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獨家腥聞--Nightcrawler

夜行者/独家腥闻(台)/头条杀机(港)

7.8 / 608,904人    117分鐘

導演: 丹吉洛伊
編劇: 丹吉洛伊
演員: 傑克葛倫霍 蕾妮羅素 比爾派斯頓 里茲阿邁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Hevoli

2015-04-14 04:43:15

《夜行者》:虛實無度的擬態環境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理想狀態下就本體而論,攝影機於新聞工作者,只有一個規則,那就是再現客觀真實。現實社會是一個商業社會,一個行業需要經濟利益推動運轉,而有金錢必定有慾望。《夜行者》諷刺了商業競爭壓力下新聞媒體選擇用素材去營造一種戲劇化的真實以吸引群眾,與此同時,也批判了主人公為了實現這種真實的假像不惜打破行業準則和道德準則。影片不僅從色調選擇和人物塑造上營造了黑暗的基調,其殘忍的結局更是突顯了對現實社會的諷刺。
一. 利益導向:新聞媒體商業化的加工法則
       《夜行者》中的夜行自由記者路易斯和電視台新聞製片人妮娜分別像徵了當代新聞媒體的其中兩種特徵,一是製造假像,二是引導輿論。前者是後者實現的手段,也是新聞媒體對素材的加工法則:以真實為基礎進行虛構編輯,以此吸引群眾的關注,從而達到商業機構的經濟需求,同時無聲無息地引導大眾輿論。
       「我們發現我們的觀眾更喜歡城市犯罪……這也代表著受害者一般是富人或者白人,在貧困者和少數族裔的人手中受傷。」基於此,妮娜選擇的新聞題材多為犯罪題材,並且追求慘烈的案件,這也是推動路易斯不惜欺瞞真實、改動案發現場甚至以身犯險作案也要得到新聞素材的原因之一。新聞媒體對值得報導的題材進行過濾篩選代表著某種主觀能動性,可見媒體在某程度上主觀引導著群眾走向特定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甚至是激化群眾中的階級矛盾。
       從資訊傳播的角度上看,新聞無疑是一種快速且廣泛傳播資訊的載體,它不僅提供和傳播資訊,從某種程度上也滿足了人的窺視欲,更因此引起大眾對於某種存在的恐懼,正是這種恐懼使群眾持續地聚焦新聞以得到適當的安全感,這也是片中所提到的「犯罪新聞成為關注焦點」的原因。矛盾的是,新聞媒體需要客觀地報導事實,但它們卻同時潛移默化地主觀引導著輿論,改變著觀念,這種輿論和觀念就是新聞媒體對資訊加工過後的產物。
       對於路易斯來說,作為提供報導素材的自由記者,為了滿足妮娜的工作需求和自身的心理需求,他打破了新聞報導要求真實客觀的規則,反而將其作為一個個人作品,而不是攝影機的純粹紀錄。當新聞摻雜了個人的主觀能動,它的再現便成為了一個虛實無度的擬態環境,不僅新聞事件的發展方向由新聞媒體掌控,大眾的輿論導向也不知不覺地被感染。
二. 道德缺失:個人主義變形化的冷漠心境
       相較於孔子的「人性本善」論,崇尚個人主義和信仰基督教的西方民主國家更傾向於性惡論,因此,再民主的國家,依舊需要規則來維持社會秩序,強制性的規則是各種規章制度,而自製性的規則則是個人的道德準則。
       整體而言,路易斯的形像在工作能力上是值得肯定的,他心思慎密,擁有優秀的談判能力和敏銳的洞察力……但在道德層面上,他卻是極其缺失的,他善於偽裝,其內心的個人主義超越了道德準則對自身言行的限制和控制,主導了他一而再再而三不擇手段地達到個人目的。面對這種道德敗壞,他用記者的身份為自己的旁門左道開脫,給予自己可以在別人的生死面前置身事外的理由。他對受害者的冷漠、對員工的控制欲、對妮娜的威脅都體現出其唯我獨尊的社交態度,這是個人主義變形發展的結果。
       故事於觀眾孰是孰非一目瞭然,然而我們只能望洋興嘆地看著罪犯逍遙法外、步步高陞,這樣的結局既殘忍又真實。如今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有那麼多的新聞媒體,同一個新聞可以同時在不同的媒體報導中產生矛盾,也可以在下一個關聯新聞中被徹底推翻,可悲的是每一個新聞看上去都如此真實。這樣一個連耳聞目睹也無從辨別真偽的擬態環境中,我們懷疑,卻也只能懷疑,我們無知且盲目地被媒體引導,對此卻無能為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