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爾萌·梅克
2015-04-14 07:23:10
畸形體制,造就了《速7》奇蹟
昨日(2015年4月12日),好萊塢巨製《玩命關頭7》(以下簡稱《速7》)在整個中國內地單日狂捲4億人民幣(根據中國票房据的準確數據應是38972萬人民幣)。如此鯨吞之勢,令所有中國電影人瞠目結舌。馮小剛導演甚至喊出了「為中國電影頂住」的號召。不可否認,《速7》所創造之奇蹟固然有影片質量、保羅遺作、開畫效應及市場擴大等原因,但深入探究其深層原因,筆者認為,中國電影市場體制的畸形側面促成了這場票房奇蹟。
此畸形突出表現為國產電影保護措施。仔細觀察一下過去幾個月的內地電影市場的排片佈局,除了一月份上映的《霍比特人3》,從12月賀歲檔開始至今年4月,幾乎沒有好萊塢同重量級影片上映,重要的檔期幾乎被國產電影佔滿。中國人喜歡看大片是總所周知的,影迷看了幾個月的國產電影,好不容易有一部好萊塢超級大片,當然會一窩蜂地跑去觀摩。
不少學者認為,國產電影保護措施是有利於內地電影發展的。這一點毋庸置疑,但這種保護政策的弊端也是清晰可見的。在重要檔期內設置保護措施,避免與好萊塢的正面衝突,導致中國電影扎堆的上映(如去年春節檔8片同映)。這樣的後果,一方面是同類相殘,必有一傷,有許多好的電影得不到相應的票房收入;另一方面,熱季更熱、淡季更淡,一個健康的市場應該是分配均衡的,電影類型豐富、映輪間隙合理,這樣才能滿足不同觀眾不同時段的觀影需求,如此才能更大程度的讓市場吸納資金。這樣說也並非否定檔期存在的合理性,檔期也是市場繁榮的象徵,它意味著觀眾已經被培養成為了忠實影迷,觀影成為了一種生活習慣。不合理的是上映影片的佈局,重要節假日缺乏全球級別電影,一來使得國產電影養成了惰性,依賴於國產電影保護,失去了競爭力;二來損害了觀眾的權利,觀眾本該與全球觀眾一樣,擁有同時觀看好萊塢大片的權利,那些希望在假期好好體味一番視聽快感的觀眾只能失望而歸。關鍵是觀眾們節假日又不能不看電影,所以造成了一些國產電影票房與質量不相符的現象。電影粗製濫造卻又能取得高收益,電影製作者將更加不思進取,久而久之,惡性循環。待到下一部「阿凡達」上映之時,中國電影界又只能望洋興嘆。
照這樣說,是不是意味著「閉關鎖國」,讓中國電影自行其道,國產電影便可風正一帆懸了?答案是否定的。我們都知道,文藝的發展必然需要創新。而創新的實質是模仿,這模仿有兩種途徑,其一是本民族傳統文化,二是國外先進文化,倘若我們失去了後者優厚的資源,僅僅從前者中汲取營養,會導致營養不均衡,換而言之,本民族文化的侷限性將會阻礙文藝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電影將漸漸失去活力,陷入某種固定模式的泥淖。當觀眾發覺螢幕上放映的都是千篇一律的作品時,審美疲勞成為必然,屆時,將少有人會去花錢看電影。這種經驗教訓是有跡可循的,世界電影風起雲湧的六七十年代,「新浪潮」運動在世界各國如火如荼的展開,而我國卻因為政策失誤而遏制了從《小城之春》便開始的現代主義啟蒙。電影成為了扁平的藝術,由此導致了中國電影從根本上落後於世界。
與世界級電影正面競爭固然有著巨大的風險,但其同樣也大有裨益。好萊塢電影擁有上百年的電影市場運作機制,它的故事、技術及營銷手段都是值得借鑑的模板。
馮導只知呼籲同志奮起抗爭,卻忽略用以抗爭的根本力量。創造有民族特色、體現國人所求的商業電影,讓觀眾被電影藝術魅力所吸引才是根本的力量,拿韓國電影來說,1988年韓國政府實行「美國電影直接配給」,在那些支持民族電影保護的學者看來,這對韓國電影來說無疑是一場巨大災難的警報。然而,這麼些年過去了,韓國電影不僅未被「好萊虎」所覆滅,反而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形成了在世界影壇坐擁一席之地的「韓國電影」。韓國電影的成功與「好萊虎」的直接刺激不無關係,這種頂級水平的商品所帶來的巨大壓力,促使韓國電影實現了優勝劣汰,電影人們不得不拍出有本國特色的作品來吸引觀眾,以應對「好來虎」的直接進攻。與狼爭肉吃的最好辦法不是把肉藏起來,讓狼吃不到,不管把肉藏哪兒,狼都在那裡,拿起武器打敗狼才是正解。
推動國產電影的發展,不應採用這種綏靖政策,而應通過增加資金、提高技術、革新教育,提供更為寬鬆的創作環境來提高電影本身的質量。而想提高國產影片的質量,利用商業競爭來刺激是必不可少的,為此,對於國產電影保護措施便不僅無法推動中國電影發展,反而有阻礙。歷史的發展總是螺旋上升的,當今市場可喜的變化是,對進口片的開放程度正不斷的提高。他日,本土電影能夠與進口電影同等競爭時,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也便真正到來。