》上映之前,已遠離玩命關頭許久,對於他的記憶僅僅停留在《東京漂移》的年代。 2013年,Paul的突然離世,讓我回憶起那年玩命關頭的激昂。然而《激情7》,後知後覺的讓我又一次感受到了那時躁動的脈搏與呼吸。
《動物兇猛》中鋪陳的場景,後來浩南山雞大天二的情義,都讓那時的荷爾蒙持續攀升,伴隨著荷爾蒙捲起的是內心與身體的躁動。幾年後的《玩命關頭》1是躁動最後的舞台。每一次躁動的火焰,都是記憶中閃光的瞬間。
多年前,在D城第一次看「玩命關頭1」,被Brian的仗義和Dom的真性情深深吸引。 速度的追求,發動機的感官刺激,心的碰撞催逼著氣盛男孩們的無腦效仿。 從北京大院,英屬港地,到美國街頭,無一例外的給了躁動的年紀一個任性的理由。
之後到L城的第一場電影便是《東京漂移》。 「東飄」是美國街頭文化和日本街頭文化的碰撞。在多人眼中,這是一次跨文化,跨種族的碰撞,但不是每一次的碰撞都會燃起美妙的火花。至少這一次的碰撞沒有點燃我這一支熱烈的火焰。 不同文化的為了迎合的遷就,好比酸麥芽威士忌配藍鰭大卜口的違和感, 也似加州壽司卷屬性的拷問。 或許純粹才是文化,藝術和料理的終極追求。
但是《激情 7》我還是要滿分以評。雖然他沒有了原始美國街頭的純粹。取而代之的是高科技的定位技術,宏大的爆破效果,跨種族的紙醉金迷,衝突場景升空的高度,這一切雖遠離了我大愛的純粹, 但是滿分全部冠冕於 Paul,我們的老朋友。這份情是純粹的,這種純粹是他在地上的生命換來的。
對於Paul的一生,我不甚了解。我僅知道:他生活簡單低調,對物質衣著無過多要求,穿不足$30的跑鞋和$40以內的仔褲;他參加了海地,智利,印尼等地災區的救援工作;成立「全球伸援」基金會和援助俄克拉荷馬市和菲律賓等地的災情;熱愛海洋生物,視海洋學家為超級偶像, 曾夢想成為海洋生物學者。然而這一夢想的實現於2013年11月30日那天戛然而止。以戲劇化的方式謝幕他人生的舞台,且以殘酷和犧牲的教導警示我們年輕的一代:激情與速度也許不應共存。似乎這部影片命名為獨立的「激情」 也同樣暗示給我們相似的道理。激情不需藉助速度來燃燒。「This time it ain』t just about being fast.」 也許這一次是要和「快」告別的時候了。(問問你的另一半便知,「慢」竟是生猛的試金石。)
與此同時,也看到他朋友們紀念這位摯友的方式: 他參與過救災的一智利市市長以Paul Walker命名一條新街;Vin Diesel 為女兒取名Pauline, 紀念Paul,永遠的弟兄。
我們同樣會記住你,你參與了我們逝去的日子,你和你的情義與我們的記憶一同被封存。你和《玩命關頭》縱向的三個結點聯接了我人生中14年的光景。這三部代表性的電影,伴隨著我人生中開啟的不同篇章。
14年後的今天,我已然沉溺在尋覓多年,期待已久完全嶄新的情感,人生進入幸福與被祝福持續爆表且值得珍惜到永遠的篇章。Dom生猛的純粹與野性的原始已然隨Paul逝去,留在我們的記憶里。取而代之的是溫情的眼神,暖心的笑容,重疊的下巴,微凸的卜口與殺豬刀深深的烙印。一句「I don』t have friends. I got family.」 就像《桃姐》中不再耍帥的華仔,和不再飈高音的「動力火車「,把只屬於值得懷念的一切都留在了過去。
特以此文告別與懷念你和我記憶中躁動的歲月。
Goodbye Paul, 以及留在我記憶中的每一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